登陆注册
82216

为何范进中举后突然疯了?把他的官职放到现代,你或许都不信!

我要新鲜事2023-11-19 19:08:190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揭露了清代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和官场的黑暗。其中最著名的情节之一,就是范进中举后突然发疯的一幕。范进是一个贫困潦倒的读书人,经过多年的苦读和屡试不中,终于在54岁时考中了举人。

这本是一个喜讯,但范进却因为过度兴奋而失去了理智,跑到街上疯言疯语,弄得满身泥水。这一幕让人啼笑皆非,也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为什么范进会疯?他中举后的官职有多高?如果把他放到现代,他会不会也疯?

范进的生活环境

范进生活在清代乾隆时期,那是一个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是国家选拔官员的唯一途径。对于出身卑微的读书人来说,科举就是改变命运、出人头地、报效国家的龙门。范进就是这样一个读书人,他从小就立志要考中进士,成为朝廷重臣。但他没有财富和背景,只能靠自己苦读不辍。

范进的生活环境极其恶劣。他家里除了一间草屋和一扇披子门外,就没有别的财产。他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只能靠老婆回娘家借钱度日。他没有孩子,只有一个年迈的母亲。他没有朋友,只有一些嘲笑他和利用他的邻居。

他没有尊严,只有一些侮辱他和轻视他的亲戚。他甚至没有吃饱穿暖的基本条件,常常饿得两眼发黑,穿着破烂不堪的衣服。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范进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苦难。他不仅要面对物质上的困顿和精神上的落寞,还要面对科举上的失败和挫折。

他参加了十几次乡试都没有考中秀才,更别提考中举人或者进士了。每次考试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而每次结果都是令人失望和沮丧。范进渐渐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觉得自己是一个无用的废物,活着没有意义。

科举制度的特点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从隋朝开始,到清朝结束,历经了1300多年。科举制度有其优点,比如扩大了国家的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水平,增强了官民的联系,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等。

但科举制度也有其缺点,比如造成了人才的浪费,限制了官员的创新能力,滋生了官场的腐烂,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等。

范进生活的清代,是科举制度的全盛时期。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院试是考取秀才资格的考试,由各县、府、州主考,每三年两次。乡试是考取举人资格的考试,由京城和各省主持,并在各省的贡院进行,每三年一次。

会试是考取贡士资格的考试,由国家礼部主持,在京城进行,每三年一次。殿试是考取进士资格的考试,由皇帝本人或委命的大臣主持,在紫禁城进行,每三年一次。

清代的科举考试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策问和八股文。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策问是对时政和治理问题的论述。八股文是一种固定格式和套路的文章,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八个部分。

清代的科举考试难度极高,录取比例极低。以乡试为例,全国每年只有3000多个名额,而参加考试的童生却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之多。

这就意味着每个童生中举的概率只有千分之一或者万分之一。而要想从举人再考中贡士和进士,则更加困难。据统计,清代共有1500多万人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只有10万多人考中了进士。

清代的科举考试不仅难度高,还存在很多不公平和不正义的现象。比如贪官污吏可以通过贩卖生员、违禁渔色等手段来牟取私利;富家子弟可以通过包办关系、买通内应等方式来作弊取胜;有权有势者可以通过走后门、请客送礼等途径来获得优待;而穷苦读书人则只能靠自己的才学和运气来争取机会。

范进的心理状态

范进在这样一个艰难而不公平的科举制度下,经历了长达三十多年的苦读和失败。他不断地挑战自己和命运,不断地期待和失望,不断地希望和绝望。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极端而偏激的心理状态。

范进心理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固执,二是敏感。

范进固执于自己的科举梦想,不愿意放弃或者改变。他认为只有考中进士,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不顾家庭的贫困和母亲的劝阻,不顾身体的疲惫和心灵的痛苦,不顾社会的歧视和环境的恶劣,一心一意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他把所有的希望和信念都寄托在科举上,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读书上。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行为和思维,不断地陷入着同样的困境和挣扎。变得越来越偏执和狂热,越来越孤独和绝望。

范进敏感于自己的失败和挫折,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刺激。他对自己的考试成绩非常在意,每次考试都是一次生死攸关的考验。他对自己的家庭状况非常敏感,每次借钱都是一次羞辱和痛苦。

他对自己的社会地位非常敏感,每次被人嘲笑或者轻视都是一次打击和伤害。他对自己的内心感受非常敏感,每次失望或者绝望都是一次煎熬和折磨。变得越来越脆弱和敏感,越来越焦虑和抑郁。

范进在这样一个心理状态下,终于在54岁时考中了举人。这本是一个令人欣喜和骄傲的事情,但对于范进来说,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因为他已经失去了平衡和理智,已经无法承受任何压力和冲击。

他在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后,突然发疯了。他跑到街上大喊大叫,撕扯自己的衣服,弄脏自己的身体,像一个疯子一样。他失去了对现实的认识和控制,失去了对自己行为的判断和控制。他变成了一个笑柄和悲剧。

范进的官场命运

范进中举后,并没有像其他举人那样去京城参加会试,也没有像其他举人那样去任职或者做官。因为他已经发疯了,已经失去了正常人的身份和资格。他成了一个精神病人,一个无法参与社会活动和公共事务的人。

范进如果没有发疯,如果能够正常地参加会试,并且考中贡士或者进士,那么他就有可能成为朝廷的官员,甚至成为朝廷的重臣。因为科举制度规定,只有考中贡士或者进士才有资格担任国家机关等有关单位的职务。而且考中贡士或者进士后还要经过皇帝或者礼部的选拔和任命。

范进如果成为官员,那么他就有可能享受到官场的荣华富贵、权力地位、名利双收等。但他也有可能遭遇到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因为官场是一个复杂而残酷的环境,是一个充满了利益和权力的斗争场所。

范进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胆识,没有足够的人脉和资源,没有足够的品德和节操,那么他就有可能成为官场的牺牲品和失败者。范进如果把他中举后的官职放到现代,那么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公务员。因为现代社会也有类似于科举制度的选拔机制,比如考试录用、竞争上岗、晋升考核等。

范进如果能够通过这些机制,那么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有职位和待遇的公务员或者官员。但他也有可能遭遇到现代社会的压力和挑战,比如工作繁忙、人际复杂、生活紧张等。范进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素质,没有足够的适应和调整,没有足够的坚持和奋斗,那么他就有可能成为现代社会的边缘人和弱者。

范进发疯是由于他承受了过重的压力和苦难,失去了平衡和理智,无法承受任何压力和冲击。范进发疯是由于他固执于自己的科举梦想,敏感于自己的失败和挫折,无法适应和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范进发疯是由于他没有成为官员,没有享受到官场的荣华富贵、权力地位、名利双收等,也没有遭遇到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

清代是一个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是国家选拔官员的唯一途径。科举制度有其优点和缺点,但总体上是一个限制人才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制度。

现代是一个法制社会,考试录用、竞争上岗、晋升考核等是国家选拔公务员或者官员的主要途径。这些机制有其优点和缺点,但总体上是一个促进人才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制度。

范进发疯是一个悲剧,但也是一个警示。范进发疯告诉我们,不要固执于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不要敏感于自己的失败和挫折。要学会适应和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要学会坚持和奋斗自己的事业和生活。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