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吃进口大米的呢(宋朝)
马铃薯已成为中国仅次于大米、小麦和玉米的第四大主食。这一重大变化被食品专家称为“粮食危机”的萌芽。事实上,唐宋以后,由于人口的增加,“粮食危机”在中国日益突出。为了让人们至少在过年的时候能吃上一顿饭,早在北宋,中国就开始从泰国和越南进口大米。也就是说,中国人最迟在宋代开始吃进口大米。
先秦最上档次的是“蒸饭”
中国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大米的进口,因为大米和小麦一样,是古今中外中国人的主食。
中国人吃米饭的历史悠久。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120多吨大米。据测算,这批水稻已有7000年历史,包括人工栽培的籼稻和粳稻。

当时,吃大米的人不仅限于东南沿海,而且主要产小麦的中原地区。河南安阳殷墟发现商代晚期的稻谷遗存。史料也证实,古代中国北方人也吃大米。《史记·夏本纪》记载““令益与众庶稻,可种卑湿”。大禹让舜帝女婿把稻子送到百姓家,种在低湿度的田里。可见,当时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种植水稻。
那么,早期中国人吃米饭的方式和现在一样吗?几乎。老百姓多吃米粥,最高档次的米饭应该是“蒸饭”。
蒸饭到了今天。不过,古人早期的米饭烹调方法与今天略有不同:先把米饭放进锅里煮,半熟时再拿出来,放进蒸锅(甑)中的箪子上蒸熟。。这种蒸饭在先秦时期非常流行。
秦汉人喜欢吃“干饭”
秦汉时期,人们吃得最多的不再是蒸饭,而是一种“干饭”。这种干米饭与现代一些地方的干米饭完全不同,干米饭不同于粥。这是一种真正的干米——晒干没水分的饭。
秦汉时期的干饭也叫“糒”《说文解字》称为“糒,干也。”《释名·释饮食》更具体地说,“干饭,饭而曝干之也”。干饭饭的制作方法是将煮熟的米饭烘干。当然,这种干饭不一定要用大米做。也可以用小麦。
干饭通常放在一种容器,如陶器壶,随吃随取。吃的时候,把干米饭放进汤里,这叫“飧”;如果是米饭和黄豆一起做的,这叫“糗”。因为这两种食物形态相似,所以常被称为“糗糒”。
“飧食”,其实就是泡饭,被《说文解字》中的“食部”称为“水盖饭”,这与现代人喜欢吃的“盖饭”不是一回事,而是在语境中有共同点。
“干饭”易长期保存,便于携带和食用。它是中国早期的一种“方便米”。因此,旱稻在汉代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旅行时,古人们经常随身携带干饭。军队行军作战时,士兵们也会随身携带干饭。

在居延发现的汉简中,有许多“糒”的记载。例如,有一个版本的竹简上写着:“凡干饭廿一石八斗。”还有一个版本的竹简记载着,米糒竟然有231石之多。由此可见,秦汉人生活中对干饭的消费量是很大的。
需要注意的是,干饭不是一种高档食品,而是一种大众化食品,有地位的人几乎不吃。
魏晋人推崇“菜饭”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以不同的方式吃米饭。现代人吃的米饭种类,在这一时期基本上出现了。比如,现代人喜欢吃的“菜饭”这种食物,就是魏晋人最早吃过的。
菜饭,在当时叫“蔬菜饭”,或称“蔬饭”,制作方法很简单,就是把蔬菜剁碎拌在米饭里,再煮成米饭。魏晋时期,吃菜饭的目的是为了弥补主食的不足,以蔬菜伴米饭充饥。
当时,大米被称为“白米”。由于大米产量不足,老百姓不能经常吃。到了南朝中后期,随着水稻种植的推广,稻米增多,老百姓可以吃到白米。
隋唐以后,古稻与现代稻基本相同,尤其是宋代。宋代人喜欢用其他食材煮米饭。根据配料的不同,有清精米饭、玉井饭,蟠桃饭,石髓饭、金饭、盘游饭、蓬饭、大骨饭、二红饭,淅米饭……
正是宋人对“米”的深入开发,导致了米的消费量急剧增加。国产大米无法满足国民消费,于是“进口大米”开始摆上古人的餐桌。
宋代最早引进国外稻种
早在北宋赵衡(真宗)称帝时,就有从国外进口大米的记载。宋代僧侣文瑛所著《湘山野录》中有句话:“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西天绿豆子多而粒大,遣使以珍货求其种。占城得种二十石,至今在处播之。”
然而进口这批大米不是用来直接食用的,而是用来做种稻的。现在还不能确定中国是否在这个时候吃了“进口大米”,但中国人对占城大米的独特胃口是肯定的。据香山叶路介绍,宋振宗从占城获得稻种后,将稻种种入皇宫。秋收后,他还特地邀请朝臣品尝新稻谷制成的饭。
这件事发生在1012年,也就是宋朝大中祥福五年。今年被视为中国推广进口耐旱水稻的第一年。从此,吃进口大米就成了中国人的正常生活常态。
康熙鼓励进口“泰国大米”
中国从泰国进口大米的历史悠久。清初,中国大量进口“泰国米”。

当时,泰国被称为暹罗。1722年,69岁的清朝清圣祖玄叶在听到暹罗使者说他们的国家有很多大米而且价格便宜后,决定进口“泰国大米”。他亲自询问了进口情况。
根据《清史·属国列传三·暹罗》,康熙对礼部官员说:“暹罗米甚丰足,若运米赴福建、广东、宁波三处各十万石贸易,有裨地方,免其税。”礼部官员遂和暹罗使臣议定,“年运三十万石”。这是中国官方大规模进口泰国大米的最早贸易记录。
当时,暹罗大米每石只卖二三钱银子。当时,中国大米的正常价格是每石七八钱银子。暹罗大米的价格不到中国大米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出现粮食危机,康熙积极鼓励暹罗商人向中国出售大米,以补充国内大米的短缺。
1724年(雍正2年),暹罗商人将第一批水稻运到广东,并将水稻种子和一些果树苗捐给中国。康熙皇帝去世后,新皇帝雍正下令广东尽快按照当时中国的市场价格出售这批泰国大米,而且都是免税的。
就是在这个时候,广东人第一次吃泰国米饭。从那时起,进口大米就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
朱棣迟迟不立太子,众臣苦劝不听,解缙说了三个字让他回心转意
朱棣登基称帝之后迟迟没有册立太子,而当年朱元璋可是在登基当天就册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朱棣的这个行为引起臣的不满和慌张,因此在永乐元年的三月,四月,和九月,明朝的大臣都向皇帝朱棣上表请求立太子。但是朱棣却罔顾大臣殷切的立太子的愿望,而是采用各种理由搪塞过去。最后,还是解缙说了三个字让朱棣回心转意了。那么,朱棣为何为何迟迟不立太子?解缙又到底说了哪三个字呢?朱棣这样做其实有方方面面的原因。我要新鲜事2023-05-24 13:06:220000我国古代的鞋子都是怎么样的?(屦、布履、靴子、屐、屣)
我们现在的鞋子款式多种多样,虽然现在人人家中都有好几双鞋子以供替换,但是大部分都是国内外通用的款式,只有一些鞋子有中国特色,比如和汉服搭配的鞋子就是比较传统的,那么古代人的鞋子一般都是怎样的呢,它又有什么款式和样子呢?我国古代的鞋子都是怎么样的我要新鲜事2023-05-12 20:38:3200010秦始皇姓赵还是姓嬴
周代诸侯称国,大夫称氏,非子不是第一个秦国国君,非子只是秦国始祖,他是大夫,封在秦地,类似后来秦国的商君(卫鞅),是周王的封君,不是诸侯,按周代规矩,大夫用氏,所以非子的称呼是秦非子。秦国的第一个国君是秦襄公,自秦襄公以后,秦国就没有氏了,乃是秦国,一切按诸侯的标准了。但是秦国虽然是伯国,但是觉得自己功劳大,僭越使用公,一般伯国只能死后称公,但是秦国国君都是生前称公的。我要新鲜事2023-12-30 19:53:390001古代后宫妃子为什么要戴指甲套 权力的象征(地位高护甲长)
大家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不知道心里有没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宫中的妃嫔手上都要戴着长长的指甲套呢?原本以为是长了那么长的指甲还觉得很惊奇过,困惑如果断了不是会很疼嘛,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指甲套。那么她们戴指甲套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古代后宫妃子为什么要戴指甲套我要新鲜事2023-05-11 11:11:500000秦穆公简介:春秋五霸之一,秦国第九位国君
对于秦穆公,大家肯定不陌生,秦始皇算是秦穆公的的十九世孙,他是春秋五霸之一,曾帮助晋文公回国即位,实现秦晋之好。前659年,秦穆公正式继位,他励精图治,将秦国发展壮大;前628年,晋文公去世,秦穆公抓准机会,不断完成了收复西戎,还消灭了晋国,成为一方霸主!一、秦穆公简介我要新鲜事2021-08-08 22:19:57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