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发现古墓群,一张“纸”惊呆了所有人,专家:向历史发起挑战
众所周知,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漫长的岁月中,先辈大能者也给后世留下了无数瑰宝,其中“四大发明”就是典型代表;暂且不说其他的,单是“造纸术”就足以称得上“改变世界”。说起“造纸术”,大多人都知道是汉代“蔡伦”所发明;但在1986年,在甘肃偶然发现了一座古墓群,专家却对一张皱皱巴巴的“纸”惊呆了,甚至说“向历史发起挑战”。

说这话还要先回到1986年的甘肃天水“放马滩”,说起“天水”还有段渊源,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当时还没有“秦始皇”,这里曾是秦国旧都;而“放马滩”据说是秦始皇先祖之一“赢非子”的放马之处,不管真实与否,这里确实星罗棋布的隐藏着无数先秦古墓。早在1986年之前,附近村民时常发现“秦砖”之类的东西;但当时人们对“文物”基本没什么概念,因此一直也没引起重视。直到1986年,“放马滩”附近修护水利工程,在工人挖地基的时候,居然挖出了大量带字的“大青砖”,而且是越来越多;这一消息瞬间轰动了文物保护部门,带字的“砖”只出现在秦国“商鞅变法”之后,难不成这下面还隐藏着更大的秘密?
于是相关部门迅速组织力量,一支专业考古队迅速赶赴现场,并进行了100多天的发掘工作;果不其然,带字“青砖”的确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而这些也正是古墓墓顶的建筑材料。还不止这些,专家随后又在附近发现了100多座先秦古墓;但遗憾的是,100多座古墓中并未发现多少有价值的文物,或许是太过久远,这次发掘工作仅发现了包括古钱币、木器等400多件文物,而且大多残缺不全,相应的价值都不是很高。
就在考古队员们都显得十分丧气的时候,另一座古墓又出现在众人面前;按常理来推断,起初的100多座古墓中都没什么像样的东西,这次也理应不会有什么高价值的文物出现。这座古墓发掘之初,的确和大多数人想的差不多,仅发现了461件秦简和7件“松木板画”;公正的说,这400多片秦简也显得有些残缺,但上面的内容经专业鉴定,大多为军事内容,这对先秦时代的战争史研究还是很有价值的。再说那7片“板画”,上面绘制的同样也是军事内容,经鉴定后,这应该是先秦时代的一幅“地图”;不管怎么说,这些也算得上是“珍贵”文物了,至少100多天的辛勤努力没有白费,专家们还是很高兴的。
说了这么多,似乎这次考古发掘就此结束了,或许有朋友会问:一张地图作为陪葬,说明这“地图”肯定很重要;专家这么高兴,会不会这张“地图”隐藏着什么重大秘密,难说还是张“藏宝图”呢,专家没再研究研究?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专家的鉴定结果是,这张“地图”疑似军事部署图;而且事隔两千多年,附近的江河大川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地理的变化也促使这张“地图”标注的内容大多已经找不到了,专家之所以高兴也不过是对研究历史有一定帮助,当然也有点“自我安慰”的意思。

总的来说,这次考古发掘的成绩一般,就在大多数队员准备离开的时候,一位专家心有不甘,仍在进行着最后的勘探工作;谁也没想到,竟真被他发现了一副先秦棺椁,应该就是这座古墓的主人。随着棺椁的出土,打开后竟然是一滩黑水,墓主人的遗骸就在水中浸泡着;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着实让人失望,但专家还是坚持将棺椁一同带回研究所进行更为专业的鉴定。就在大多数人不抱希望的时候,那位专家还在对遗骸进行着研究,当他一层层将其衣物剥开后,发现了一团皱皱巴巴的东西;再等展开之后,所有人都惊呆了,竟然是一张春秋战国时代的“纸”。

说到这或有朋友表示“大失所望”,一张纸而已,至于惊呆所有人吗?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纸”的历史说起,众所周知,真正意义上的“纸”出现在汉代,由“蔡伦”所发明;当然,严格的说“蔡伦”并不是发明者,而是“改进者”。据史料记载,最早在秦代已经出现了“纸”,主要是由“次茧”捶打而成,其质地粗糙,而且很难成型;之后“蔡伦”改进造纸术,利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纸”。
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纸”只出现在汉代之后,秦代之前是不可能出现实际应用的纸张的;但是再看这张皱皱巴巴的“纸”,质地相对柔软,柔韧度也比较强,最主要的是上面居然还写的有字。最早出现的“纸”即使成型,但还是很难在上面写字;而这张纸明显也是张地图,上面的墨迹虽然被浸泡的模糊不清,但仍能部分辨认出字迹和标注的各处地形;这张纸的发现在考古界可谓轰动一时,其意义不在其本身价值,而在于它证明了“造纸术”整整向前推进了300多年,甚至对“蔡伦”发明造纸术这段历史发起了挑战。
当然,或许有朋友对这张“纸”依然抱有不屑一顾的态度,但这里要说的是,“考古”的目的本就是证实历史、修改历史,其严谨性非常强;就比如“司母戊大方鼎”被世人叫了数十年,之后专家还是将其更改为“后母戊”,这张“纸”的意义就在此处。不过这里还有另一个疑问,数百座古墓都因年代太过久远,里面的东西大多残缺不全;而这张“纸”又是在水中浸泡了千年时间,怎么可能在今天还能得以保存?

至于这个问题,专家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甚至究竟能不能证明“蔡伦”发明造纸术,这一点专家也没说;不过这张“纸”却成了甘肃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有兴趣的朋友倒是可以去看看。
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甘肃庆阳南佐遗址
01发掘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兰州大学、西北工业大学02项目负责人韩建业一、遗址概况及考古工作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坐落于泾河一级支流蒲河左岸的董志塬西部,地理上属于泾河上游的陇东黄土高原,董志塬是黄土高原上最大的一块塬地(图一,1-2)。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3:58:340001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陕西澄城刘家洼东周遗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0:17:590000葛剑雄:环境保护要有基本的人道前提
编者按:环境保护不仅是一个观念、认识的问题,也是一个与经济增长过程,社会发展阶段、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以及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等密切有关的实践性问题;视角多样,众说纷纭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葛剑雄先生的文章从另一些角度提出的看法,相信会引起读者的各种反应。我们期待着这些反应的回馈,以利把问题的讨论进行得更深入、更具体。0000砖心城意 | 去南京城墙博物馆里赏时光典藏
岁末年初,打开一份来自南京城墙的跨年礼物。正在试运行的南京城墙博物馆里,“旷世城垣——南京城墙历史文化陈列”如约开放,随着展线延伸,南京城墙的前世今生徐徐展开。“旷世城垣——南京城墙历史文化陈列”序厅656年,岁月留痕,从城防设施到遗产景观,在古今辉映中,城墙化身成为这座城市容量最大的“记忆存储”。“城史溯源”部分古都高光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7:43:220000小型驰龙科:胡山足龙 体长只有40厘米(外形酷似鸟类)
胡山足龙是一种兽脚亚目的驰龙科恐龙,诞生于8000-7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外形和鸟类非常相似,但是从目前的化石来看,并不能判断它具备飞行能力,不过它拥有着鸟翼类的细长跖骨特征,据说其中的第三跖骨长度一度达到了3.9厘米,所以它很可能是近鸟类恐龙。胡山足龙的外形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9:01:0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