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山东烟台发现北宋纪年墓
2021年7-8月,烟台莱州书院兰亭项目建设用地考古勘探中发现有墓葬分布,11-12月烟台市博物馆对这批墓葬进行考古发掘,因墓葬位于烟台市莱州市文昌路街道东三岭子村东侧,定名东三岭子墓群。
本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43座,从北宋延续到清代,其中宋元墓尤为重要,墓葬形制、葬式及随葬器物均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带有明确纪年的北宋墓葬在胶东地区更是极少发现(图一)。

图一 发掘区全景照
1.宋代墓葬
共发掘宋代墓葬11座,以砖室墓为主。宋代砖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及墓室四部分组成。墓道位于南侧,阶梯状,南侧较窄、北侧连接墓门处较宽。墓门位于墓道北侧,墓门由上部门楼、中部券拱门、下部门框、立柱及门内封门砖组成,门楼带有斗拱、檐柱等仿木建筑构件,施红白两色石灰,有些门楼带有花草等彩绘。甬道位于墓门北侧,上侧为砖砌券拱顶,下侧为平砖垒砌的砖墙。墓室位于北侧,上部为覆斗形或圆形穹窿顶,下部为方形或圆形墓壁,墓底南侧连接甬道部分与甬道等深,做成天井状,北侧墓底高于天井4~6层平砖,做成棺床;墓室内壁多砖砌斗拱、立柱、门窗、灯台及桌椅板凳,所有砖雕均凸出墓壁约半块砖,墓壁涂有白石灰,建筑构件施红色彩绘(图二)。

图二 宋代砖室墓(M7)
此类墓葬未发现葬具,棺床上放置2具人骨,均为折肢葬(图三)。M7墓室东壁及墓顶各发现一块“熙宁元年”纪年砖(图四)。随葬品很少,一般仅在灯台上放置一件当作油灯用的瓷碗。

图三 宋代折肢葬(M7)

图四 M7墓室东壁“熙宁元年”纪年砖
宋代墓随葬品较少,仅发现几件黑釉瓷碗及少量瓷罐、瓷瓶(图五)。另有几十枚铜钱,包括“祥符元宝”“宋元通宝”“绍圣元宝”“至道元宝”“元祐通宝”“皇宋通宝”等。

图五 宋代墓葬出土器物
2.元代墓葬
共发掘元代墓葬6座,均为圆形穹窿顶砖室墓,南北向。由墓道、墓门、甬道及墓室四部分组成。墓道位于南侧,阶梯状或长斜坡状,南侧较窄、北侧连接墓门处较宽。墓门位于墓道北侧,墓门由上部门楼、中部券拱门、下部门框、立柱及门内封门砖组成,门楼上带有门簪等装饰。甬道位于墓门北侧,上部为砖砌券拱顶,下部为平砖垒砌的砖墙。墓室位于北侧,上部为圆形穹窿顶,下部为八角形墓壁,有些墓为了省砖下侧直接利用砂岩壁作为墓壁。墓底大部分以平整的砂岩为底,另有少数为砖铺底,此类墓底南侧连接甬道部分与甬道等深,做成天井状,北侧墓底高于天井4-6层平砖,形似棺床;少数墓室内壁有砖砌房屋、立柱、灯台等装饰,所有装饰均凸出墓壁约半块砖。元代墓葬均被严重破坏,穹窿顶全部消失,门楼及墓门、甬道上侧的券拱顶多已消失。墓底均被盗扰,墓底发现少量人骨及印痕,多为夫妻合葬,另有一座三人合葬墓。随葬品均置于墓底(图六)。

图六 元代砖室墓(M9)
元代墓葬随葬品多已遗失,因此发现的随葬器物较少。仅在墓底发现数件瓷器和滑石器,瓷器包括青瓷高足杯、白釉瓷碗、白釉玉壶春瓶等;滑石器包括瓶、碟、香炉等,均为明器(图七)。发现少量铜钱,以北宋钱为主,另有“大定通宝”等金代铜钱。

图七 元代墓葬出土器物
3.明代墓葬
共发掘明代墓葬5座,多为方形石板墓。东西向,均为双室墓。墓圹近方形,头侧较宽,直接开在砂岩上,四周带有生土二层台,墓顶为数块石板封顶。有些头侧带有壁龛。葬具为单棺,仅残存棺痕,有些棺底铺有草木灰。人骨保存一般,仰身直肢葬和仰身屈肢葬均有,头向东。随葬品置于壁龛或墓底近东壁处。
明代墓葬发现数量少,有些在近代平整土地时遭到破坏,因此出土器物较少。出土器物以瓷器为主,包括瓷罐、瓷碗等,另有滑石香炉等少量滑石器。
4.清代墓葬
清代墓葬共发掘21座,包括砖室墓、石椁墓及土坑墓三种,墓向较乱,南北向、东西向及西北-东南向均有。清代墓仅发现一个带长斜坡墓道的中型墓,其余均为小型墓。以单室墓为主,部分为双室墓,另有一座三室墓,墓室均为长方形,有些为并穴合葬墓。砖室墓墓壁由单砖平砌,以粘土或石灰勾缝;墓顶均已破坏。石椁墓墓壁多由石块垒砌,粘土勾缝,有些石椁墓墓壁由单砖平砌,粘土或石灰勾缝;墓顶用3-4块石板封顶,所用石材多为本地滑石。土坑墓直接开在生土上。明清墓多在头骨一侧墓壁开有壁龛,壁龛呈方形或圭首状,双室墓隔墙中部开有小窗。墓底平坦,有的铺有细沙。葬具为单棺,多已腐朽,有些棺底铺有草木灰。多为仰身直肢葬,部分为仰身屈肢葬。随葬品置于壁龛或墓底。
清代墓葬上侧在近代平整土地时遭到严重破坏,墓底少有盗扰,但随葬品较少,反映这一时期流行薄葬。出土器物以陶器和瓷器为主,包括陶罐、镇墓瓦、酱釉四系罐及酱釉灯盏等;发现一件嵌玉铜带扣,做工较精美;另有几十枚铜钱,包括“乾隆通宝” “嘉庆通宝”“道光通宝”等。
东三岭子墓群从北宋中期一直延续到清末,对研究莱州地区宋代-清代丧葬习俗及墓葬形制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同一时期墓葬具有明显的分组现象,判断此处应为多个时期的家族墓地。
北宋纪年墓在胶东地区发现较少,本次发现的“熙宁元年”纪年墓为同类墓葬及器物断代提供明确的依据。折肢葬作为一种特殊的葬俗以往很少发现,这种葬俗在下葬时将股骨与胫骨折叠后紧贴于腹部,当肉体腐烂仅余人骨后形似下肢从髌骨处折断一般,由于北宋砖室墓人骨普遍腐朽严重,而折肢葬人骨略显凌乱,因此以往很多发现将其归入二次葬,本次发现的北宋砖室墓人骨多保存完整,折肢清晰可见,对研究北宋葬俗提供全新的实物资料。香炉、杯、碟等滑石明器普遍出现在元、明墓葬中,滑石明器在莱州以往墓葬发掘中也多有发现,如毛纪家族墓地、西关墓群等,莱州以外鲜有发现,莱州盛产滑石,自古滑石工艺就比较发达,随葬滑石明器成为莱州元、明墓葬的一大特色。
莱州市博物馆 烟台市博物馆
执笔: 孙衍 孙兆锋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李思雨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四川稻城皮洛遗址 揭示远古人类的生活(新石器遗址)
稻城皮洛遗址作为新石器时期遗址可以帮助人类研究当时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四川稻城皮洛遗址的发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遗址,它为我们揭示了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程度。四川稻城皮洛遗址位于中国四川省稻城县境内,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稻城皮洛遗址我要新鲜事2024-01-25 19:57:120004发掘宁夏神秘古墓,埋藏的未知物体,考古人员亲身经历诡异事件!
在宁夏固原市,一场暴雨彻底打破了当地的瓶颈,也唤醒了一座古墓的沉睡。考古专家们迅速行动,却始终受到神秘力量的阻挠,诸多艰辛后,他们终于发现这座古墓。我要新鲜事2023-04-11 20:57:300000嘉靖皇帝花银48万两为其父亲修陵,完工后下令将工匠差役全部灭口
钟祥明显陵的营建本文作者倪方六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要说的是一座特殊帝陵,位于今天湖北钟祥境内纯德山(原名“松林山”)的——明显陵。显陵的陵主可不是一般人,是明朝皇万历帝朱翊钧的曾祖父朱祐杬(yuán)、曾祖母蒋氏的合葬墓,也就说,是皇家祖坟。朱祐杬本为“兴献王”,嘉靖皇帝朱厚熜的老子。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49:180000陈正宏:司马迁是一个怎样的人,《史记》是一部怎样的书
距现在大约两千一百多年前,西汉武帝时期,一部汉语的文史巨著横空出世。它的书名,当时叫《太史公书》,后来也称为《太史公记》,再后来简写成《太史记》,最后大概在公元二世纪下半叶的东汉末期,缩减定名为《史记》。《史记》的编著者,不用说你也知道,就是大名鼎鼎的司马迁。但司马迁是一个怎样的人?也许有的读者并不十分清楚。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4:14:020001魏兴涛:“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论调是怎么被推翻的?
仰韶文化的发现及命名,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论调,确立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迄今百年的中国考古学研究成果表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础最早奠定于史前时期,是中国史前文化长期发展的结果。作为黄河文化早期最重要代表的仰韶文化,在整个中国史前文化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历史见证。仰韶文化在中国考古学上的重要地位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4:09:1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