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574

修复手记 | 春秋青铜簠的保护修复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8:22:460

簠是中国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稷、黍、稻、粱等饭食的方形器具,文献中又称“胡”或“瑚”,产生于西周时期,春秋时期得到空前发展,战国开始衰落,秦汉时期绝迹,是一度与鼎、豆等重要礼器放在一起的铜器组合之一。商丘博物馆藏部分青铜文物病害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青铜器的锈蚀程度还在不断加剧,急需进行保护修复。受商丘博物馆委托,对其馆藏一批金属文物进行保护修复,春秋青铜簠是其中的一件文物。

这件青铜簠形制质朴,纹饰精美,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最常见的样式,是商丘博物馆所藏青铜器中的珍品。在分析铜簠由斜壁变化为折壁的原因时认为,簠的前身乃仿竹编的筐为之,故铜簠初制为浅腹、直壁。春秋中期有折壁式,器形加大,此式一直沿用至战国末期。现在所知时代最早的龙纹铜簠,其形状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竹筐相似,为追溯铜簠之产生提供线索。

在此,对这件春秋青铜簠的合金成分、锈蚀产物成分、物相结构等分析检测与保护修复工作进行简要介绍。

首先对铜簠进行了观察和记录,残簠整体呈长方形箓顶,器体由上下两部分组成。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均直沿,盖面斜起,平顶,盖顶及器底附有曲尺圈足,器盖和器身均都有一对兽首形附耳。盖沿还附六只兽面形小器扣,用于密合盖、体,器盖顶、腹部和器体腹部均满饰蟠虺纹,足部饰卷云纹。盖口长34 厘米、宽22 厘米、盖身扣合通高19厘米、重3600克,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

由于墓圹的塌陷,长期受到土壤中水、氧气、各种阴阳离子以及微生物等多种因素的侵蚀,导致铜簠出土时损伤特别严重。簠盖破碎成7块,簠身破碎成9块,每块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形、裂隙、残缺、孔洞、酥解。碴口及缝隙腐蚀严重,形成层次不齐的缺口。口沿部分严重矿化,锈蚀呈层状剥落。簠身曲尺圈足两处破碎并缺失,簠身两兽首耳从根部缺失。

·检测分析结果:

选择器物典型锈蚀产物及部分残片作为分析样品,综合利用扫描电镜及能谱仪、X 射线衍射仪等手段对金属器物合金成分、锈蚀产物成分、物相结构进行了分析检测,得出以下结论

1.该簠为典型的铜-锡-铅三元合金,锡含量13.3~19.2%,处于中等偏高程度,这样配比可以降低铜的熔化温度,增加铜簠的抗拉强度和铜液的充型能力,在铸件凝固时不易开裂。

2.该簠有不同程度的腐蚀,锈蚀产物主要呈绿色、灰白色、蓝色,部分残片严重矿化。根据锈蚀产物的矿物组成分析,器物表面的蓝色或绿色锈层的主要成分是蓝铜矿和孔雀石,灰白色为白铅矿。这些锈蚀物属于无害锈,在修复中尽量保留有价值的历史痕迹信息。

·修复方法与步骤:

1.清洗、去锈

将此残簠放入去离子水中浸泡,用软毛刷轻轻刷洗,用木刻刀剔除各种因素侵袭形成的土垢薄锈,对有纹饰部位的锈蚀用超声波机去除。有害锈对青铜器危害极大,其腐蚀反应会在铜器体内反复进行,此粉状锈腐蚀会深入蔓延、扩散,致使器物纹饰剥落、锈透器物,甚至使整个器物粉化、断裂、酥瘫、畸形,完全毁坏。针对器物上存在的点状有害锈,可采取刀、凿等工具剔除干净,缓蚀后进行封护处理。其余稳定性很好的有益锈加以保留,清洗后自然晾干。

2.拼对、矫形

对器物残块进行拼对,先做个木制框架,逐步对齐摆好,稍加控制。目的是了解器物现存及缺块的基本情况,弄清各残片的位置、变形程度、缺失形状。再按残片纹路薄厚形状等进行拼对,并按从底到口的顺序逐次编号。

由于簠从底面、盖面及斜壁的折角处断裂、变形,破碎成长条,需采用C型钳工具及自制特殊工具对器物变形部位进行矫形。在矫形时把两块自制木块放在器物变形处两端及适当位置,两木头上放一横梁,构成一个支架,用C型钳夹住器物中间和支架中间。用热风枪加热变形位置,消减青铜内部金属分子自身应力,增加铜质的可塑性。由于此簠腐蚀,铜质减少,矫形时更加小心,慢慢旋紧螺杆,循序渐进,利用夹合力矫形到位,直至不再反弹为止。

3.焊接、粘接

焊接采用我国成熟的传统低温锡焊法,电烙铁为主要工具,在断裂处用电磨打一斜坡口露出金属后,涂抹氯化锌溶液。焊接后出现高出器物的锡坨,用电磨机磨平,这时电磨机转速要高,动作要准要慢,避免打磨时产生的震动使焊接处松动。焊接任务完成后要清洗氯化锌助焊剂,避免对器物带来人为的新污染腐蚀源。由于残簠的断面及拐角严重矿化,传统的焊接已经不能适用,决定用环氧树脂胶粘接,此胶经过了文物修复实际应用的考验,具有黏接强度高、渗透力强等优点。对于缝隙较大的部位在中间加与器物厚度相当的铜皮条,减少胶量,使器物更结实。全部补缺焊接完成后,簠身上所有缝隙用环氧树脂胶进行封填、充实、加固,同时稍微加热使胶完全渗透。

4.补配

兽首耳的补配:从两侧兽首耳残破部位可以看出,簠面有铸出接榫,可以判断是榫卯式后铸法:即在铸造器体时,于预定部位铸出接榫,然后在器体上安放模具制范,或是安放已经制得的分范,浇注附件,和器体形成榫卯式连接的铸接方式。

对于缺失的兽首耳采用失蜡法补配:利用铜簠另一端好的兽首取模,取模时用RTV-2模具硅橡胶。先在兽首上均匀涂抹脱模剂,防止揭取硅橡胶模时损害器物或在器物上留下硅橡胶残物,然后把调好的硅橡胶一层层均匀地涂抹上去,涂抹时注意排出硅橡胶中的气泡,硅橡胶的固化时间大约为3小时,待固化后翻制石膏托模完成制模。然后用硅橡胶模具涮制兽首蜡型,焊接好浇铸口蜡柱和出气口蜡柱,外部糊以石膏,放入烘箱。经烘烤蜡体会全部烤化并流出,熔化锡浇铸已去除蜡液后的石膏空壳内,凝固冷却后打碎石膏模具,锯掉浇铸口锡柱和出气口锡柱,经打磨抛光后焊接复原。

残缺部分的补配:采用铜皮,将铜皮依型锤打变形,画形、剪裁、打磨制成所残缺部位的形状,填补于残缺处,焊接时铜皮要靠近内壁,为下一步修平、补贴纹饰留好位置。

纹饰的补配:使用硅橡胶制作模具,在对需翻模处的器表涂上脱模剂,将调和好的硅橡胶涂抹在已有脱模剂器表面,待固化后取下即成模具。在硅橡胶模具上均匀地抹上原子灰,厚度根据器面补配的厚度,待原子灰快干时小心揭下来,剪出补配形状,用环氧树脂粘贴在补配位置。

5.做旧、封护

用漆片汁和矿物质颜料调色,根据器物表面的颜色及形貌,用笔、脱脂棉、牙刷为工具,点、弹、拨等方法熟练操作,按照原有颜色一层一层着色,每个局部的色调一致,严格控制着色范围,达到同原器物颜色近似。目前青铜文物保护中普遍采用的封护材料是丙烯酸类,如浓度为1~3%的B-72丙酮溶液进行封护。

(作者:罗荣斌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 怡 实习编辑 | 李 丹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