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西安国际港务区贺韶北村东汉墓地考古发掘收获
2019年3~5月,为配合中源国际汽配港建设项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项目用地发现的6座东汉砖券多室墓(图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取得了丰富的考古收获。为研究东汉时期墓葬营建、家族丛葬及随葬用器等丧礼制度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发掘区域位于新筑街道贺韶北村东北(纺渭路东)、潘罗村西侧的塬地上,墓地东眺骊山,西濒灞水,距灞河流域下游约6.8千米,西南距新寺遗址(西汉长门宫建筑遗址)约4.2千米,属于西安市灞桥区古墓葬及古遗址分布范围,地势较为平坦开阔。
这6座墓葬大小形制基本相同,全长17.05~24.2米不等,深4.55~6.2米。墓葬结构皆系长斜坡墓道,墓道两侧壁带有单重或双重台阶,墓室以砖砌“前堂后室”或带左、右侧室为主,整体平面多似“十”字形,其构筑方式是先在墓道尽头凿挖拱顶土洞,而后向里呈“凸”字形挖掘出土洞室,最后再用条砖于土洞内根据规划所需营建各室。现存券顶和部分砖墙毁塌,部分可能因盗洞盗扰。葬具人骨也基本不存,仅少量残颅骨、肢骨或棺钉位于后室或侧室。除M1位于墓地最东北处外,其余墓葬均集中分布于墓地西北部,以墓葬方向不同可以分为三组,其中M1和M4坐北朝南,M5坐东朝西,M2、M3和M6坐西朝东。
M1
M1系“前堂后室”结构,方向196度。墓葬水平残长18米,墓道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3米,墓底距现地表深约6.2米,由墓道、封门、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组成。在前堂东、西两壁预设假室门,假室墓口内壁以“横砖侧立”砌筑有砖墙,以便需要时挖筑侧室。前堂墓顶西南角发现一椭圆形盗洞,开口于现地表,盗洞南北长约2.9、东西宽约1.3~1.78米,向下穿透墓顶进入墓室施盗。在前堂东北部近地面及后室地面清理发现有大面积厚约0.5厘米的草木灰迹及零星白灰层,在前堂填土及西南壁下残存有“五铢”铜钱及陶器残片等。推测墓主原应敛葬于后室,前堂主要用于放置随葬品。
M4
M4为“前堂后室”带东侧室结构,方向192度。墓葬水平长约19.66米,墓道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6米,墓底距现地表深约5.1米。墓道东壁近墓口凿设一小龛,内置一陶壶,口覆半砖。前堂地面残存有陶质生活日用明器30余件组(图三),后室及东侧室填土清理有铜弩机与石握等。在前堂西北角发现颅骨一具及东侧室内残存有下肢骨,前堂、后室地面清理发现有草木灰迹,推测墓主和随葬品放置位置与M1相同。
M5
M5坐东朝西,带南侧室,方向284度。墓葬水平长约17.05米,墓道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6米,墓底距现地表深约4.9米。前堂地面经清理残存有陶器、石握及玉剑彘等40余件组,随葬品摆放有序。
M2
M2、M3、和M6坐西朝东。M2带北侧室,方向102度。墓葬水平长约17.72米,墓道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7米,墓底距现地表深约4.55米。在前堂填土及墓底残存有“五铢”铜钱、铜环及陶案、碟、耳杯等少量器物。在后室发现墓主股骨残骸及铁钉锈渣(图五)。
M3
M3南、北两侧室,方向102度。墓葬水平长约24.2米,墓道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65米,墓底距现地表深约5.3米。甬道顶中部圆形盗洞直径约0.8米,开口于扰土层下,竖直向下穿透甬道顶进入墓室施盗。随葬品有数件陶碟、铜环首刀(柄)、铜钱及骨饰等数件随葬品。其中南侧室出土一件灰陶朱书镇墓解除瓶保存完整,倒置于地口朝东,瓶内淤土夹杂一块白色碎石,其应属刻意放置,疑为瓶身朱书所谓“精石”(图六)。
M6
M6带南、北侧室,方向106度。墓葬水平长17.9米,墓道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6米,墓底距现地表深约5.2米。北侧室西北角有盗洞。在后室中部南北两侧发现朽木灰迹,应该为并列东西向放置木棺两副,木棺西宽东窄,北棺长约1.86、宽0.5~0.55米,南棺长1.66、宽0.5~0.55米,棺底铺垫有白灰渣,墓主骨骸腐朽不存。在前堂填土内清理有陶器残片及南侧室西南角残存陶罐一件。揭露墓底铺地砖时发现,北侧室前端中部有3块红砖背刻铭文(图七),南侧室中部偏北有8块红砖背刻铭文(图八),且铭文砖排列规律,刻铭有纪年及龙纹图案等。结合北侧室“永元三年”砖铭及南侧室“永元四年”砖铭可知,M6系东汉中早期墓葬,主体“前堂后室”结构营建或稍早,北侧室建造早于南侧室。
根据墓葬形制、模型明器和陶动物组合及随葬品特征初步判断,这6座墓葬系东汉中早期家族丛葬墓地,虽遭盗扰破坏,但仍出土有陶、石、铜等质地文物140余件组。
本次发掘最重要发现是在M6侧室11块有刻铭铺地砖,砖背刻铭在汉墓发掘中少见,对于研究东汉晚期墓葬的葬制葬俗等具有重要意义。刻铭内容有“永元三年”“永元四年”“龙门伊阙”“……事不发……灭绝人……利长……不……亲”“王侯以下……散而灭官……骨……此地奉天守……移位”“弟”“不过前……”“陵存恤弟守陵存血弟尊存血”“大……大”“斗二升半”及龙纹等图案,字体隶、行、草书兼有。龙纹图案在汉代多与升天观念相关,有的也有镇墓辟邪的作用。所以,在汉代墓葬中不论是墓壁中还是随葬器物中,经常会出现跟龙有关的纹饰或器物。此次发现的龙纹形象似腾飞捕猎状,身体呈细长弯曲的蛇形,嘴大张,整体造型简洁明快,生动活泼且动感十足。但因为单体形象出现未见仙官或墓主形象,升仙意味不明,且因为背刻铭砖,反铺于墓室底部,结合铭文内容来看,镇墓辟邪的意义更重。
执笔:苗轶飞、梁依倩、王海旭
作者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有一句话曾深刻影响古代家庭婚姻,至今有男人拿这句话为出轨辩解
影响古人家庭婚姻的一句话本文作者倪方六到了婚姻家庭,古今观念上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在现代,人们的婚嫁家庭生活更多受到法律的约束,而在古代,受风俗习惯的影响更大。有这么一句话,曾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的婚姻家庭观,至今仍在发酵,有的男人甚至拿这句话当说辞,为出轨、婚外情辩解。(古代家族生活:多子为福)这句话说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9:21:090000王益人、袁文明:寂静的诉说——丁村旧石器考古3.0
2013年开始的丁村遗址群考古工作,是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近几十年来最大的一个旧石器考古项目,也是丁村遗址自1953年发现以来国家文物局批准的第三次田野考古工作,我们称之为“丁村旧石器考古3.0”。这次考古工作较前1954年和1976—1980年的两次调查发掘而言,持续时间最长(从2013年至2020年),探索的范围最大,收获也最为突出。考古学研究是一个推理的过程,不能单靠“运气”。我要新鲜事2023-05-29 05:10:290000讲座:魏兴涛:中原地区近年考古发现与文明化进程新认识
本文为“天下文明:中华文明肇始阶段中原与四方的互动”高端论坛第二场讲座纪要。一、考古学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历程概况探源工程魏兴涛研究员指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历程。首先是“文明古国”说兴起。1900年,梁启超提出“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这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中国知识界提出的一种令人振奋的学术见解。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6:22:040002白彤东:文明的边缘——对华夏文明历史地位与人类文明进程的反思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4:25:110001农民起早出村捡大粪,发现村头大坟边有新土,细看还有虚掩的盗洞
西晋盗墓的重要文化发现本文作者倪方六在中国盗墓史上,有不少文化发现传奇故事,西晋农民不准盗墓发现了中国迄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失传已久的珍贵史料填补了部分先秦历史空白,特别是魏国国史的空白。不准生活在西晋初年,汲郡(今河南卫辉)人,史书上记载他是“耕人”,即种地的农民。咸宁五年(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或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某一天的夜里,不准盗掘了魏王墓。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50:0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