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那即永恒——2022人大考古通州实习文物摄影实践课纪实
2022年7月22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通州考古实习系列讲座实践课——文物摄影,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通州临时工作站举行。讲座和实践课由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王宇新老师主讲,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王晓琨副教授、吴桐老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2019级全体考古学本科生现场参加。
王宇新老师首先在会议室内为同学们讲授文物摄影的基础知识。王老师从摄影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出发,介绍了摄影术诞生及发展的历史。从“牛眼”到光影画箱,尼埃普斯的“日光刻蚀法”到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摄影术的诞生使现代社会第一次实现了“客观”的记录。纪实性是摄影天然的本质属性,摄影师用冰冷的机器记录社会景象或被人们有意无意“忽视”的事实,不仅传达信息,更引导读者佐证某种社会的真实状态。此外,摄影的诞生还促进了社会进步,并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从《战火中的女孩》到《大眼睛》,独具震撼力和表现力的摄影作品在社会和历史上都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力。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X射线、扫描、遥感等技术与摄影相结合,为艺术欣赏和考古研究提供了更加多元创新的视角。
王宇新老师接着介绍了数码相机的基础知识,包括光圈、快门、感光度、白平衡、景深等核心概念,然后重点讲解了室内拍摄出土器物的设备、拍摄角度、用光、色彩、距离等基本要素。室内拍摄出土器物主要需要用到全画幅或中画幅的相机、三脚架、测光表、中长焦镜头或微距镜头、背景纸或背景布、影室灯以及静物台;拍摄时最基础的要求是清晰,并需要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将器物的重要特征呈现出来,比如器物的口沿、底足等。合理的用光能够突出器物的细节,如侧光适合展现器物表面的纹路、侧逆光适合展现透光材质文物的质感及边缘轮廓;另外,玉器、金银器等器物的表面反光有助于表现质感,同时也应注意光线强弱,避免光斑过于明显。
文物摄影以文物为拍摄对象,通过摄影的纪实特点,再现历史文物的艺术和科学价值。文物摄影的艺术性以及它的角度选择、光线运用、背景配置,都要受到考古科学性的相对制约,要求文物造型、色彩、质地的真实性;并且摄影师在拍摄时需要小心、细心、耐心,特别要注意文物的安全问题。在讲授知识的同时,王宇新老师还分享了众多自己的精彩摄影作品和拍摄文物时的有趣经历,在拍摄陶罐时偶然发现的一枚制陶工匠留下的指纹,就能够将人瞬间带回千年以前,与古人直接对话。同学们在连连惊叹的同时,也对文物摄影的严谨与浪漫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讲座最后,王晓琨老师总结,王宇新老师展示的摄影案例非常精彩,在文物摄影作品中体现的细心、耐心、专业度也让人印象深刻,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再在之后的田野发掘、后期整理过程中练习拍摄出土的器物,一定能有很多收获。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意犹未尽,跃跃欲试,纷纷前往摄影室一展身手。在摄影室,王宇新老师打开摄影灯,架好背景纸,摆好三脚架,并拿出相机为同学们进行了简单的操作讲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专业设备的加持让同学们的拍摄更加方便顺利。
王宇新老师对设备进行初步设置后,王尔雅和王心玥同学先对灰陶罐进行了尝试性的拍摄,并对成片进行分析,发现相机距离器物过近,导致灰陶罐在画面中的占比过大,且陶罐总体略有倾斜,口沿部分也没有完整表现出来。经过将相机后移、抬高脚架、调整相机角度等一系列调整措施,之后的拍摄获得了较为合理的灰陶罐照片。
何辰晨同学接着对红陶罐进行了拍摄。经过对前面同学操作的仔细观摩,何辰晨同学吸收了充分的经验,操作起相机、三脚架来显得游刃有余。最终拍出的红陶罐照片清晰地呈现了陶罐的口沿和外形轮廓,并较好地还原了陶罐鲜艳的颜色。
随后,刘畅同学挑战了铜镜的拍摄。铜镜和陶器的材质不同,在照片中要表现的重点也不同,对相机参数和灯光的需求也相应地有所不同,我们需要重点将铜镜上的纹饰清晰地呈现给观众,并展现出铜镜的金属光泽和质感。刘畅同学先按照之前拍摄的参数设置试拍了一张,发现铜镜中间部分的纹饰不够分明不够突出;接着在第二次拍摄时尝试关闭了侧光,只用顶光进行拍摄,来测试不同用光的效果,当看到成片时大家都发出了“哇哦”的惊叹,虽然这张亮度不足的照片并不太符合文物摄影的要求,但是当摄影灯仅在镜钮和凸起的圆形纹饰等少数几处地方留下柔和的高光,而大部分纹饰只是在黑暗中若隐若现时,顶光为铜镜赋予的神秘感和厚重感还是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让人惊艳于文物的美学魅力,大家也更直观地理解了灯光对于文物摄影和展示的意义。
刘畅同学的第三次拍摄仍然与第一次一样使用了顶光和侧光,同时调整了相机的光圈等参数设置,最终得到了纹饰呈现更为清晰的铜镜照片。
室内器物摄影体验结束后,王宇新老师受邀帮大家拍摄了一组合影和个人照,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大家心满意足地结束了这次摄影实践活动。摄影用影像凝固时间,将刹那变为永恒,我们在文物摄影的实践中观察历史沉积的痕迹,也用自己的人像照片书写我们的专属考古回忆。
本次讲座是人大考古与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开展联合教学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依托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丰富的学术资源进行的又一次成功课外教学。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类似的合作教学,把我们的田野考古实习做得更扎实、更有活力。
摄影:王宇新 黄星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史前巨兽古杯蛇,体长10米能捕食鲨鱼的巨型海蛇
在距今六千多万年前,海洋里生存着一种名叫古杯蛇的巨型海蛇,它们的体长能够达到10米,甚至能够捕食鲨鱼,如今已经灭绝了,由于古杯蛇生活在海洋里,且容易被破坏,所以人类发现的古杯蛇的化石少之又少。现代的海蛇都是有毒的,所以科学家推测古杯蛇也拥有剧毒。古杯蛇:六千多万年前的巨型海蛇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4:09:390000「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汉代漆器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13:390000重庆有人想“盗墓致富”却无技术,QQ群发帖招人,应者一个接一个
盗墓拉伙的网约方式本文作者倪方六继续聊聊现代网约盗墓的拉伙方式。在上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中,聊了方式之一“好汉牵头走梁山”(详见《通过QQ群互相介绍,“老村长”组织一盗墓团伙,四次盗挖安徽古墓》一文),这篇来说说方式之二——“群撒英雄帖”。这种方式的特征是,在QQ群、微信群里的特定人群中公开散发盗墓信息,诱惑网友,招募同伙。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0:01:050000修淑清 | 永远怀念
5月2日晨,谢辰生老离世,享年100,辰时生,辰时去,好像冥冥中自有天意。确知他去世的消息后,给他过去的老朋友和以前经常来看望他的人一一打电话或发消息,这是他生前教给我的礼数。其中有几位如盛永华等还在询问他的老伴王阿姨怎么样,情况还好吧,如实相告:已于去年夏天过世了。几天来,电话信息不断,怀念他的人真的很多。5月6日,和谢辰生老做最后的告别,忙完后事,才有时间写写我心目中的他。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1:35:000001十大考古终评项目 | 背后依黄河 梁上垒石城——山西兴县碧村遗址
#2022十大考古#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山西大学项目负责人张光辉碧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兴县碧村村北,东距兴县县城20公里,西离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51公里(图1)。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1:51:1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