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湖南桂阳桐木岭矿冶遗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
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展示宣传新时代十年通过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遴选出的百项考古新发现,系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考古工作者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湖南桂阳桐木岭矿冶遗址
发掘单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桂阳县文物管理所
项目负责人:莫林恒
2016年7-12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郴州市文物管理处、桂阳县文物管理所对桂阳县境内14处大型古代炼锌遗址开展了专项调查,对保存较好的桐木岭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此期间,还举办了长江流域矿冶考古培训班。本次考古成果丰硕,科学揭露了一批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炼锌及多金属冶炼遗迹,出土一系列重要的冶炼遗物,深化了对明清时期冶炼技术的认识,有力推动了手工业考古研究。


一、发掘收获
桐木岭遗址位于桂阳县仁义镇大坊村和浩塘镇桐木岭村交界处,东距桂阳县城12.9千米,遗址面积约11万平方米。遗址核心部位有一炼渣堆积形成的山体平台,台面略呈三角形,东西约100米,南北约50米。通过对该山体平台的整体揭露发现该台面上呈“品”字形分布有一个焙烧单元和两个冶炼单元,构成了完整的冶炼体系。

焙烧单元内有6条焙烧台,依地形有序分布。每个焙烧台上有4或8个圆柱形焙烧炉一线排开。焙烧炉大小相近,炉口直径约0.9米,高约0.8米。

每个冶炼单元中分布1-3个冶炼区域。每个区域内以槽形冶炼炉为主体,还分布着储料坑、和泥坑、搅拌坑、原料堆、精炼灶、柱洞、环形护围、碎料区等遗迹,在其旁边有对应的房屋设施。槽形冶炼炉呈长条形,由炉床和炉室组成。炉床为黄色黏土夯筑,其上修筑炉室。炉室从下到上可分为进风口、炉下室(由炉栅间隔)和炉上室三个部分。


桐木岭遗址出土一系列冶炼工具,如坩埚、冷凝兜、冷凝器、冷凝盖、垫饼、铁铲、铁钎、石砧等,以及青花瓷器、陶器、钱币等生活用品。在冶炼区发现块状波纹炉渣,在对应位置发现有铜、铅、银含量较高的炼炉遗迹(K23和K24)以及一块圆形风箱活塞板。综合检测分析结果,大致推断这是一处炼锌为主、兼炼铅、铜和银的多金属冶炼遗址。根据出土遗物初步推测,遗址始于明末清初,废于清代中晚期。


陡岭下遗址除发现类似的炼锌遗迹外,还发现两处重要遗迹现象。一是双排冶炼炉,系国内首次发现,总长20米,每侧对称分布24个环形冶炼炉,现场检测发现砷含量达30%以上,推断是用于炼制砒灰。遗址旁河床岩石上发现了人工开凿的疑似洗矿槽遗迹,上宽下窄,逐渐加深,在槽底部发现了矿砂沉淀后与河床岩石板结的遗迹现象。




二、价值和意义
在聚落考古理念指导下,本次发掘获得了多项新突破:对遗址群的全面调查显示,锌矿石开采后运输到煤矿附近进行冶炼;煤的消耗显著大于矿石,因此这种“以矿就煤”的布局模式有效减少了运输成本。整体揭露了桐木岭遗址的冶炼平台,完整复原了冶炼场布局、结构和功能分区。这些发现对于认识古代手工业场址的选址、布局、工艺流程、生产规模、工人生活及生产水平提供了直接证据。



中国是最早掌握炼锌技术的国家之一。本次发现的炼锌遗存揭示了当时最先进的炼锌技术。该遗址使用硫化矿冶炼,难以直接还原;出土的大量焙烧炉表明,该遗址通过前期焙烧将硫化锌转变为易于还原的氧化锌,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此工艺系国内首次发现,也是炼锌技术史的一大进步。槽形冶炼炉是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炼锌炉遗存,伴之出土的一系列炼锌遗迹遗物,与《天工开物》等文献资料的记载多有吻合,是完整复原古代炼锌术的关键资料,对研究我国古代炼锌技术的起源、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锌、铅、银、铜等多种金属一体冶炼是中国矿冶考古的首次发现,说明对矿石的综合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凸显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


炼锌术是用黄铜大量铸钱的基础。桂阳大规模的炼锌工业就是为了供应明清政府铸币。本次考古工作及成果为当地文化建设提供了珍贵资料,对研究中国矿冶史、铸币史、赋税史乃至政治社会史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实证资料。
湖南桂阳桐木岭矿冶遗址
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文摘编自申报材料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这些盗墓者各具特殊本事,以看风水做掩护的是哪一类盗墓者?
盗墓者还有哪些隐称?本文作者倪方六盗墓题材电视剧《老九门》,引发了人们对盗墓的好奇。这篇就来说说盗墓,接着前面聊过的盗墓者的隐称,继续往下说。——土鱼。过去湖南流行的隐称。土鱼不是鱼,是一种形似大头鱼的软虫,其性喜在干土层里打眼做窝,与盗墓有异曲同工之妙。“土鱼”被人发现了,往往会遭到严惩,或遭沉潭处死的下场。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3:10:460000江苏一座千年古墓,专家3次探查未果,最后与老农攀谈发现玄机
位于我国华东沿海中部的江苏省,辖江临海、扼淮控湖,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就曾出土过一座千年古墓,出土过程却极为艰辛,专家三次探查未果,最后与老农攀谈才发现玄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要新鲜事2023-05-17 20:37:070000偷挖朱元璋儿子墓,盗洞直达墓室,一看下面情况,谁也不敢下去
明湘献王墓考古本文作者倪方六盗墓怕什么,不怕被人骂断子绝孙,就怕遇到水。费了半天劲,如果墓室充满积水,取随葬品就不太容易。在时间有限,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一般还不敢水下,以防遭遇不测。1997年12月,几个盗墓者冒着严寒,挖开了位于湖北荆州古城西门外的明代湘献王朱柏墓。朱柏墓早在1956年已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敢盗掘文保对象,这伙盗墓者的胆子很大。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1:30:530002为未来而发掘过去——田野发掘技术的讨论
作者近照三个多月的发掘,笔者深刻体会到前辈们所说“考古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中的真义。一方面,我们破坏了这些地层和遗迹,但另一方面我们通过这样的破坏,像一个艺术家一般“重建”、“刻画”出当时当地的面貌。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9:52:4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