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
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展示宣传新时代十年通过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遴选出的百项考古新发现,系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考古工作者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
发掘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天门市博物馆
项目负责人:孟华平
石家河遗址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地处大洪山南麓、江汉平原北部的山前地带。遗址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是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史前聚落群。为深入了解石家河遗址的布局结构、探讨石家河遗址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作用与地位、提供石家河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科学依据,2014-2016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天门市博物馆对遗址核心区进行系统勘探,并重点发掘谭家岭、印信台、三房湾、严家山等遗址,共计勘探面积约3平方公里,发掘面积约3375平方米,取得一批新成果。

勘探发现石家河遗址核心区域存在多重人工堆筑的大型城壕遗迹,为宏观上认识石家河遗址的布局结构提供了新视角。

新发现的谭家岭古城位于石家河遗址的中心,平面大体呈圆角方形,城垣东西长440米、南北宽390米,城垣内总面积17万平方米,城壕内总面积则达26万平方米。新确认石家河古城外西、北部存在两条人工堆筑的黄土墙体堆积。
发掘的谭家岭、三房湾、印信台、严家山等遗址,是深入研究石家河遗址聚落结构演变及石家河古城聚落功能区化的新物证。
谭家岭古城北部揭示的城垣由较纯净黄土堆筑而成,城垣顶宽约14.5米、厚约3.1米,城壕宽约30米、深达9米,城壕淤泥中残存一排木构遗迹,它们的年代不晚于屈家岭文化早期。结合以往在谭家岭遗址发现大量油子岭文化晚期遗存的实际,推测谭家岭古城的始建年代属于油子岭文化晚期,是同时期我国发现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也是屈家岭文化晚期石家河古城兴起的重要基础。
谭家岭遗址东部高地揭示的后石家河文化时期随葬玉器的瓮棺葬、石家河文化晚期面积达144平方米的大型建筑台基残迹以及屈家岭文化早期的土坑墓地,初步反映出该区域聚落格局的变化状况。

三房湾遗址揭示的陶窑、黄土堆积、黄土坑、洗泥池、蓄水缸以及数以万计的红陶杯残件等,具有典型的制陶作坊特征,是一处石家河文化晚期至后石家河文化时期以烧制红陶杯为主的专业窑场,体现了石家河古城聚落功能分区的复杂化程度。

印信台遗址主要揭露出五座人工堆筑的台基以及沿台基边缘分布的100余座瓮棺、扣碗、立缸等遗迹。它们被石家河文化晚期的文化层、土坑墓叠压或打破。台基之间的低地填埋大量石家河文化晚期的厚胎红陶缸、红陶杯等废弃品及少量人骨残骸,有些废弃的红陶缸还呈现排列有序、相互套接的状态,部分红陶缸上新发现多种刻划符号。是一处石家河文化晚期多次进行祭祀活动的特殊场所,也是长江中游地区发现规模最大的史前祭祀场所。




石家河古城南城垣西段缺口的城垣被石家河文化晚期的文化堆积叠压并叠压屈家岭文化早期的堆积,城垣之间的缺口宽约12米、残深2.6米,其排水沟底的堆积物属于石家河文化早期,证明该城垣缺口至少在石家河文化早期依然存在,是人为设置的进出石家河古城的通道,但在石家河文化晚期废弃。
严家山遗址揭示的墙体堆积被石家河文化晚期的文化层堆积叠压,其年代不晚于石家河文化晚期。石家河文化晚期至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石块堆积的石块属极易破碎的灰白色白云岩,且部分石块可见敲打、磨平、钻孔等痕迹,具有石器加工场所的若干特点。后石家河文化时期20座瓮棺葬仅见30余件玉器废料,反映出瓮棺葬主人身份的新线索。

新发现一批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玉器,丰富了中华文明进程研究的内涵。谭家岭遗址5座瓮棺出土的240余件精美玉器是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石家河遗址玉器的又一次集中发现,新见的神人头像、双人连体头像玉玦、虎座双鹰玉饰、玉牌饰、虎形玉冠饰、玉虎、玉鹰等,不仅类型丰富、造型生动,而且技术精湛,其普遍使用的圆雕、透雕、减地阳刻、浅浮雕线刻等工艺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水平。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
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文摘编自申报材料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吴雨遥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唐太宗生前想到会有盗墓,欲绝盗患,他想出一招,但还是被盗开了
李世民昭陵的反盗墓设计本文作者倪方六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造在陕西咸阳礼泉县城西北50里外的九嵕山上,与许多名山大川相比,九嵕山并不算高,但在广袤的关中平原北部,却是最高峰。我几年前去考察时爬昭陵,离陵山顶只有十几米了,最后还是放弃登顶——恐高,不敢再往上爬。因山而葬,实是李世民的反盗墓一招。将陵墓放在高高的山上,一般盗墓者怎么挖?!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0:01:120000南通考古的重要发现 清朝时期的渔船(南通发现)
我国南通发现一艘来自于清朝的渔船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在前段时间,记者从南通的考古工作人员高中得知,他们在南通本地的某条河上发现了一艘古代的渔船,而经过简单的分辨之后,可以确认这是一艘来自于清代的渔船。并且在本月初已经进行了迁移工作,将这艘渔船迁移到了文物研究组织,当前正在有考古工作人员对于这艘渔船的结构以及内部的环境和其他的方面做出研究。清代渔船我要新鲜事2023-07-27 20:50:270001古代更讲考试公平:宋朝15次没考上可破格录取,官二代另外考
原题:古代高考如何公平录取本文作者倪方六眼下,2015年普通高校录取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录取能否公平公正备受关注。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如何做到录取公平?从古籍记载来看,历代都曾制定出相应的办法和政策,如明朝按南北卷录取,清朝录取实行官民分开、商民分卷……图:现代高考录取现场唐初科考录取比例为总人口的1/50000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8:16:130000纪东歌:汉晋堆塑罐装饰工艺探析——从故宫博物院藏品谈起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3:56:550000抗震新科技,四川甘孜州民族博物馆文物穿上防震铠甲
“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是华夏先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文物保护工作任何时候都不容松懈。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6:18:27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