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江苏兴化、东台蒋庄遗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
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展示宣传新时代十年通过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遴选出的百项考古新发现,系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考古工作者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江苏兴化、东台蒋庄遗址
发掘单位:南京博物院、兴化博物馆、东台博物馆
项目负责人:林留根
蒋庄遗址位于江苏省兴化、东台两市交界处,分属兴化市张郭镇蒋庄村及东台市时堰镇五星村、双溪村。因泰东河水利拓宽工程需要,2011年10月至2015年12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及后续以学术导向为目的的主动性发掘。
以泰东河为界,可将遗址分为东西两区,发掘工作主要集中于西区,总共发掘面积3500平方米,揭露良渚文化墓地一处,发现房址8座、灰坑110余座以及水井、灰沟等聚落遗存。出土玉、石、陶、骨器等不同材质遗物近1200件。



蒋庄良渚文化墓地位于聚落东北部,整体呈南北走向。清理墓葬282座。墓葬分布十分密集,叠压打破关系复杂,其中一组打破关系涉及墓葬达八十余座。随葬玉璧、玉琮的较高等级墓葬主要集中于墓地南部,而“平民墓”主要位于墓地中北部,体现了对应的社会分层现象。


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葬式多样,一次葬与二次葬并行。一次葬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主要分布于墓地的中北部。二次葬分烧骨葬与拾骨葬两种,随葬玉琮、玉璧的较高等级墓葬均为二次葬。其中,烧骨二次葬墓主要分布于墓地的中东部区域,墓坑偏小,少量使用葬具,骨骼为白色碎块状,系异处焚烧后,再将焚烧后的遗骸入葬。
除烧骨二次葬外,大多数墓葬人骨保存较好,可以鉴定出性别、年龄以及个体特殊的骨骼损伤和埋葬特征。葬具使用较为普遍,可辨别的均为弧底独木棺,盖板则分平板与弧形两种。
M116为烧骨二次葬,经焚烧过后的骨骼按墓坑方向东西向集中摆放,整体呈长条形,系异地焚烧后入葬。
M111为单人拾骨二次葬,葬具为独木棺,棺痕长2.17米、宽0.58-0.67米,墓主为年龄35-39岁的男性。
M158为拾骨二次葬。巨大的独木棺长2.38米,宽90-96厘米。棺内有两个个体——为墓主及另外一个女性个体,棺外有殉葬的6个头骨,其中6号头骨上有明显的创伤。

墓地所在的良渚文化聚落布局也得到初步揭示,聚落周边水系发达,聚落外围水网与泰东河相连,并通达长江。
蒋庄遗址发现的重要意义
蒋庄遗址是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大型良渚文化聚落,是在长江以北首次发现随葬琮、璧等玉质礼器的高等级良渚文化墓地。突破了以往学术界认为良渚文化分布范围北不过长江的传统观点,对全面、深入研究良渚文明与良渚社会提供了新资料,填补了长江以北地区良渚文化考古发现的空白。


蒋庄遗址良渚文化墓地时代涵盖良渚早中晚期,为良渚文化核心区之外已知发现数量最多、埋葬最为密集的良渚文化墓地。葬式葬俗丰富多样,部分人骨及葬具保存情况较好,对研究良渚文化的埋葬习俗、社会组织关系与人种属性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

蒋庄遗址地处长江以北水网密布的里下河地区,是良渚文化北上的重要通道。其远离良渚文化核心区,出土的各类陶鼎其鼎足各异,有截面呈“十”字形、外“T”形、近跟部穿圆孔等,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该遗址的发掘对于构建江淮东部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良渚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以及北方大汶口文化的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墓地中所发现的无首、独臂、无掌、或首身分离以及随葬头颅的现象可能与战争或戍边相关,换言之,他们是捍卫良渚王国的英雄。蒋庄墓地的发现对良渚文明边缘区域的聚落、社会形态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从而对研究良渚文明都邑聚三重社会结构、国家形态具有重要意义。蒋庄墓地早期墓葬较少、葬式单一,中晚期二次葬与大量的烧骨葬流行,墓地的兴衰投射出核心区良渚社会的文明化进程。


蒋庄遗址出土了丰富的良渚文化玉、石器、骨器和陶器。黑陶壶上带有猪形、鹿形等刻画符号,反映了良渚先民的生产生活与艺术创意;而刻画有“凸”字形祭台符号的玉璧,首次在有明确地层关系和共存关系的墓葬中出土,对于良渚先民精神信仰的研究,弥足珍贵。
江苏兴化、东台蒋庄遗址
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文摘编自申报材料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讲座回顾丨王建新:欧亚草原游牧经济与游牧文化的形成与演变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6:31:1900035村民挖出2“大缸” 里面全是黄金文物 考古家:赶紧无偿上交
杨贵妃、一个古代美女的名字,传颂千年。她的美艳动人、倾国倾城的容貌使得她被誉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并成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据史书记载,杨贵妃最后被迫自杀。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深思念,让他派人搜寻杨贵妃的遗体。然而,当人们带回的只有一个香囊时,考古学家们对其保存完好感到困惑。毕竟,丝织品本应迅速腐朽,香囊的保存实属罕见。我要新鲜事2023-08-05 20:32:160000非遗之声 | 提升共享度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要求
作者:杨旭东已故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主编的经典教科书《民俗学概论》中对“民俗”下过一个定义,即民俗是广大民众集体创造并世代享用、传承的生活文化。学界长期沿用的这一概念,既强调了民俗的集体性特征,又突出了其为民众共享的特点,即没有一项民俗是个人创造的,也没有一项民俗是个人独享的。0001新发现 | 湖北当阳九里岗遗址群考古调查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5:53:140000文旅融合下虢国博物馆的发展之路
三门峡市素有“五山四岭一分川”之称,是连接豫、晋、陕三省,北上南下、西进东出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虢国博物馆作为三门峡市文旅融合的重要窗口,用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让文化更有活力,旅游更有魅力,让文旅产业释放更多发展新动能,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顺应文旅融合新诉求。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