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山东济南元代郭氏家族墓地
发掘单位 济南市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 郭俊峰

墓地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董家街道季家寨村东南(图一),墓葬共12座,编号为M7-M18(图二)。

墓葬规模较大,通长6.4-12.4米,均为南北向。除M13为石室墓外,其余11座均为均砖雕壁画墓。
M7为砖雕壁画墓,曾遭盗扰,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组成。墓道南端被清代墓葬打破,呈台阶状。门楼为砖石混合结构,石质门楣上刻有“郭氏之门”、“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等字(图三)。


墓室为穹庐顶结构,墓顶已被破坏。墓室底部为圆形,有棺床,东西北壁有砖雕斗拱、桌椅、灯檠、衣架、柜、单层歇山式建筑(图四)。门楼及墓室内壁画保存较差,无法分辨具体内容。墓室内充满淤土,发现人骨及碎瓷片,可辨器形包括瓷碗、瓷罐等。
M8为砖雕壁画墓,保存较好,未被盗扰,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组成(图五)。墓道呈梯形,北宽南窄,西侧为台阶状,东侧为斜坡状。门楼为二层仿木结构建筑,墓室为砖筑穹庐顶结构,保存完好。



墓室底部呈圆形,有棺床,东西北壁有砖雕斗拱、桌椅、灯檠、衣架、柜、单层歇山式建筑(图六)。墓室内壁画保存一般,底部壁画大多脱落,东壁绘有开芳宴。墓室内墨书题记表明墓主人为郭德,其儿为郭佳,年代为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墓室内发现人骨2具,其中1具为火葬,出土器物包括瓷碗、瓷瓶、瓷罐、铜镜、铜钱等(图七)。
M9为砖雕壁画墓,曾遭盗扰,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组成(图八)。墓道呈梯形,北宽南窄,为台阶状。门楼为仿木结构歇山式建筑,保存较好(图九)。




墓室为穹庐顶结构,墓顶石质莲花藻井已移位。墓室底部呈方形,砖雕较少(仅东壁南侧半砖当作灯檠),壁画保存相对较好,主要包括建筑、车马、花卉等(图一〇)。墓室底部结构由下到上依次是3个并列砖砌棺室、石质盖板、填土、青砖(图一一)。
北壁嵌有石质墓志,表明墓主人为郭十公,年代为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墓底3个棺室内各发现人骨1具,出土器物包括瓷碗、高足杯、铜钱等。
M10为砖雕壁画墓,曾遭盗扰,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组成。墓道呈梯形,北宽南窄,西侧为台阶状,东侧为斜坡状。

门楼保存较差,上部及西部残缺。墓室顶部已破损。墓室底部呈圆形,有棺床,东、西、北壁各有一砖雕仿木结构歇山式建筑(图一二),其内有桌椅、灯檠、衣架、柜等砖雕。

墓室内壁画保存一般,东壁绘有开芳宴,北壁绘有启门图(图一三)及人物肖像,西壁绘有人物。墓室内墨书题记表明,墓主人为郭十二公,年代为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由于破坏严重,该墓未见人骨及随葬品。
M12为砖雕壁画墓,曾遭盗扰,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室、过道、后室组成(图一四)。


墓道呈梯形,北宽南窄,为台阶状。门楼为仿木结构歇山式建筑,保存较好(图一五)。门楣上发现纪年和墓主人信息[后至元伍年(1339年),墓主人为郭十一公],前后室均为圆形穹庐顶结构,墓室底部均呈方形。


墓室内砖雕较少,下层壁画脱落严重,上层壁画保存相对较好,前室壁画主要包括建筑、花卉、莲花藻井等(图一六)。后室壁画包括建筑、孝行故事图、云鹤图、流苏、莲花藻井等(图一七)。墓室内发现人骨2具,出土器物较少,包括瓷碗、瓷盏。
M15为砖雕壁画墓,保存完好,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组成(图一八)。


墓道呈梯形,北宽南窄,南端为台阶状。门楼为仿木结构歇山式建筑,保存较好(图一九)。

墓室为圆形穹庐顶结构,墓室底部呈方形,砖雕较少,壁画保存一般,包括建筑、启门图、孝行故事图、日常生活场景、流苏、莲花藻井等(图二〇)。墨书题记表明墓主人为郭八公,年代为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该墓共发现7具人骨,至少包含1名未成年人。出土器物包括瓷瓶、瓷碗、瓷盘、瓷罐、铜镜、铜钱、镇墓石等。
M13为石室墓,曾遭盗扰,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组成。墓道呈梯形,北宽南窄,南端为台阶状。墓室顶部为圆形穹庐顶结构,莲花藻井已移位,墓室底部为方形,墓底铺有青砖。墓志表明墓主人为郭七翁的母亲李氏,年代为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墓室内发现人骨3具,该墓出土器物较少,包括瓷碗、瓷盏、镇墓石等。
M11、M14、16、17、18为砖雕壁画墓,均遭不同程度盗扰,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组成。墓道均呈梯形,北宽南窄,南端为台阶状,门楼为仿木结构建筑,墓室顶部均已破损,墓室均为圆形,均有棺床,墓室内东西北壁有砖雕桌椅、灯檠、衣架、柜、单层歇山式建筑等。门楼及墓室内壁画保存较差,大多无法分辨具体内容。仅在墓室堆积内发现人骨及少量瓷片。
山东地区尤其是济南及其周边元代砖雕壁画墓发现数量较多,有明确纪年者数量相对较少,元代郭氏家族墓地是山东地区已知规模最大的。该墓地墓葬形制多样,出土纪年数量较多,是近年来山东地区元代考古的重要新发现。墓葬形制为前后双室且纪年明确的元代砖雕壁画墓在山东地区是首次发现(M12);墓室内青砖之下暗藏棺室的葬俗也是首次发现(M9)。墓葬排列有序,明显经过规划,墓主人之间存在血缘关系,有助于研究元代晚期家族墓地的排列方式。根据墓葬形制、壁画内容、体质人类学以及相关文献的初步研究,墓主人应是汉族地主、富商阶层。
墓葬年代较为集中,但是墓葬形制差别较大,存在砖室与石室、单室与双室、方形与圆形等区别,葬俗包括土葬、火葬、迁葬、合葬等,墓葬砖雕及壁画内容较为丰富,为研究元代晚期济南地区地主或富商这一特定阶层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丧葬观念以及建筑、饮食、服饰等方面提供了代表性材料。墓葬中出土的各类瓷器种类较多,包含多个窑口,可以作为元代晚期的标准器,为周边地区元代墓葬或遗址出土瓷器的断代提供帮助,具有标尺作用。
考古新发现投稿邮箱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终审 | 李 政
讲座:唐晓峰:考古学与历史地理学
本文为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逸仙进阶讲堂“中国历史人文地理选讲”第二讲“考古学与历史地理学”的讲座纪要,现摘录于下,分享给大家。唐晓峰教授首先从个人经历出发,回忆了侯仁之先生在1972年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遗址和1978年安徽芜湖古鸠兹(楚王城)遗址实地考察的情景,讲述自己如何与考古学及历史地理学结缘,指出考古学和历史地理两门学科间存在天然的密切关系。接下来,唐教授从五个方面对此进行阐释。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9:26:010000贺云翱:从考古学观察历史发展的底层逻辑
读到先知书店策划的一篇美文《瘟疫:人类的敌人,历史的推手》,文中认为历史发展的底层逻辑有三个方面:地理环境、新技术、思想观念。从考古学角度是否也可以观察到这三个方面呢?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52:350001四川古墓出土扁鹊医书 专家说 我们确实没老祖宗聪明
老官山汉墓的发掘成为我国考古的“奥斯卡”,在其中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包括失传了2000多年的古代神医扁鹊的著作和完整的人体经穴髹漆人像。这些文物的发现,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学术发展史,并对中医临床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新的证据。我要新鲜事2023-05-17 21:08:240000罗二虎:中国西南汉代画像内容分类
中国西南地区的汉代画像墓主要分布在包括四川省东部和重庆市在内的四川盆地中,此外在四川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四川盆地南面的贵州省北部和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地区也有发现。其中,尤以四川盆地中西部(汉代巴蜀地区的核心地区)画像墓的数量为多。这些画像墓的年代基本为东汉时期,少量的为蜀汉时期,个别还延续到西晋时期,以东汉中晚期最为盛行。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