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山东青岛琅琊台遗址
发掘单位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 吕凯
一、遗址概况

琅琊台遗址位于山东省东南沿海,青岛市黄岛区南部,遗址三面临海,起伏于主峰海拔高度为183.4米的众山之上(图1)。遗址现存秦汉时期夯土台基等多处遗存。遗址保护范围总面积约4平方千米,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代文献中对琅琊台的记载丰富。《史记·封禅书》载“(齐地八神)八曰四时主,祠琅邪。”秦始皇曾三次巡视并“作琅琊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水经注》记载此台:“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广五里。”遗址自1973年以来经多次调查、勘探及配合或抢救性清理工作,发现一批重要遗迹。
二、发掘收获

2019年-2021年,为配合琅琊台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对大台台顶和距台顶中心约1100米的台西头村东南沿海两处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通过发掘了解了大台西侧结构,证实了大台为一处秦汉时期高台建筑,发现排水设施、道路及依附于夯土台基的房间等重要遗迹,并在台下东南沿海发现可能具有礼制意义的、规模较大的战国建筑,出土大量以建筑材料为主的遗物,取得了比较重要的成果。三个年度总发掘面积2400平方米(图2)。
主要收获如下:
一.大台台顶地点
台顶采用探沟和探方结合的方式进行发掘,又分为台顶东北部、台顶西侧和南坡三个发掘点。

台顶东北部据以往线索全面揭露陶管道1条,管道三列并排,大小口套接,南高北低,南北向延伸,管道南、北端均遭到后期破坏,未发现入水口。陶管普遍体量较大,截面呈梯形,管表面饰粗绳纹及瓦棱纹组合纹饰,不同位置的陶管在尺寸大小、管壁薄厚上有区别。陶管道为夯土夯筑过程中埋置,管道与夯土之间普遍有一层致密红褐色黏土,推测起到加固和防渗的作用。北端有一较晚夯土,覆盖于管口之上,推测管道后遭废弃(图3)。

台顶西侧先布设探沟一条,随后进行扩展发掘,目前基本将西侧现存壁面整体揭露(图4)。通过探沟发现夯土分为台基和地面两部分,台基壁面基本垂直于地面,夯层厚6-8厘米,地面以下夯层厚8-10厘米。夯土以上的堆积可分为6层,其中第4层出土宋元时期瓷片,第5层和第6层均含大量秦汉时期建筑材料残块,推测为台基上的建筑倒塌堆积。


探沟西端发现南北向石铺道路一条,宽约0.9米,北为断崖,南部遭到破坏(图5)。中段夯土地面上发现石砌地漏设施一处,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2米,由多块长方形、梯形和三角形石板拼合而成,由四边向中间下倾,中间的正方形石板上发现方形孔洞(图6)。地面以下发现两列并排的陶管道1条,根据陶管扣合情况推测由北向南排水,管道南端遭到后期破坏,北端发现入水口。入水口由石砌水池及夯土上挖出的水沟两部分构成。水沟现存长约6.3、宽约1.5米,沟底由北向南倾斜向下。水池位于水沟西南部,底部斜铺石板,石板南端以凹槽连接两节陶管。
推测水由水沟流入水池,再由水池流入地下陶管道。水池和水沟交界处发现带有镂孔的方砖残块,可能起到过滤的作用。入水口、陶管道和石砌地漏共同构成一套较完整的排水系统,地漏位于入水口的下游,排入的污物由上游来水进一步较彻底的冲洗。

入水口水沟与夯土台基壁面平行,沟东壁贴砖并发现柱洞3个,推测沟与台基壁面之间为上有屋檐的走廊,走廊南端发现门道一处,门道以南夯土台基壁面向东凹进1.2米,门道西侧为厚约1.2米的夯土墙,台基凹进空间与夯土墙构成房间一处,编号F1,石砌地漏即位于F1内。F1东依夯土台壁面,朝向西,面阔约18米,由于西侧被完全破坏,进深不详,但据地漏西缘推测超过5米,东北角、西南角尚存墙面贴砖,地面未见铺砖痕迹(图7)。由F1地面上的堆积情况推测秦汉时期此处经历过两次改造。

最上层台基西侧壁面基本完整揭露,北部坍塌未发现明显拐角,南部拐角保存较好,现存壁面长约35米。台基西侧南部发现登台踏步,由空心砖铺成,亦经历改造。第一期排水设施(入水口-地漏-陶管道)完整揭露,南端陶管道被破坏,出水口位置不明。第二期排水设施(板瓦铺就明沟)北端破坏严重,向南延伸至踏步空心砖下改为暗渠。台基南侧发现陶管道出口一处,管道覆压于夯土下,端头、走向及功用尚不明(图8)。







南坡通过探沟解剖发现夯层均为倾斜夯筑,推测与秦汉时期上山道路有关。夯土最底部的垫土层出土绳纹瓦片及半圆形素面瓦当残块,为探索山顶夯土建筑始建年代提供了线索。
台顶出土大量建筑材料,主要为饰绳纹和瓦棱纹的筒瓦、板瓦,“千秋万岁”文字和卷云纹瓦当,以及多种纹饰的铺地砖和经加工形状方正的石条、石块等(图9-15)。遗物年代为秦汉时期,应为台上及周围附属建筑所施用。由发掘情况,可知山顶存在一处大体量、高等级的高台式建筑。
二.台西头村东南地点

台西头村东南地点位于琅琊台大台东南方向,临近海岸,据大台台顶中心点约1100米。在先期进行的考古调查中,于沿海断崖上发现了一处陶片堆积,随即在其北部进行勘探,发现了大量瓦片堆积,推测与古代建筑有关。
发掘区选择在瓦片堆积密集区域,采用10×10㎡探方进行发掘。所在地形整体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状,发现的遗迹主要有建筑基坑、院墙基槽和渗水池等(图16)。

发掘区北侧发现一处建筑基坑(JK1),南北宽约5米,西部被现代建筑破坏,现存长度超过90米。基坑南北两侧沟内发现密集的瓦片堆积,部分板瓦、筒瓦保存完整且互相扣合,应为建筑塌毁的原生堆积。推测其上原有覆瓦两面坡顶的“檐廊式”建筑,建造方式为先在地面挖出基坑,后在基槽内回填垫土找平,并在垫土两侧留有排水沟,最后在垫土上修建建筑。建筑倒塌时,南北两侧房顶的板瓦、筒瓦等滑落于两侧沟内,部分塌落在垫土之上(图17)。
建筑基坑JK1东部被现代人类活动破坏,其东侧发现长方形建筑基槽一处,推测为一处院墙遗迹,遗迹濒临大海,现存其西南角。基槽内以碎陶片和土相间铺垫。JK1南侧发现一处圆形渗水池,以四块板瓦围拢而成,西侧发现卵石铺成的小块散水遗迹,面积约0.8平方米。另外,发掘区内还有多条南北向沟打破JK1。



出土遗物绝大部分为绳纹板瓦、筒瓦及半圆形素面瓦当等建筑构件,另有少量陶豆、鼎足等陶器残件,根据遗物特征推测建筑遗存年代为战国时期(图18-20)。
三、学术价值
通过持续工作,我们对遗址核心秦汉时期高台建筑的形制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对山下濒海战国建筑的规模和年代有了初步的认识。
琅琊台遗址是山东沿海一处重要的周代至秦汉时期遗址,据文献记载与东周齐国“四时主”祭祀、越国北上争雄以及秦汉皇帝巡视等重要历史事件有关。
通过系统考古发掘,将逐渐揭示其真实面貌及历史内涵,从而为东周至秦汉信仰体系和国家祭祀制度的发展演变研究提供重要的新材料,同时为琅琊台遗址保护规划制定提供更为详实的依据。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荐书 | 山右壁画,惊羡世人;美轮美奂,云谁之思——读《云谁之思——山西古代壁画研究》有感
近收到山西壁画艺术博物馆赠予的一册《云谁之思——山西古代壁画研究》(国家哲学社科青年项目“山西佛教壁画调查与研究”的成果之一),此书由张焕君、刘国华两位老师主编,侯慧明老师担任执行主编,汇集了大批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2015年9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云谁之思——山西古代壁画研究》主编:张焕君刘国华编著:山西壁画艺术博物馆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9月定价:189元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5:22:550001关于举办中国文化遗产公开课—瓷艺之美线上培训班的通知
为进一步提升文博从业人员的陶瓷鉴赏和研究管理水平,普及古陶瓷知识,提高公众对古陶瓷的认识与保护意识,中国文物报社拟于2022年12月20日至22日举办中国文化遗产公开课—瓷艺之美线上培训班,具体课程和培训安排如下:01培训性质本次培训为线上社会公益性公开课。学员自愿参加听课,不收取培训费用。02培训时间听课时间:2022年12月20日-22日。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6:35:370001刘伯温进入到诸葛亮墓后 终于知道谁更厉害
提起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智者,诸葛亮和刘伯温往往是人们脑海中的首选。诸葛亮以他超群的智慧和卓越的军事策略而闻名,是一位杰出的谋士和战略家。他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发明和创举,如木牛流马、诸葛神弩、八卦阵等,同时在风水学领域也有着非凡造诣。我要新鲜事2023-08-21 19:29:050000段清波:秦始皇帝陵园考古发现简史
秦始皇帝陵园的野外考察工作始于明代,都穆是最早走出书斋实地考察秦始皇帝陵园的学者,在他的考察成果《骊山记》中,忠实地记录了陵园内外城、门址的具体尺寸。1906年,担任陕西高等学堂教官的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来到秦始皇帝陵,实地测量了封土的高度、形状及底边尺寸;11年后,一位叫维克托·萨加伦的法国学者也对封土进行了调查,他第一次观察到封土外形有间距不等的三层台阶。[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