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发现“湿尸”,考古队却无人敢动,盗墓贼不屑:让我来
在上个世纪初,人们取暖普遍都是靠烧煤,相比做好的煤炭,煤灰更便宜,只不过煤灰需要带回去自己加工。煤灰本身是没有办法成型的,需要加入一定比例的黄土才可以成型,于是当时的人们对黄土的需求量非常的大。在湖南地区,这里的人们对黄土的需求量很大,这时有一个专门运输黄土的职业就诞生了,那就是土夫子。土夫子的挖掘黄土的时候,时不时就能挖到一些青铜器,土夫子们拿这些青铜器去卖,发现这比拉黄土赚得多了,后来土夫子们不再单纯地运送黄土了,他们还“兼职”盗墓。

马王堆现世,考古学家挖掘古墓困难重重
在1972年的时候,湖长沙的考古学者们发现了一座古墓,这座古墓就西汉时期的马王堆。在挖掘这座古墓的时候考古学家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的考古事业才刚刚恢复发展不久,在此之前,虽然五十年代就开始发展考古学的研究的,但是在六十年代的时候,由于时代的变化,停止了十年的研究,这也就导致了,七十年代的考古又得重新“起步”了。这座古墓的发现给考古学家们带来了惊喜,也带来了疑惑。这古墓这么大,考古学家们的经验都不是很丰富,万一出了什么意外怎么办?
果然,在古墓挖掘的过程中,考古学家们遇到了不少的塌方,不过还好,挖掘行动顺利地进行了,这座古墓很快就露出了它的真面目。从出土的印章中可以判断,这是西汉时期的长沙宰相家族之墓,墓中有长沙宰相和他的夫人、孩子。但是存放着宰相苍利的墓已经被盗墓贼入侵了,墓中混乱不堪,棺材不仅裂开了,尸骸也散落了一地。在挖掘这座古墓的过程中,考古学家们发现,虽然主墓室被盗了,可是旁边的陪葬墓没有被盗。

在土夫子的指导下,辛追夫人出土了
在挖掘苍利夫人的古墓时,考古学家们遇到了难题。这棺材保存得非常的完好,但是却非常的沉重,考古学家们根本没有办法将棺材取出。后来有人想到,在长沙本地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土夫子,据说没有他盗不了的古墓,于是他们就打算请这土夫子过来帮忙。后来这土夫子来到了挖掘现场,看到了这个棺材后,土夫子断定,里面有“活粽子”。活粽子也就是千年不腐的尸身,考古学家们一开始不相信,但是在土夫子的指导下,棺材取出来了。

随后,考古学家们打开了这棺材,棺材里的景象惊呆了考古学家们,这里面真的有“活粽子”,土夫子不屑的说道:一群书呆子!这真的如土夫子所说,棺内的人没有腐烂。这人肤色惨白,全身都被厚厚的丝绸包裹着,据研究,这人2000年来一直被浸泡在红色的棺液之中,未曾腐烂。考古学家们无一人敢动,生怕将这珍贵的尸骸弄坏了,因为这是这么多年考古以来,最珍贵的发现,这也是世界上保存得最完好、最古老的湿尸。

这就是防腐史上的奇迹,辛追夫人。在这样的环境下,辛追夫人完好地保存了千年,实在是太神奇,辛追夫人的毛发都还保存完好,身上的纹路十分的清晰,人们难以想象,时至今日还能够看到两千多年前的人类。可惜的是,辛追夫人刚出土的时候,人们对这遗体的保护意识不强,辛追夫人直接被摆出来展示,群众甚至还可以触摸她,导致了遗体严重腐化。现在,辛追夫人被保存在学者们重新打造的地下“寝宫”里,这座寝宫模拟了马王堆古墓的构造,人们可以通过透明的玻璃看到辛追夫人的面貌。
「考古词条」新石器时代 · 城子崖遗址
▲城子崖遗址位置图中国黄河下游以新石器时代山东龙山文化为主的遗址。位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原属历城县)以东武原河畔称为“城子崖”的台地上。1928年吴金鼎调查发现,1930~1931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两次进行发掘,后由傅斯年、李济、梁思永等7人编著了考古报告集《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蛋壳黑陶杯▲黑陶罐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3:07:590000商朝的始祖商契,为何叫“商契”?甲骨文改写认知
作为商朝的第一代先公,商契一生颇为传奇,但留下的更多的是谜团,其中之一是商契为何叫“商契”。商契之名的由来,史书上并未记载,但甲骨文重现天日之后,却揭示“商契”之名意义非凡,暗藏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与此同时,搞清楚“商契”之名的由来,再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就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商朝为何更重视鬼神。首先,商朝为何大规模使用甲骨文?我要新鲜事2023-09-29 19:54:290001行唐故郡车马坑所见的戎狄华夏化进程探微
河北行唐故郡地处滹沱河畔,其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地下车马世界,终于在近年重见天日。2015年4月起,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石家庄市文物研究所、行唐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共同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对8000平方米左右的城址、墓地和居址进行了细致的勘探和发掘。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6:29:080005林鹄:永不加赋的背后
一八九八年,大清光绪二十四年,按照干支纪年又称戊戌,正当康有为上书要求变法的同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刊行了著名的《劝学篇》,核心内容之一是教导国人忠于朝廷。为此张之洞列举了大清超越历代王朝的十五项仁政,其中首屈一指的是“薄赋”—老百姓纳税少,主要证据就是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昭告天下的“永不加赋”国策。《劝学篇》(来源:nfpeople.com)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1:19:07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