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词条」新石器时代 · 城子崖遗址

▲ 城子崖遗址位置图

中国黄河下游以新石器时代山东龙山文化为主的遗址。位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原属历城县)以东武原河畔称为“城子崖”的台地上。1928年吴金鼎调查发现,1930~1931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两次进行发掘,后由傅斯年、李济、梁思永等7人编著了考古报告集《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

▲ 蛋壳黑陶杯

▲ 黑陶罐
遗址上层为东周时代遗存。下层是首次发现的一种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最初称为“黑陶文化”,后以该遗址命名称龙山文化,现在则专称为山东龙山文化。城子崖遗址的发掘,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是由中国考古学者发现和发掘的第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由此揭示出来的龙山文化,对于认识和研究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起了重大推动作用。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灰陶罐 灰陶罐形鼎

▲ 灰陶双耳盆

▲ 石磨盘 石磨棒
山东龙山文化层出土的陶器以黑陶、灰黑陶为主,器表多素面,纹饰多弦纹、划线和盲鼻,少数饰篮纹、绳纹。主要器类有杯、碗、豆、三足盘、盆、罐、瓮、鼎、鬶、甗等。其中,以带鋬杯、三足盘、高柄豆、鸟首式足的鼎、白衣黄陶袋足□、肥袋足的□最富代表性。还有漆黑光亮的蛋壳陶,制作技术高超,烧成温度达1000℃左右,是陶器中的精品。石器多为磨制,主要有斧、锛、铲、镰、半月形穿孔石刀、凿、镞等。骨角器有凿、锥、针、镞、鱼叉等工具和用于束发的骨笄。蚌器中以穿孔蚌刀和带齿蚌镰较为突出。在这里首次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卜骨,系用牛、鹿等肩胛骨修治而成,有钻有灼,也有不加修治无钻有灼的。此外,在遗址周围发现有平面为长方形的版筑夯土围墙遗迹,南北约 450米,东西约390米,墙根的厚度约为10米。

▲ 陶杯

▲ 陶鬲

▲ 陶鬶

▲ 玉璧

▲ 墓葬
发掘者认为是当时的城址,但目前有人对其时代存疑。东周时代的陶器以灰陶最多。出土有刻字陶片、铜器、石器和卜骨等,还发现了6座陶窑、零星的成人墓和幼儿瓮棺葬。
考古发现的“肖邦链”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3:47:230000古人冬天取暖五大高级方式,秦始皇已住“总统套房”,旁边住妃子
考古中发现的高级取暖方式本文作者倪方六冬至到了,意味着数九寒冬的开始。在这样的天气,取暖是第一需求。古人是如何做的?现代考古和史料中都有记载,我在以前《北京晚报·五色土》“一方钩沉”独家专栏中,曾介绍过。总结起来,古人过冬取暖方式很多,但不外是焚烧增温、密封保暖等传统手段,不过,方式很巧妙,现代人完全可以借鉴,有的至今都在使用。这里,说说五种较为高级的取暖方式。1、设壁炉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00:350000“欧亚草原游牧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8:36:1500041男5女合葬墓,出土汉代“铜祖”文物,女生看了会不会尴尬?
墓葬文化是中国流传几千年的文化,这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将中华文化完好地保留了下来。为何这么说呢?首先要知道,早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古人在下葬时就开始使用陪葬品,这些陪葬品在今天看来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物。而文物就是一个国家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继承者。而这座1男5女合葬墓,挖出的千年“铜祖”就非常的逆天,女生在博物馆看到后还会不会尴尬?我要新鲜事2023-07-22 20:01:100000干尸是怎么形成的:尸体脱水成干尸,或被人工制成干尸
尸体埋入土中后,体内细胞会开始自溶,并且还会受到各种腐败分解,结果就是尸体慢慢腐烂,最后剩下一堆骨头。而干尸则不同,它违背尸体自溶这一自然过程,没有腐烂,相反却以干燥的尸体形式呈现在今人的面前,它的形成除了特殊环境外,还可能是人工制成,代表就是古埃及的木乃伊!一、干尸是怎么形成的我要新鲜事2023-05-10 20:30:3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