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广东黄埔陂头岭遗址
发掘单位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 张强禄
陂头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龙湖街黄田村西北,处于规划中的中新广州知识城环九龙湖总部核心经济带的中心位置。陂头岭大致呈南北走向,由南北两个小山岗相连组成,北部小山岗海拔60.6米,南部小山岗海拔62.4米,其周边多为农田、水塘和低矮丘陵。
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为配合知识城中部雨洪蓄调工程(一期)项目建设,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陂头岭遗址涉及施工区域的北坡和东北坡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清理战国晚期墓葬19座、西汉早期(即南越国时期)墓葬2座,出土文物66件(套)。
2020年10月,由于知识城中部雨洪蓄调工程(一期)项目规划进行了调整,陂头岭要被全部挖除,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陂头岭遗址进行了第二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遗址残存面积约9900平方米。截至2021年7月,实际考古发掘面积约400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68座,灰坑383个,柱洞151个,灰沟14条。目前已可以明确,陂头岭遗址存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之际和战国中晚期至西汉南越国早期这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之际有墓葬7座,灰坑375个,柱洞132个,灰沟14条;战国中晚期至南越国时期有墓葬36座,灰坑8个,柱洞19个。另有明清时期墓葬25座。共出土文物669件套。现就两期遗存进行扼要介绍。

一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之际居住生活类遗存
本期遗存包括窖穴、灰坑、柱洞等遗迹,为居住生活类遗存,数量众多,几乎遍布陂头岭现存区域,尤以中南部分布最为密集(图1)。也有极少量墓葬,属于陂头岭遗址年代最早的遗迹单位,但在本期不占主要地位。这一期的遗存原分布范围应超过10000平方米,现存面积约为7300平方米。
这一期遗存中,以储藏性质的窖穴最为令人瞩目。我们将遗址内的圆形筒状、深度超过1.0米的灰坑暂定为窖穴。尽管以1.0米为限,但大量的窖穴深度一般在3.0米以上。因其形状圆整,深度较深,我们推测它们最初应作为窖穴使用,废弃之后用来处理生活废弃物。目前,已确认有70座窖穴,主要分布于发掘区南部和东部。这些窖穴,坑壁清楚,底部较平,废弃后的堆积丰富、分层清晰,在其堆积内往往有大块陶片,且可拼合,这在岭南非常难得(图2)。其中,H4是目前确认最大的窖穴,其平面近圆形,最大径3.37米,深达5.80米,其废弃后的堆积可细分为53层(图3)。在H4的第④层,还发现了包含明显的炭化稻在内的丰富的植物遗存(图4)。陂头岭遗址H4是目前岭南地区考古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窖穴,通过其宏大体量不难推测当时陂头岭先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可以想见其社会物产与储备的丰富程度。另外,炭化稻的发现亦成为了解先民生业状况的直接证据。



第一期遗存的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主要为夹砂黑胎的釜(图5)、罐、豆、支座等,其次是泥质陶豆(图6)、盘、罐等,也有少量的石器。


二战国中晚期-南越国时期的墓葬
陂头岭遗址战国中晚期-南越国时期的墓葬目前确认有36座,几乎遍布整个发掘区(图1)。原分布范围应超过20000平方米,现存面积约9000平方米。结合2016-2017年发掘成果来看,这一期的墓葬可以明显分为小型和大中型两大类:
小型墓葬,主要分布在发掘区北部,东西向和南北向均有,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地表封土不明显,不带墓道,墓坑底部不铺石子或河沙,个别可见棺或椁的板灰痕。




大中型墓葬,主要分布在发掘区中部和中南部,均为南北向,并且都是带墓道的“凸”字形竖穴土坑木椁墓,似以山顶M30为中心成排成列顺山势南北向有序分布(图1)。地表封土明显且保存较好,封土边缘多置有至少1个祭奠性质的完整陶瓮(图7),以较大型的米字纹陶瓮占绝对多数。值得指出的是,墓葬有明显封土和封土边缘埋有祭奠性质的陶瓮,在广州市均为首次发现。在有些墓坑底部铺垫石子(图7)或河沙(图8)成为椁床,有的椁底下和顶板上似铺设一层青膏泥(图9)。


可能由于地表封土明显的缘故,大中型墓葬悉数被盗,且均为早期被盗(图10)。墓室内劫后余存的随葬品均为陶器,以米字纹、方格纹、弦纹、水波纹以及素面的硬陶瓮、罐、瓿、盂、盒、杯为主,也有少量泥质软陶的罐和瓿,具有典型的越文化特征(图11、12)。
三陂头岭遗址两期遗存的重要学术价值
陂头岭遗址第一期遗存中,窖穴类遗迹数量众多、分布密集、形制规整、堆积丰富,是继2017年黄埔汤村茶岭遗址和甘草岭遗址之后的又一次重要发现,但数量、规模、密集程度又远超后者,为岭南地区同时期考古学文化遗存所罕见。这批窖穴遗迹对研究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早期农业的生产规模和社会发展阶段等都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陂头岭遗址第二期遗存所发现的战国中晚期至南越国时期墓群,以大中型墓为主体,以M30为中心,朝向一致且成排有序分布,小型墓则分布在遗址边缘地带,显示出这是一处有规划的、以埋葬高等级越人为主的墓地。它是目前岭南地区发现的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封土保存最为完整的高等级越人墓地。其中,位于山顶的M30,地表封土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约25米、残高约1.2米,是岭南地区目前所知封土保存最为完整、封土保存规模最大的战国晚期墓葬(图13、14)。地表有相对高大的封土、墓葬顺山体走势排列、墓穴埋深较浅、墓坑底铺石床等具有明显江浙土墩墓的遗风,反映出强烈的越文化的族属特征。而部分大中型墓葬的棺椁设置由可看到岭北楚文化的影响,反映出楚越交融的态势。所有这些发现都为重构岭南早期历史,尤其是回答“何以南越国”、“何以广州”等问题提供了更为丰富、更为鲜明的资料。

陂头岭遗址发现的两期文化遗存,不仅是广州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也是珠江三角洲乃至岭南地区至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再一次刷新了我们对中新广州知识城范围史前至西汉早期遗存丰富程度以及这一区域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岭南地区历史地位的认识,也为探寻秦定岭南之前的古番禺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次考古发现对于珠三角乃至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南越国时期的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大价值,尤其为阐释早期岭南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村民发现文物,上报后专家回复“胡说八道”,到达现场后啪啪打脸
我要新鲜事2023-07-12 18:45:110001小型偷蛋龙:河源龙 介于鸟类和恐龙之间(有鹦鹉喙状嘴)
河源龙是一种偷蛋龙科恐龙,诞生于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第一批化石发掘于中国广东的河源市,因此以地名进行了命名。河源龙的外形非常迷你,同时具备小型兽脚类恐龙和鸟翼类动物的两种特征,被认为是恐龙和鸟类之间演化的过渡生物,它的化石也是中国发现的首批偷蛋龙科恐龙。河源龙的外形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9:07:130000赵玉亮|中国早期针灸:从扁鹊画像石谈起
针灸是我国中医体系中重要的治疗手段,也是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针刺是把金属或其他材质制成、形体细长而尖锐的针刺入人体某些固定部位,从而产生治疗疾病的作用。灸治则是将艾绒等揉成小团或小圆条,点燃后靠近人体体表的某些固定部位,施行热熨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由于针刺和灸治两种治疗方法都是基于“经络学说”选取有关的穴位进行治疗,且“针”和“灸”常相互配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针灸”常合称出现。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2:24:280000考古工作的全新发现 传说中的梁武帝(传说古墓)
江苏常州发现的古墓和梁武帝没有任何关系。在前段时间网络上流传了这么一个信息,就是在我国江苏的常州发现了一座特别的古墓。这座古墓有着特别高的规格,应该是一个帝王古墓,并且这个古墓在上传到网络上之后,一瞬间引起了人们的探究。网友们更是沸腾因为这个古墓。朵儿归属者可能是传说中的梁武帝,甚至有人问是不是在《琅琊榜》当中的那个皇帝的古墓?皇帝古墓我要新鲜事2023-09-20 19:46:480000重庆有人想“盗墓致富”却无技术,QQ群发帖招人,应者一个接一个
盗墓拉伙的网约方式本文作者倪方六继续聊聊现代网约盗墓的拉伙方式。在上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中,聊了方式之一“好汉牵头走梁山”(详见《通过QQ群互相介绍,“老村长”组织一盗墓团伙,四次盗挖安徽古墓》一文),这篇来说说方式之二——“群撒英雄帖”。这种方式的特征是,在QQ群、微信群里的特定人群中公开散发盗墓信息,诱惑网友,招募同伙。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0:01:0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