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
发掘单位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项目负责人 郭伟民
鸡叫城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地处洞庭湖西北的澧阳平原,西南距城头山遗址13千米。该遗址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2018年进行系统考古调查勘探。2019、2020、2021年连续实施考古发掘,发掘地点分北区、东区、南区和西区布方,总发掘面积1850平方米,其中2021年发掘面积800平方米(图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揭示了鸡叫城的建造与演进过程:
发掘显示,遗址上最早遗存年代为彭头山文化时期,大溪文化时期再次有人定居,发展到油子岭文化时期,开始在村落的外围开掘壕沟,形成环壕聚落,面积约4万平方米。

屈家岭文化时期将环壕填平,并在环壕外开挖城壕,挖掘城壕的土堆在内侧,形成城墙。北城墙的解剖显示,屈家岭文化一期后段的Ⅰ期城墙底宽约5米,高约1米。Ⅰ期城壕在使用过程中有过两次清淤,之后被人为填平,并将Ⅰ期城墙加高和向外加宽,构筑Ⅱ期城墙。此时城墙规模已经较大,底宽达到17米。Ⅱ期城墙建成后,内外坡均有人类活动,之后继续向内加宽城墙,形成了Ⅲ期城墙。三次建造的城墙共同构成了功能一致的整体,底宽达28、顶宽13.6、高度3.2米,墙外护城河宽30—50米,城内面积15万平方米,鸡叫城城墙与护城河规模由此定型(图二)。

这三次建造城墙的间隔不长,均在屈家岭文化一期后段,内坡有频繁的人类活动,文化堆积丰富,年代为屈家岭文化二期(图三)。

南区的发掘显示,该地段油子岭文化时期环壕有前后三期,一期开挖的环壕规模最大,宽约27米,深约1.5米,二、三期是对早期环壕的整修与清淤,其环壕的规模亦有所缩小,与一期环壕时间间隔较短,环壕的开挖和使用年代大致为油子岭文化晚期(图四)。
摸清了鸡叫城的整体布局:

系统调查和发掘显示,石家河文化时期,鸡叫城形成了由城址本体、城外聚落遗址、外围环壕以及平行水渠和稻田片区所组成的城壕聚落集群(图五)。
该聚落集群的基本结构布局为:护城河(一重环壕)与二重环壕之间为居住区,二重环壕与三重环壕之间、以及三重环壕之外均为水稻田。水稻田以平行水渠分出空间,水渠与环壕、环壕与环壕之间亦有水系连通。

其基本数据为:护城河外坡以内面积为23万平方米,二重环壕外坡以内为64万平方米,这是鸡叫城聚落群的居住生活区。二重环壕外+三重环壕+平行水渠+农田片区为10平方公里,这是鸡叫城聚落群的农业生产区,在这个生产区内,已发现有三十余个居民点。(图六)
收获多项重要考古发现:
大型木构建筑
西区的发掘是沿早年西城墙解剖探方向东延续,在这片区域内,最早的遗存是油子岭文化时期环壕。环壕淤积后,开始沿环壕外围建造城墙和护城河,其年代与北城墙的修造大致同时或略晚。与此同时,在淤满后的早期环壕内侧开始建造房屋,建筑活动颇为频繁。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约在屈家岭文化二期早段,即2800BC前后开始垒筑台基,台基上建造房子。台基经多次扩建和修补,台基上的房址也有多次建造行为。
房址的墙基分基槽红烧土墙和基槽木板墙二种,其中以基槽木板墙为特色的木构建筑尤为突出,木构建筑发现多座,以F63规模最大,保存最好,其完整的木构基础得以整体揭露。




F63由主体建筑和外围廊道组成。主体建筑外墙基槽呈长方形闭合,方向202°,长42米,宽10米,室内建筑面积420平方米,加上廊道,总面积达630平方米。从东到西面阔五间,除第3、4间各有前后两室外,其他三间均为一室(图七)。主体外墙及每间的隔墙均是先在台基上开挖基槽,基槽内铺木板,基槽打破台基。外墙基槽西部打入早期环壕淤泥层,东部打破早期地层。主体外墙基槽开口宽1—2.6米,底宽0.5—1.5米,深1—1.2米。基槽内铺设木板,木板宽0.42—0.46米、厚0.1—0.13米左右,长度一般在5米左右,最长者达8米(图八),有的木板边还可见抬板时留下的绳索(图九)。木板上立柱,部分保存较好,木柱极为考究,以直径约0.5米的半圆形大木柱为主体,间以长方形小木柱,并在转角处以四分之一圆木作为转承,以保持外立面的平整(图一〇)。木柱与垫板间未见榫卯,但木柱上除位于西南转角位置的木柱为一个穿孔以外,其余均有两侧约45°的斜穿孔(图一一)。穿孔以上20—40厘米均已朽毁,仅保留腐泥柱痕。隔墙基槽开口宽度多在0.5—1.6米左右,隔墙底板亦多叠压与主体外墙底板之上,板上所立木柱明显小于外墙木柱(图一二)。推测外墙与隔墙基槽木柱突出台基地面后将基槽填实,木柱再开孔架梁,柱间立板形成墙壁,梁上铺板形成室内地面。F63整体结构应是地台式+干栏式的木构建筑。经取样检测,F63年代为2700BC左右。


此外,F63主体建筑西、南、东侧外数米处有廊,主体建筑南侧和西侧有廊,建筑方式有所不同,主要是开挖柱坑,垫短木板后立柱,局部亦有较短的基槽(图一三)。

经检测,鸡叫城这批木结构建筑木材为楠木和樟木,原材料可能来自周边山区,但不会太远。
谷糠堆积

在发掘区西部发现一处谷糠层,在发掘区的分布面积约80平方米,平均厚度0.15米,通过单位体积的谷糠密度并结合现代水稻加工的调查结果,初步推算出这80平方米谷糠层所代表的稻谷重量约为2.2万公斤(带壳)。此次发掘仅窥一隅,勘探发现其实际分布面积还要大很多(图一四 )。
外围环壕


2021年的工作还对外围环壕和水稻田进行了局部发掘。二重环壕南部开设2×10米探沟发掘,发现开掘壕沟前的堆积被挖壕沟的土所叠压,壕沟在使用时形成数层淤积,在沟内淤积层和沟底发现了石家河文化时期陶片,还有一些树枝和木头,其测年亦为石家河文化时期,由此判断二重环壕的形成和使用年代为石家河文化时期(图一五、图一六)。


二重环壕北部的发掘也显示与南部探沟一致的特点(图一七、图一八)。
水稻田
为确定环壕外调查勘探出的稻田片区,选择数个发掘点进行解剖。多数发掘点因古代水稻田与现代水稻田重叠,早期水稻田不易辨识。但二重环壕北部外的发掘有重要突破,该发掘点位于二重环壕北部外围的西北方向。


发掘显示,在现代和历史时期水稻田下有一层黑色淤泥,淤泥层下为石家河文化时期水稻田,该稻田只揭示了一部分,其边界呈不规则圆形,面积至少100平方米,并有数层水稻田叠压,第⑦、⑧层较早者面积较小,第⑥层较晚者面积扩大(图一九、图二〇)。⑥层稻田土取样浮选出大量水稻植硅石,亦发现有水稻小穗轴、颖壳及稻田伴生杂草。⑥层面上还有犁痕和脚印。也发现陶片,陶片年代属石家河文化时期。
鸡叫城的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获
发掘成果具有重要价值:
(一)F63 作为此次发掘的大型木构建筑遗存,是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发现,其体量超大、结构规整、基础保存完好,为中国考古百年首次发现。以F63为代表的木构建筑,为理解长江流域史前建筑形式与技术提供了重要资料。它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史前建筑史的空白,丰富了中国土木建筑史的内容。
(二)海量稻谷糠壳和大型木构建筑的发现,反映出当时的生产能力和社会组织能力都已达到较高水平,为稻作农业视野下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考古揭示出的多重环壕和水渠和稻田片区,亦是距今5000年前后稻作农业社会所达到的史前文明化程度的最高阶段。多项证据显示,这时长江中游已进入古国时期。
(三)鸡叫城的发掘对于认识长江流域史前社会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鸡叫城由普通居住点发展为环壕聚落,然后发展为城壕聚落及聚落集群,显示其具有跨越时间和文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具有极强的内在凝聚力。
种种迹象表明,尽管距今5000年前后长江中游已经形成“连城网络”,也毋庸置疑鸡叫城的产生与发展是基于长江流域史前稻作农业发展的结果,而且也离不开这个网络,但鸡叫城社会似乎基本不从外部社会获得收益。所以,尽管本地也不可避免受到其他地区的影响而有所改变,然而它的演化是本土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经济的一系列发展,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被看作这个地区的内在演化过程。
由此可以大致判断,鸡叫城聚落群依靠自给自足的稻作农业经济的支撑,完整演进了古文化—古城—古国的全过程。如果说古国是一种文明形态,那鸡叫城就是从自身泥土和稻田里长出来的农业文明——这正是中国文明产生的主要途径与方式,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赓续不绝的奥秘所在。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大型蜥脚类恐龙:伊森龙 股骨就有65厘米长(是人的2倍)
伊森龙是一种最原始的蜥脚类恐龙之一,诞生于2.1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属于植食性恐龙的一种,由于第一批化石是在泰国发现的,所以它的拉丁文名称意为“东北泰国蜥蜴”。伊森龙最大的特点就是四肢着地爬行,并且股骨超长,属于真正的蜥脚下目恐龙。伊森龙的外形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2:31:330000帝舜都城之谜:现代科技发现异常,难怪帝尧会禅位于舜
上个世纪,在山西临汾襄汾县陶寺村,考古发现“陶寺遗址”,无论从陶寺的空间、时间,还是从陶寺出土遗物来看,陶寺遗址都应该是“尧都平阳”。史书记载,尧禅位于舜,政权较为平稳的交接。既然“尧禅位舜”,说明两人相距不远,或者就在一处,不太可能出现山西的帝尧,禅位给山东的帝舜。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转述汉末应劭的观点,认为平阳“尧舜并都之也”。如此,似乎舜都也在陶寺遗址!我要新鲜事2023-09-20 20:26:410000「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三道壕遗址
西汉时期居住遗址。年代约当汉武帝至王莽前后。位于辽宁省辽阳市北郊,西汉时属辽东郡治襄平(三莽时改为昌平)。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1955年东北博物馆发掘。发现居住址、水井、砖窑、铺石道路,以及各种遗物19万件。这些发现为研究西汉时期东北地区的农业、手工业提供了实物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3:38:330002绘龙:蒙古中型恐龙(长5米/鼻孔长有4-5个蛋状洞)
绘龙是一种甲龙下目的甲龙科恐龙,诞生于81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体长只由5-5.5米之间,属于中型植食性恐龙的一种,尾巴非常修长,并且末端长有一块坚硬的尾锤骨,能够抵抗特暴龙这样的敌人,第一批化石是由美国博物馆在中亚的蒙古国发现的。绘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8:30:520000梁丽红:一个半世纪来毛公鼎研究史回顾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6:15:03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