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079

光影档案 | 我所了解的文物出版社摄影之路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6:51:080

一九五七年文物出版社建立之初,全国博物馆数量还不多,摄影也只涉及黑白摄影,而且内容以古建筑、考古遗址、石窟造像、书画、碑帖的拍摄为主,文物器物的拍摄很少也很简单。怎样建立出版需要的文物摄影就提到日程上来了,高履芳副社长在文化部郑振铎副部长的推荐下,邀请上海著名静物摄影家刘旭沧先生来京考察,参观几处博物馆和新华社摄影单位后,在历史博物馆选择一组唐三彩牵马俑组合进行了拍摄试验,为文物出版社建立摄影部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具体方案。

一九五八年为迎接国庆十周年,我社参加出版“中国”画册组稿工作,邀请刘旭沧和黄翔两位摄影家在文物拍摄和革命圣地遗址拍摄中给新手摄影师孔立航同志很多指导和帮助。据孔立航同志回忆当年刘旭沧先生的教导:“文物摄影要注意到科学性、艺术性,从科学性方面思考通过摄影要真实表现文物的造型、结构、质感;从艺术性方面思考一件文物体是有三度空间的,拍摄布光怎样才能表现文物体造型的明暗、阶调的层次、立体的空间,以及背景空间的烘托?功夫在布光技巧上,摄影师要运用一切手段加以表现,有创造性地发挥。”

在拍摄革命圣地风光的创作中,黄翔先生传授了自己多年积累的拍摄经验。例如拍摄视角的选择,主题前景、背景的选择,季节风貌与主题的配合,自然光的角度和适当的拍摄时间,与主题相关的人物活动,甚至野生动物的出现,都有可能出现丰富主题的内容。利用不同天气的特殊景观衬托平庸题材有时也会获得不平凡的效果,例如春风吹动的杨柳的动态,漫天遍野的鲜花,雨打湖面的水波纹,秋天烂漫的红叶,冰天雪地的覆盖,海浪冲击礁石的浪花,汹涌澎湃的云涌,日出日落的彩霞……都是可以用来烘托主题气氛的素材。风光摄影会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能拍摄到入画的好作品大多不是巧遇,是来自摄影师的深思熟虑的准备,看来做好文物摄影创作只有下苦功,才能有收获!

郑振铎同志在文物出版社建社初期还兼任编辑主任职务,当时国内摄影还处在黑白摄影阶段,当他与国内外摄影人士交流得知美国柯达公司生产的彩色胶片质量最先进,国内常有许多文物和古代书画需要拍摄彩色效果,他就利用出国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买回一些彩色胶卷和冲洗剂供摄影人员试用。据我社老一辈摄影师彭华士老师回忆,五十年代末他就是带着这样来之不易的彩色胶卷奔赴大西北甘肃敦煌去拍摄的,也最早使用在敦煌题材出版物中。郑振铎副部长主管文物事业后很是关心此事,为此申办了外汇进口彩色胶片的手续,使文物摄影较早地进入了彩色摄影阶段,大家每次谈到这位领导时都怀念不已。这是我学习文物摄影过程中多位老师讲过的自身经历。

在中日民间友好交流活动的推动下,文物出版社一九六四年经国家文化部的安排与日本讲谈社达成了合作意向,在高履芳社长领导下,进口了拍摄五英寸页片的德国专业摄影器材,编辑、摄影人员开始在华东区域进行文物题材的拍摄,自行冲洗的彩色反转片质量得到日方的认可,从此文物出版社走上与国外合作出版之路。

一九七二年中国和日本建交,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一九七三年在国家展开文物外交活动的推动下,文物出版社各个部门得以恢复和扩充,摄影部门进口了新型摄影器材和彩色冲洗设备。我国当时没有摄影专业学校,摄影人员大多是从艺术单位或摄影爱好人士中招聘而来,培养人才采用邀请摄影家指导的方式,当时聘请外文局著名摄影家吴寅伯先生,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在摄影方面造诣也很高深,任摄影组长,利用故宫内展览中心拍摄现场给新摄影人员提供学习交流场所。其中从事新闻摄影的人不少,但是接触文物类型静物并不多。当时使用拍摄最适合的设备是德国林哈夫新闻专用相机,灯光是当时照相馆使用的有遮光罩白炽灯具,用各种颜色的毛纤维纺、呢绒织料做背景,当拍摄体积小的物体时织物的纤维纹路就清晰显见了。当时没有理想的背景材料,拍摄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1981年赴美国“伟大的青铜时代”展览画册

▲采用直射光灯布光法拍摄的“莲鹤方壶”-美国摄影师周乐摄影

记得一九八〇年中国筹备首次赴美国举办的“伟大的青铜时代”文物展,为了在开幕式上发行展览图册,双方协商由美国方面派摄影师来中国进行展览文物集中现场拍摄。高履芳社长得知这个消息后通知摄影部门人员要轮流去参观学习,这是请进来学习的好机会。我听说这位二十六岁美国青年摄影师是三位应招试拍中的胜出者,在摄影造诣方面一定有独到之处。大家经过观摩开阔了眼界,见识了拍摄创新理念,看到为表现青铜文物造型和质感布光的独到之处。当时使用灯具是金属卤素集光直射灯,拍摄前根据文物体型的大小造型分析出几个受光区域,选择不同光源规格的灯具分别进行布光,测量照度进行光比设计。为了控制光线投射受光面积和强弱,配备了遮光板和遮光网,摄影师在助手的配合下经过多次调整确定了布光效果后,先使用波拉黑白快速成像胶片拍摄,检查布光是否符合构想,经过多次调整后才确定进行彩色反转胶片的拍摄。这位美国摄影师为了给读者在视觉上突出展示青铜器的造型,多选择深色的背景纸以衬托,背景下方都有器物清晰的投影以显示文物体的存在空间,拍摄风格统一。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文物拍摄,当时国内还不具备这样的设备条件,但是我学习到了控制布光的原理和技巧,这对于有志向从事文物摄影的我来说收获很大。

▲文物出版社与日本讲谈社合作出版”中国博物馆“系列十四卷画册

▲反光伞布光法拍摄现场

▲唐代三彩“吹笙女俑”-王露摄影

▲鎏金菩萨铜造像(明代)-孔立航摄影

一九八〇年文物出版社与日本讲谈社签订了合作出版介绍中国八大博物馆的项目,为了保证多册图像风格统一,应我社邀请讲谈社摄影部长大塚先生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现场拍摄,演示了反光伞大面积柔光源布光方法,用中性灰背景纸衬托不同色调文物体的效果,多位从事文博摄影工作的人士第一次有了与日本摄影师交流的机会。日方编辑、大塚摄影部长多次到各地博物馆与我社摄影师在现场进行交流,承担此项拍摄工作的王露同志、孔立航同志当时已经是资深文物摄影师了,他们很快理解了日方的拍摄风格要求,拍摄保证了出版物文物图像主题突出、色彩真实、图像清晰、背景色调高雅的风格。经过这次合作,我们具体了解了日本出版编辑、印刷制版对摄影原稿的质量标准,对彩色摄影与黑白摄影的布光要求有所不同增加了认识,这对出版文物摄影质量、推广出版摄影规范起到了推动作用。

▲文物出版社与日本平凡社合作出版“中国石窟全集”十七卷

与此同时,文物出版社与日本平凡社签订了“中国石窟”画册的合作出版协议,项目中包括了中国十大重要石窟寺的经典内容和有关学术成果,这样庞杂的拍摄工作对文物出版社摄影部是一个考验。说到这里不能不介绍摄影师彭华士老师,他早年毕业于杭州美专,有较深的艺术修养,受邀来到社里就投入敦煌的资料拍摄工作有半年之久。这次参加合作出版不仅有我社多位摄影师参加,还聘请了外省博物馆摄影师相助,在彭华士老师讲解雕塑艺术思想的指导下,我配合摄影师陈志安历经三个月完成了敦煌石窟、榆林石窟的拍摄工作,在多位从事博物馆摄影师的支援下,经过多次分期的艰苦拍摄,完成了“中国石窟”十八卷的图片拍摄。这次国际合作出版在图版摄影、学术文章方面都由中方独立完成并享有相应版权,提升了中国石窟研究的学术地位,出版发行后在国际上获得好评,在国内荣获全国美术特别金奖、首届国家优秀图书奖。

▲敦煌158窟佛涅槃像(中唐时代)-彭华士摄影

▲敦煌328窟供养菩萨造像(唐代)-陈志安摄影

▲敦煌45窟迦叶、菩萨、天王造像(盛唐)-孙之常摄影

文物出版社这次与日本讲谈社、平凡社的合作出版是新中国建立后首次向国外系统性展示博物馆馆藏文物、佛教石窟文化,文物画册出版后受到海外读者的欢迎,博物馆系列合作出版增加到十四卷,还推动了中国书法系列以及海峡两岸的文物系列合作出版,开创了中国文物出版走出国门的合作出版之先河。

▲文物出版社为日本小学馆拍摄“世界美术大全集”中国十卷

到九十年代中期,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我社与日本小学馆出版“世界美术全集”达成供稿拍摄协议,此项目是小学馆为建立百年出版的纪念项目,文物出版社受托拍摄中国十卷内容中的五千多项内容,在四年内完成。为此出版社组成工作小组,编辑负责联系全国文物、博物馆、考古等单位,经过国家文物局审批后列入拍摄计划。这是一项摄影服务合作,为了达到拍摄标准,小学馆邀请在日方签约摄影师尾见先生、小平先生来与我社交流。我社选择了中国历史博物馆、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陕西省博物馆等地,双方进行了实地拍摄现场交流,日方演示了柔光棚布光拍摄文物的方法、闪光灯光源拍摄石窟内大型造像的方法,对各类文物拍摄技巧进行了交流,使拍摄风格得到统一,达到高质量要求。在此以后编辑和摄影师克服困难奔赴全国各地拍摄,保证了大约四个月完成一卷的原稿拍摄速度,我社参加摄影工作还有刘小放、郑华同志,三位摄影师经过三年八个月的辛劳,完成了这项工作。小学馆这项巨大“世界美术全集”百卷在国际书展上一亮相立即引起众多读者的关注,赢得好评。

▲柔光棚布光法拍摄现场

▲良渚出土玉钺-陈志安、孙之常摄影

▲隋代青釉鸡头壶-刘小放摄影

▲北魏青州佛石刻造像-郑华摄影

国家改革开放使得文物出版社有了与国际合作出版的机会,把中国古老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各地人民了解中国,同时我们也增加对世界的了解。文物出版社是在文博单位中较早建立摄影部门的单位,配合出版工作的需要经历了黑白摄影、彩色摄影阶段的探索。文物器物拍摄的三维立体布光、点光源直射光与面光源漫射光的性质、光源色温对彩色再现的影响、背景环境色彩对文物体的影响、运用光的彩色学原理指导选择背景色调与文物体色调的和谐,从彩色陪衬到中性灰色陪衬效果的探索,选择亮调到暗调以及渐变阶调背景空间的效果,以及文物体接受光照在背景上的投影应该是表示文物体所在空间的表现,一位成熟的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要注意每一个细节。出版考古、学术性质图录与展览、旅游、宣传性质图录对文物拍摄的要求不同,不同时期、不同用途对文物的拍摄要求在变化。怎样控制布光使彩色反转胶片有限度地再现文物体的色彩和质感,如何拍摄出适合印刷制版工艺的彩色原稿,拍摄文物作品的科学性、艺术性展现文物体的精髓,一直是摄影师的追求,把摄影过程看作是对文物体的再次创作,是文物体与光影的对话,我们从中学习到许多文物摄影的理念,摄影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我回忆文物出版社这些文物摄影的往事,从创建到发展过程,一些是听前辈摄影师的讲述,大多是工作中的亲身体会,文物摄影从无到有发展的路程让我难以忘怀。

本文作者:孙之常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