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 考古人生 礼证中华——读《礼证中华》
考古学者应该是什么样的?他们怎样走上考古之路?他们如何研究考古学?
在考古学科日益大众化的当下,这些想必是很多人好奇的,而《礼证中华》这本书或许能稍解众人之惑。

《礼证中华》的作者卜工先生是一位地道的考古学者,是恢复高考后吉林大学考古学科第一届学生,师从著名考古学大家张忠培先生。师出大家,扎根田野,这也只是卜工先生的丰富人生的起点。他是第一代留学日本的考古学者,更曾“下海”入国企,见识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广东,最终还是毅然回归考古的怀抱。变换的是工作和生活,不变的却是一代考古学者的热爱与坚守。
书的前半部记录了卜工先生从懵懂的考古新人成长到矢志考古事业的学者的求学成长之路,用质朴又形象的语言,铺展开充满亲人之爱、师长之恩、朋友之情的温馨画卷。卜工先生深切怀念恩师张忠培先生,称遇名师为“仙人指路”,恰如其分。初登考古殿堂,有张先生的严格田野训练夯实考古基础,毕业工作亦得恩师看中留校任教,退休后仍备受关怀督促学习,无怪卜工先生在书中直言“我爱导师张忠培”。谈到朋友之情,卜工先生也真实得可爱。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也会因为亦师亦友的许伟先生生病,而相信偏方,更有考古同人花一月工资实践偏方;一群考古人的深情厚谊与简单纯净让人感动。
青年时代,卜工先生发掘山西太谷白燕遗址、忻州游邀遗址;再征考古发掘“南海Ⅰ号”,卜工先生的考古征程每一步都是浓墨重彩。书中记录的从北方磁山遗址和庙底沟二期文化,到南面良渚文化、古蜀文明,再回到北方小南山遗址、牛河梁遗址的研究历程,正是基于始终扎根田野的考古实践。田野考古工作是需要长期在野外开展的,有时甚至在荒山野岭。外行对此满是好奇,考古新人觉得艰苦,但卜工先生说“考古工地也浪漫”。考古工地有最初的梦想与青春,有年轻的热血与期待,更有贯穿一生的学术轨迹,如何能不浪漫呢?通观全书,卜工先生的学术起点在山西太谷白燕遗址的发掘,游邀遗址发掘带来的思考绵延三十余年,广东考古工作改变了研究倾向,最终形成了“文明起源的中国模式”理论体系。
如果说前半部是追忆过往,那么《礼证中华》后半部则是卜工先生紧跟考古时代热点的新思考、新体会,是用“文明起源的中国模式”理论来观察旧发现、解读新遗址的“礼证中华”。这种解读绝非锁在象牙塔里的佶屈聱牙,而是易读易懂的。卜工先生是考古大众化的践行者,如书中记录了他对古蜀文明的三场讲座稿,深入浅出;而他的“独门武功”——从礼制类型的角度分析早期文明,本就是从流淌在中华文明血脉肌理的礼仪制度中发现与延伸出来的。推理良渚“琮王”,卜工先生判断在良渚古礼中“琮王”等同玉玺;观察三星堆祭祀方阵,67根出土象牙,“3根作为领队居前,余下64根按八横八纵的队形排列”,象牙的排布如古礼中的祭祀舞队,与孔子所说的“八佾舞”惊人的相似。如此钩沉史实,结合考古材料论证古礼制度的奇思妙想比比皆是。
书中更为巧妙的是,在每一节的最后如司马迁“太史公曰”,设计了“悟道者说”栏目,有些直抒时代豪情,有些精炼人生感悟,有些讨论学术热点,有些表达深邃思想。短短几句话意蕴深邃,道尽人生百味。
徜徉华夏山海,纵横沧桑千年,考古人的生命是波澜壮阔的,卜工先生青年求学入名山,壮年巧合游江湖,中年执着归考古,发白不辍求道心。数十年的思考,精炼出《礼证中华》一书,“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书中随意拈来的一点猜想,都如思想之火,探照前路,引人深思。
作者:骆艳 宋小军
作者单位:故宫出版社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2016年湖南文物考古发现文物达1万余件
沅江赤山岛杨腊丘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现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澧县孙家岗出土的石家河文化陶塑人像。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常德唐林出土的石家河文化鸟形陶塑。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星辰在线1月9日讯(长沙晚报记者任波)8日在长沙举行的2016湖南考古汇报会上,湖南史前文化考古成为会议最大热点。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2:21:030000中国考古百年 | 档案中的殷墟发掘风波
1921年10月,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与中国学者袁复礼等人对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进行发掘。仰韶文化的发现被视作中国考古学诞生的标志。之后的几年中,中国境内的考古活动多是外国学术机构与中国政府或学者的合作。殷墟发掘首次由中国学术界主持,标志着来自西方的田野考古学在中国落地生根。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9:29:400000中国过去女子的“贞洁锁”,一般扣在裤腰上,使用很方便
中国古代锁具的造型本文作者倪方六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一点号,来说说中国古人用的锁具形状。我在以前的头条号中曾聊过古人用锁,(见《中国古人发明的一种家庭财产安全用具不输四大发明,公元前传罗马》一文),有兴趣的网友可以翻阅一下。中国古锁的造型非常丰富,以形状来分,常见的有圆形锁、方形锁、动物锁、人物锁、植物锁等。其中,把锁体的外形制成各种动物形状最突出,与现代锁具以方正、长形为主明显不同。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07:580000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2:22:410000夏文化研究的热潮和方向
夏文化是历史和考古领域最引人关注的重大学术课题之一。1959年,著名上古史和考古学者徐旭生对豫西“夏墟”的调查工作,拉开了夏文化田野考古和研究的大幕。新中国成立十年之后,在国家重视、社会关注、学者倾心的背景下,开启了探索夏文化的漫长之路。偃师二里头遗址在此次考古调查工作中进入考古学家的视野,并开启了此后延续至今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成为夏文化研究中最关键的遗址。壹第一次高潮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0:48:0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