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西藏当雄发现吐蕃时期大型封土墓 出土遗物见证与中原文化交往交流
当雄墓地位于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当曲卡镇当曲居委会,县政府驻地西北约2公里处,念青唐古拉山脉的果瓦那布山东侧平缓坡地上。为配合基本建设项目,2020、2021年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共清理了6座大型和30座小型封土墓,当雄县文化和旅游局全程配合参与。

2020年度发掘全景

2020年度发掘区

2021年度发掘区
墓葬基本由地上封土和封土下墓室结构组成,封土平面基本呈近圆形或圆角梯形,立面均呈覆斗状。大型墓葬形制主要为竖穴土坑石室墓和圆形穹窿顶石室墓两类,均为多室墓,基本由墓道、主墓室和侧室构成。小型墓葬形制主要为竖穴土坑石室墓和竖穴土坑墓,均为单室墓,个别有墓道结构。墓室外围基本有梯形茔墙结构。大型墓葬出土金银器,各类珠饰,陶器(陶片),铜器,铁器残件,擦擦,织物,以及石质黑白围棋子等。小型墓葬基本无随葬品,仅出土少量铜器、铁器、陶片、珠饰和皮革制品等。出土人骨基本零散且不完整,可能为二次捡骨葬,未发现葬具痕迹。随葬动物骨骼现象较多,主要有狗、马、牛、羊等。
当雄墓地年代为公元7至9世纪,属唐(吐蕃)时期文化遗存。当雄墓地考古学文化面貌显示出其与中原文化,以及与周边其他地区考古学文化特征的相关性,展示了早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同时为进一步了解西藏唐(吐蕃)时期考古学文化面貌、丧葬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唐王朝与吐蕃关系史,探讨物质文化交流史等具有重要意义。
墓地概况与以往工作
当雄墓地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当曲卡镇当曲居委会,当雄县政府驻地西北约2公里处,念青唐古拉山脉的果瓦那布山东侧平缓坡地上,海拔约4300米。当雄墓地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共登记有6座大型封土墓和33座小型封土墓,现为当雄县文物保护单位。经此次实地调查,共发现6座大型封土墓和47座小型封土墓,按地理位置可将当雄墓地分为南北两区,南区分布有6座大型封土墓,北区分布有47座小型封土墓。
为配合国家大型基本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20年和2021年对当雄墓地进行了两个年度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

M1正射影图

M2发掘中平面图
2020年6月至10月,重点清理了墓地南区5座大型封土墓,依次编号M1、M2、M3、M4、M5。2021年7月至10月,共清理了31座封土墓,包括南区1座大型封土墓M6和北区30座小型封土墓,编号为M7、M8、M9、M10、M11、M12、M13、M14、M15、M16、M17、M18、M19、M20、M21、M22、M23、M24、M25、M26、M27、M28、M29、M30、M31、M32、M33、M34、M41、M53。
墓葬基本都由地上封土和封土下墓室结构组成,个别小型墓葬地表未见明显封土。大型墓葬的墓葬形制主要为竖穴土坑石室墓和圆形穹窿顶石室墓两类,以圆形穹窿顶石室墓居多,均为多室墓,基本由墓道、主墓室和侧室构成。小型墓葬的墓葬形制主要为竖穴土坑石室墓和竖穴土坑墓两类,以竖穴土坑墓居多,均为单室墓,个别有墓道结构。墓室外围基本有茔墙结构,茔墙平面呈梯形。主要出土有金银器,狗头金,青金石,玛瑙、珊瑚、绿松石等饰件,陶器(彩绘赭面人物陶片),铜器,铁器残件,漆器残片,贝类制品,擦擦,织物,以及石质黑白围棋子等。提取检测分析标本人体40份,动物100份,测年50份,土样80余份。基础资料整理文字40份,表格36份,绘图80份,影像资料上百份。
遗迹与遗物
地层堆积
通过探方发掘法和解剖法,结合周边大地层情况,发现①层为表土层,②、③层及向下为生土层,无人类活动迹象。封土墓葬基本均开口于①层下,打破生土层构筑。初步推断营建方式应为在当时地面根据地势经过削平或垫土等平整工作后,在中央位置挖出墓圹营建墓室,再对墓室进行填土,而后留出墓道位置,同时在填土外围垒起相同高度的石墙基,以保护内部填土,至一定高度后对局部进行夯打,再向上封土至一定高度后对石墙范围内整体进行封盖夯实,防止雨水渗透,再进行整体封土包住外围石墙,完成封土墓葬的营建。墓葬内部除对局部填土进行夯打外,无明显分层。
墓葬形制与结构
两个年度发掘的36座墓葬,基本都由地上封土和封土下墓室结构组成。封土平面基本呈近圆形或圆角梯形,立面均呈覆斗状,局部被取土破坏,但未见明显的塌陷现象。大型墓葬边长(直径)20-42米不等,高2.7-6.9 米不等;小型墓葬边长(直径)6-18米不等,高0-1.2米不等,部分地表未见明显封土。

清理后的M3

M4封土
大型墓葬的墓葬形制主要为竖穴土坑石室墓和圆形穹窿顶石室墓两类,均为多室墓,基本由墓道、主墓室和侧室构成。其中M2为竖穴土坑石室墓;M1、M3、M4、M5、M6均为圆形穹窿顶石室墓。

M7

M32
小型墓葬的墓葬形制主要为竖穴土坑石室墓和竖穴土坑墓两类,均为单室墓,个别有墓道结构。其中,M7、M8、M9、M10、M13、M14、M19、M20、M21、M23、M41、M53为竖穴土坑石室墓,其余为竖穴土坑墓。墓室外围基本有茔墙结构,茔墙平面呈梯形,由石块和片石垒砌而成,大型墓葬基本有1-2圈,最大的有4-5圈;小型墓葬基本仅见1圈,有的较为规整,有的局部缺失,有的仅存一些乱石。
遗 物
大型墓葬被盗扰情况较为严重,仅结构保存较好,出土遗物普遍较少,小型墓葬未见明显的盗扰痕迹,但随葬品极少。

鸭嘴流单耳罐


彩绘陶片
出土遗物主要有金银器,包括雄狮鸟纹金耳勺、植物纹金饰件、铜镀金覆面、阴刻花纹银饰件、银带扣和金珠、银珠等;狗头金;青金石、玛瑙、珊瑚、松石、珍珠等饰件;陶器(陶片),包括1件鸭嘴流单耳平底罐和若干彩绘赭面人物形象的陶片,属青藏高原首次发现;铜器,包括铜镜、铜铃、铜杯、铜勺、铜锥状器等;铁器残件,可辨器型有铁箭镞等;漆皮残片;贝类制品;纺织物;擦擦;石质黑白围棋子等。


绿松石金耳坠(左)铜戒指(右)
葬式葬俗
墓葬出土人骨基本零散且不完整,葬式可能为二次捡骨葬,个别有烧骨现象,未发现葬具痕迹,部分墓室四壁和底部进行了硬化处理,个别见铺有碎石和木炭等现象。随葬动物骨骼现象较多,主要有狗、马、牛、羊等。
墓葬年代
根据碳十四测年结果和考古类型学研究,墓葬年代为公元7-9世纪,属唐(吐蕃)时期文化遗存。
发现意义
当雄墓地考古发掘是近年来在西藏境内首次对结构完整、形制复杂的唐(吐蕃)时期大型封土墓进行正式的大规模发掘的一项考古工作。
1、发掘的大型墓葬均在封土部分发现了盗洞,表明被早期盗扰较为严重,仅结构保存较为完整,出土遗物普遍较少;小型墓葬未见明显的盗扰痕迹,但出土遗物亦极少。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均显示出其唐(吐蕃)时期文化特征,结合碳十四测年数据,当雄墓地年代为公元7至9世纪,属唐(吐蕃)时期文化遗存。

围棋子


金耳勺
2、地处唐蕃古道上的当雄墓地考古出土的石质黑白围棋子、雄狮鸟纹金耳勺、漆皮残片、纺织物等显示出其与中原文化,以及与周边其他地区考古学文化特征的相关性,展示了早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珠饰


铜锥状器(左)铜铃(右)
3、当雄墓地保存较为完整的封土墓葬形制和出土的雄狮鸟纹金耳勺、鸭嘴流单耳平底罐、石质黑白围棋子、玛瑙、珊瑚、绿松石等各类珠饰、各类铜器、铁器金属器,以及青藏高原首次发现的彩绘赭面人物形象的陶片等文化特征均为进一步了解西藏唐(吐蕃)时期考古学文化面貌、丧葬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对于研究唐王朝与吐蕃关系史,探讨物质文化交流史等具有重要意义。
发掘单位: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当雄县文化和旅游局
执笔:李林辉、扎西次仁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新中国河南考古第一人”——安金槐先生访谈录
考古学家挖掘古代遗址,揭示古代留给现代人的秘密。然而,有时候这些秘密往往与我们擦肩而过——如果我们没有很好地意识到它们的话。因此,我们应该关注考古学家,不仅他们所做的工作,他们本身的经历就是一部书,一种特殊的历史或考古学史,蕴含着很多关于过去和现在的秘密。——题记时间:2001年1月5日下午地点:安金槐先生家中采访者:方燕明、曹兵武0002火烧山:两周之际走向官窑的原始瓷窑场
我国明清时期的景德镇官窑场举世闻名,所烧造的青花瓷更是远销海内外。而这种官方经营的窑场最早似乎可以追溯到两周之际的火烧山窑址。这里不仅是当时仅有的一处大型窑场,而且还烧造很多当时较为精美的原始瓷,也远销大江南北。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2:04:440000专家发掘300年前古墓 墓门打开飞刀出鞘 吓得全体撤退
在过去,盗墓贼的行为十分猖獗,很多皇家墓葬都被他们洗劫一空。这种行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很多考古专家致力于对古墓进行挖掘和保护性的工作,以防止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被破坏或失窃。我要新鲜事2023-05-18 21:42:420000溥仪把宝物塞进棉衣 成为了我国国宝(国宝文物)
我要新鲜事2023-08-08 18:09:0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