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陕西西安太平遗址考古工作取得重大收获
太平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斗门街道太平村的东侧,是在斗门水库项目建设过程中新发现的古遗址。遗址东北距西安主城区约15公里。位于秦岭北麓向渭河谷地延伸的一处河流阶地上,地势开阔平坦。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0月15日对太平遗址的保护工作做出重要批示。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迅速组织开展工作,完成了斗门水库岸线的调整,对太平遗址进行了避让。
在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指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牵头,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组成太平遗址联合考古队对太平遗址开展科学、系统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委会文物局负责太平遗址考古营地建设和太平遗址考古勘探发掘的外围协调和后勤保障。2021年3月1日,太平遗址联合考古队入驻太平遗址考古营地,太平遗址考古工作正式启动。

太平遗址东区正射影像图
2021年度的发掘面积为3900平方米,共清理客省庄文化时期灰坑173座、壕沟3条、房址5座、墓葬4座(皆为灰坑灰沟葬)。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角器和动物骨骼等,还发现有一些玉器和玉料等。
出土陶器几乎涵盖了所有客省庄文化中常见的器类和组合,主要有斝、鬲、盉、鬶、盆、尊、绳纹平底罐、喇叭口高领折肩篮纹罐、带塔式盖敛口折肩瓮、各类单耳罐(杯)、双耳罐、双大耳罐、三耳罐等。
石器主要器类有石锤、石刀、石斧、石锛、石磨盘等,皆为磨制石器,也有少量石英质打制石片和石核。骨角器主要为日常所用的锥、镞、匕、笄等,也有不少卜骨。玉器质地通透、加工精致,主要器类有璧、璜、笄、臂钏、佩饰等,也有少量带线切割痕的玉料、玉璧芯、毛坯等。

太平遗址H126出土的陶器

太平遗址客省庄二期文化的玉器

太平遗址客省庄二期文化玉料玉壁芯

太平遗址客省庄二期文化卜骨
发现的壕沟边界明显,保存完好,为环壕的西南和东南转角部分,最宽约15米,最窄约10米,平均深约4米,最深约5.5米。底部不平坦,壕沟内侧岸呈斜坡状,部分区域设有汲水的缓坡平台;外侧岸陡直,部分壁面有水平状水蚀凹槽,由此可知当时环壕内有水流。两侧壁面皆可见明显的纵向挖掘工具痕迹。环壕内分布有密集的大型袋状灰坑。
所有灰坑坑底十分平整,坑壁上多可见明显的斜向或竖向齿状工具挖掘痕。近底部壁面周围浓厚的烟炱痕表明,坑内可能发生过类似烟熏的行为,或是为了防潮、驱赶蚊虫,抑或是某种加工肉类食品便于保存的行为。发现的房址均为地面建筑,地表均铺设有白灰面,多被晚期遗迹打破,保存状态不好。
2021年度的考古勘探、发掘,我们对太平遗址的认识有了一些初步的线索。可以确认这是一处大型的客省庄文化环壕聚落遗址,浮选出的水稻、小米的碳十四测年结果为距今4150-3700年前左右。在已清理的灰坑、壕沟内,出土有丰富的、年代特征鲜明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和玉器等,为我们准确的了解太平遗址的年代提供了科学依据。
出土的玉器包括有玉璜、玉璧、玉刀及玉璧芯和玉圭等,玉璧芯和玉料的发现构成了完整的玉器生产操作链,表明该遗址应有玉器作坊存在。出土的卜骨形制规整,灼痕清晰可辨。叶形陶牌饰枝叶纹刻画精美。尤为可贵的是出土的一件陶铃为关中地区少见,这些都显示当时太平遗址也应有一定的级别。
目前我们对太平遗址的工作仅仅是冰山一角,但是玉器作坊、卜骨、陶牌饰和陶铃的存在表明太平遗址具备了高等级的中心聚落遗址的应有要素,是我们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中心区域的一处重要遗址。

太平遗址客省庄二期文化陶牌饰

太平遗址出土的陶铃
关中盆地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正中央,是华夏文明起源、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优势,成为从史前到历史时期人类繁衍生息的首选之地,同时也是辐射四方,涵养中华文脉,引领中华文明不断前行的中心区域。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自西向东横贯整个关中盆地,孕育了河谷两岸数不胜数的史前和历史时期遗址。过去百年的考古工作完整揭示了关中盆地自万年以降绵延不绝的华夏文明发展历程,从距今八千年的老官台文化、距今七千年的仰韶文化、距今四千年的客省庄二期文化,一直到周、秦、汉、唐等历史时期诸朝代,为我们展现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画卷。
自2021年3月启动的太平遗址考古工作稳步推进,成果丰硕,为关中盆地龙山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批新资料,初步的考古工作显示,太平遗址的文化内涵已经出现了以礼制为核心的早期文明特征。与周边同时期文化的密切联系表明太平遗址已经具备了中心性聚邑的地位,是四方文化交流的辐辏之地,奠定了关中盆地中部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都城文明的史前基础。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太平遗址将会极大地推进关中盆地龙山-二里头时期社会转型期的考古学研究,为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历史经验。
作者:太平遗址考古队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郑君雷:百越融入“中华一体”的考古人类学考察
一、引言从考古学上考察百越融入“中华一体”的历史进程,会牵连民族史、民族学,这些内容大致属于宋兆麟理解的“民族考古学”范畴。不过“民族考古学”在国内是一个争议非常大的概念。国内学者对于“民族考古学”的概念、研究范式乃至学科属性争议颇多。0000厚鼻龙:加拿大大型角龙(长6米/拥有硕大的鼻骨突起)
厚鼻龙是一种三角龙下目的尖角龙亚科恐龙,诞生于7350万年前-69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体长普遍可达5.5-6米,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有非常大的颈盾,并且在颈盾上长有两个小角,第一批化石是在北美洲的加拿大境内发现的。厚鼻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0:22:550000考古中发现的这些食物真馋人,最绝的连古人烤肉用的扇子都出土了
走,到博物馆里的聚餐本文作者:吴甜甜倪方六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仓廪实而知礼节”,俗语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看来“食”在中华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制作和烹饪食物一直是人们从古至今研究和好奇的问题,古人究竟吃什么,他们又是怎么吃的。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古代的一些食品实物不断被发现,震惊世界。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2:28:260000辽宁古墓被盗,专家勘查一番后说,真是史上最笨的盗墓贼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由契丹族建立、延续了九代的辽国。虽然它的出名度并不是很高,但是它也曾有过辉煌。不知道大家知道吗,现在俄语中的“中国”的原意就是“契丹”。我要新鲜事2023-05-13 03:00:190000就知道天天喝,可你知道冷饮是谁发明的吗?
谁发明了“冷饮”?本文作者倪方六再有几天,就是“初伏”,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到了。在如此炎热时节,各种冰爽的低温饮食可以帮助人们解渴、避暑,从冷饮、冰激凌,到极易变质的生鲜果蔬,应有尽有。夏令低温饮食如此丰富,许多得益于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夏天人们最乐于消费的,大概就是冷饮了。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3:22:5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