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发现的这些食物真馋人,最绝的连古人烤肉用的扇子都出土了
走,到博物馆里的聚餐
本文作者:吴甜甜 倪方六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仓廪实而知礼节”,俗语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看来“食”在中华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制作和烹饪食物一直是人们从古至今研究和好奇的问题,古人究竟吃什么,他们又是怎么吃的。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古代的一些食品实物不断被发现,震惊世界。

吐鲁番地区是出土古代食品遗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由于当地特殊的气候——降水稀少,气候极为干燥,使得有机物不易被分解,使得许多有机质地的遗物被保存下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里不仅有煮食粮食和盛放食品的器皿,甚至还出土加工过的食品:红柳串羊排、馄饨、饺子、月饼、葡萄……足够办一场国庆Party。
最早的烤肉食物
说起新疆,自然就会想到新疆的烤羊肉串和葡萄干。自从198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陈佩斯、朱时茂合作表演了小品《烤羊肉串》后,新疆的烤羊肉串这一风味小吃名声大噪,红遍全国,成为来新疆旅游观光的中外宾客必不可少的选择。如今在城乡、街头和集市上随处可见烤羊肉串的身影,广受青睐。

图:古代烤肉工具
烤羊肉串是新疆的古人留给后人的财富,在1985年自且末扎滚鲁克墓葬出土了两串红柳串羊排,羊排串在红柳枝上。如上图,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烤肉食物,对于研究新疆古代居民饮食饮食文化,是及其重要的见证人。
常人一般都认为烤羊肉串诞生在新疆,其实不然。
在甘肃的敦煌壁画里,就出现了最早的烤羊肉串。而且早在1800年前,中国内地就已有了烤羊肉串,《汉代画像》全集中就有烤羊肉串的石刻图像。最奇的是,当年在马王堆一号汉墓中还出土过烤肉用的扇子,有兴趣大家可以到湖南博物馆找找。

图:汉代烤肉场景(汉代画像石临摹)
历经千年岁月的饺子
饺子,是大年初一我国北方地区必吃的食品,有着广为流传的民间习俗。阿斯塔那唐代墓葬里竟出土了饺子,为小麦面质,如月牙,皮薄有馅。尽管饺子已被严重钙化,整体颜色发黑,坚硬如石,但外形相当完整,上面的花边清清楚楚。

图:水饺
同时出土的还有维吾尔族称之为曲曲热的馄饨,形状像耳朵,和饺子有着明显的区别。看来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之一的饺子和馄饨,在当时的新疆也备受欢迎,成为了吐鲁番地区居民普遍食用的一种面食。

图:馄饨
面食在吐鲁番地区人民的基本饮食。1985年1月,吐鲁番地区文管调查发现在距今两千多年的苏贝希遗址的1号墓地里出现面条等食物,研究表明苏贝希遗址出土的面条原料为黍的一种。
这一地区发现的粟面面条的发现,曾入选美国《考古》杂志评选的2011年“十大发现”。
唯一的月饼式糕点
月饼,众所周知的,特别是中秋时节,月饼是尤其红火。各种各样的月饼应接不暇,样式精美。不过,看过了唐代的宝相花纹月饼,不禁感叹前人的造物技术。
在唐代,对于食品的要求不仅是为满足口腹之欲,更是追求色、香、味俱全的享受。该月饼是以小麦粉为原料,用唐代模具压制成型,而后烘烤而成的,宝相花纹清晰可见,十分精美,花蕊和花瓣仍清晰可辨,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月饼式糕点。

图:月饼式点心

图:各种花色点心
除了花样精美的月饼,还有各种令人垂涎欲滴的糕点。如图所示的各种花式点心。阿斯塔那唐墓中也出土了各式各样的点心,有梅花式、菊花式、四棱式、四瓣花纹、八瓣花纹、叶形面点等。
这些各种精致的花式点心,不论是捏制,还是模压都明显证明了唐代新疆点心制作技术的成熟,尤其是梅花与菊花都是生长在南方,却出现在古代吐鲁番居民的面点之中,流露出中原内地的风格。
风干千年的葡萄
饭后水果来点葡萄,这是不少的习惯。那么,中国人何时开始吃葡萄?考古发现告诉你。
葡萄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食物,是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传入长安,直至唐初仍为稀世之珍。后来唐太宗时期御花园中种植马奶子葡萄并逐步推广到民间,由此始葡萄才慢慢得以普遍。

新疆地区也早在两千多年前在就开始了种植葡萄,近年来考古人员在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洋海墓葬中还出土了有2500多年的历史葡萄藤,这一发现不只在考古史、植物种植史上有一笔,而且证实了中国人吃葡萄的历史。
在被称为“地下博物馆”的阿斯塔那117号墓里出土了千年葡萄干,呈深褐色,甚至可以清晰的看见葡萄籽。可见吐鲁番种植葡萄的历史十分悠久。

图:考古发现的葡萄藤
其实,还有干梨、甜瓜皮、核桃、柿子、红枣、桃核、杏核等干果标本在阿斯塔那古墓中重见天日,历经岁月,仍然比较完好,给后人惊讶和惊喜。
诸如此类的糕点面食实物在新疆地区被发现的还有很多,当然还有更多的没有被打扰。看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里的食品馆藏,有幸领略古人的饮食生活。
新发现 | 良渚文化晚期临海遗址的考古成果——上海奉贤柘林遗址考古发掘取得的阶段性收获
柘林遗址地处上海市奉贤区柘林镇南部,杭州湾北岸,位于距今约5000年的冈身遗迹最南端,海拔高度约4.1米(图1)。1973年开挖河道时发现;1977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2017-2018年,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地下文物埋藏区考古勘探,探明柘林遗址现存主体文化堆积约3万平方米,初步确认柘林遗址是一处良渚文化时期临海小型聚落(图2)。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1:35:530001荐书 |《红山文化玉器鉴赏》新修第三版出版
随着牛河梁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完成,这座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申遗已进入快车道,红山文化玉器的研究鉴赏也在国内外持续升温,热度不减,但大量仿造的红山玉器流行于世,鱼目混珠,给研究和鉴赏造成极大混乱,已成学术界、收藏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红山文化玉器鉴赏》编著:郭大顺洪殿旭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2月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3:24:500000廓羽盗龙:拥有拍翼飞行特征(最小1米/化石分布极广)
廓羽盗龙是兽脚亚目下的物种,诞生于1.6亿年前的侏罗纪末期,被认为是包含了偷蛋龙类、恐爪龙类、伤齿龙类以及现代麻雀祖先等的一个演化支,其中目前已知最原始的物种就是近鸟龙类,它们都生长了廓羽,有着能够直接飞行或者接近飞行的能力。廓羽盗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6:00:160000中国史前一项发现让人类物质文明大飞跃,至今农村要养城里人要穿
中国如何掌握养蚕缫丝技术的?本文作者倪方六在2017“一带一路,昂扬在途”跨国文化交流活动中,笔者发现,目前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养蚕、缫丝技术,无不源于中国。这项史前发明和发明,让地球上的人类物质文明史大飞跃,一下子进入现代化,至今大家都在享受这项发明,争取着丝绸服装。这就有一个问题,中国人是如何掌握养蚕缫丝技术的?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7:21:1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