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 山西忻州尹村遗址新发现夏代晚期人骨坑遗存
尹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旭来街街道尹村西北约50米的云中河北岸台地上,该遗址南临云中河,北倚金银山。东南邻近尹村居民区,西北侧临近胡家垴流经岩口注入云中河的季节河。
该遗址是忻州地区重要的龙山至夏商时期遗址之一。现如今的分布面积约为50多万平方米。地表遗物丰富,遗址保存一般。2007年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入选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课题,对研究中华文明多元化有着重要意义。
1997年5~7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忻州文物管理处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发掘,面积为200余平方米。遗址内遗迹、遗物包含有少量的仰韶文化晚期、二里头时期、商代早期及战国时期等四个并不连续的考古学文化,尤其以二里头时期和商代早期最为典型,是1997年发掘最主要的收获。
2021年7~1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忻州市考文物古研究所、忻府区文化和旅游局再次对尹村遗址进行发掘。此次发掘面积约750平方米。发掘灰坑46座,房址1座,墓葬9座。其中战国时期墓葬发掘6座,均为土坑竖穴墓,深3-3.5米,保存较好;有东西向和南北向之别,东西向一般随葬小件器物,如:带钩等;南北向一般随葬有陶器,有鬲、壶、豆等。金元时期墓葬发掘3座,均为砖室墓,火葬后的安葬骨灰遗存,破坏严重。
2021年发掘完成工地航拍(右为北)
尹村遗址发掘区内地层堆积简单,大致分为三层。
①层为耕土层;②层为金元时期扰土层,分布于发掘区北部,范围很小;③层为夏商时期文化层,分布范围较小,只在T1001与T1101南扩方内出现。
2021尹村遗址灰坑打破关系复杂,发掘成果丰富,尤其是陶器类型多样,反映出公元前2000年前后古代忻定盆地东西、南北方向多向的文化交流。尹村遗址确实是研究北方与河套、河套与中原文化联系的桥梁;随着尹村遗址研究深入,“尹村类型”这类特殊考古学文化遗存性质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
2021XYH13位置
在2021年尹村遗址发掘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灰坑H13,其中发现多具人骨,并且为非正常死亡。
人骨排列不规则,类似于随意丢弃于灰坑之中。灰坑H13开口于H12下,并被H12叠压。灰坑上口直径1.86米,底部直径2.35米,深1.7米。其土色为灰黑色粘土,土质较紧密。平面呈椭圆形,袋状坑,坑壁的东侧有塌陷。并于坑口下1米处见人骨。人骨暴露在外为12具,其中九具人骨位于坑内西侧叠压放置,此中有三具人骨为俯身葬式,其余均为侧身,头向各异,无规律。而北侧坑壁有两具人骨,均为侧身葬式。且一具面向南,一具面向北。东南角坑壁位置有一具单独放置的人骨。该人骨于灰坑塌陷后的生土上,仰身屈肢,面向上,下肢伸入坑南壁的龛洞内。并且坑内其中一具人骨有明显的捆缚痕迹,怀疑为被杀死后抛入。
山西忻定盆地附近遗址中虽也有人骨坑出现,但是人骨数量较少,与尹村遗址H13有显著区别,因此H13的性质有待深入探讨。
2021XYH13人骨
H13剖面图
作者:王俊、王双
作者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讲座整理|罗运兵:动物考古学三讲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2019年中山大学“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讲座整理编者按:本文由暑校学员整理,并由本号工作人员校对及编辑。如有错漏,恳请讲者或读者指正!动物考古学三讲主讲人:罗运兵研究员(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整理人:吴昊(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3:44:400000溥仪盗卖故宫文物 还是乾隆最喜欢的一件(金编钟)
溥仪为了钱偷偷把金编钟抵押给银行。上个世纪20年代夏天的一个深夜,一辆神秘的卡车从北京故宫神武门悄悄的开了出去,车厢被包裹的严严实实,里头似乎装着什么东西。等卡车开到郊外,几个壮汉从车上搬下来十几个大箱子,然后消失在了黑暗之中。虽然1912年清朝皇帝已经退位,但此时的末代皇帝溥仪仍然居住在故宫里头,享受的待遇还是和以前一样。倒卖文物我要新鲜事2024-01-14 21:20:530004秦岭:从考古学角度谈古代中国的区域形成
作为一个经济人类学家,施坚雅(Skinner)提出的关于传统中国的区系理论,以及他所倡导的以宏观区域为单位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者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0000天青石龙:蒙古小型恐龙(长80厘米/尾巴带有扇状羽毛)
天青石龙是一种窃蛋龙下目恐龙,诞生于68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体长仅80厘米,属于微型肉食恐龙之一,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尾巴尖端长有与鸟类尾综骨相似的脊椎骨,这使得它的尾巴很可能带有扇形的丛状羽毛,第一批天青石龙化石是在蒙古国发现的。天青石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2:55:2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