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汉代纺织品
中国是世界上养蚕、缫丝、织绸的原产地,曾以“丝国”闻名于世。从山东滕县宏道院、龙阳店、嘉祥祠郭巨祠、金雀山,江苏沛县留城镇、铜山洪楼、泗洪曹庄,四川成都百花潭等地出土汉代画像石上所见的纺车、缫车、调丝、并丝、织机、染具等实物图形,充分反映了汉代纺织业的高度成就。它通过“丝绸之路”的传播,对世界纺织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出土的汉代纺织品,是反映汉代纺织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重要物证。西汉的纺织品主要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中,发现的丝织品数量多,品种齐,色谱全,技艺精,是考古发掘中的稀世珍品。东汉的纺织品出土于沿“丝绸之路”上,如甘肃居延遗址,新疆的罗布淖尔、古楼兰和民丰尼雅遗址。此外,朝鲜乐浪王旴墓、蒙古诺彦乌拉墓地、苏联巴泽雷克冢墓、叙利亚巴尔米拉古墓等,发现了独特的汉隶铭文丝织品以及缂毛、斑罽等毛织品,还有敷彩印花和蜡缬、夹缬等印染。汉代的纺织品生产主要有官府手工业、独立手工业和农副业3种方式。汉代的丝绸,为横贯亚欧大陆“丝绸之路”的繁荣昌盛和贸易交往提供了物基础。
丝织品 汉代出土的丝织品按织物组织分有平纹组织的纱、绢、缣、縠,有绞经组织的素罗和花罗,有斜纹组织显花的绮、锦、绒圈锦。它充分体现了汉代丝织技术的高度成就。
纱和縠是一种纤细、稀疏方孔、轻盈的平纹丝织物。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精细的纱和縠(绉纱)。其中一件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重仅49克。其经纬密度为每厘米58根和40根,每平方米素纱重15.4克,单根丝的纤度为10.2~11.3旦。这表明西汉初的蚕丝品种优良,素纱的品质可与现代的乔其纱媲美。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4块浅绛色縠,经测定,经丝密度疏的约每厘米34~36根,密的约58~60根。经纬丝的投影宽度纤细,经丝为0.03~0.08毫米,其拈回角为25°~35°,拈度为14~24拈/厘米,织物厚度为0.07~0.10毫米。縠比素纱更稀疏,更轻软。
罗是质地轻薄透亮,经纱互相绞缠后呈椒孔的丝织物。一般分素罗和花罗两种,花罗是在绞经罗纹地上显花纹效果。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耳杯形菱纹罗,用横式连续排列法分为粗细两档,一个图案循环,纵向为7厘米,横向为3.7厘米。粗细花纹组成菱杯相扣、大小套叠、上下对称的图案。经纬密度为88~92根/厘米,和26~30根/厘米。每平方米重30~37克。其一个组织循环的经丝数为332根,纬丝数为204根。菱形纹需用提花束综裝置和绞综装置配合织造。以花罗作地,上绣信期花纹,更显得富丽堂皇。新疆民丰出土的花罗,经纬密度为每厘米66根和26根。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花罗,其组织法与民丰的花罗完全相同。地纹是两经错位相绞的罗组织,花纹是地纹绞经相隔脱开而成四经相绞的大孔眼网纹,按图案显花。它的织造工艺比较复杂,是用地综、绞综和花综巧妙地配合织成的。
绮是平纹地上起斜纹花的丝织品。汉代的绮可分为3类:①经畦纹显花,新疆民丰尼雅出土的鸟兽纹和树叶纹花绮,其单元组织的地部是一上一下的平纹,中间相隔平纹的二根是三上一下的经斜纹组织,形成直条状畦纹。花纹是大菱形,内部点缀以心形的树叶纹,经纬线密度为每厘米66根和38根。②阶梯形纹显花,即将地纹平织的改变为三上一下斜纹组织,相邻两根经纬组成阶梯一样的左右斜向,由经线的浮长构成了花纹图案。在新疆的罗布淖尔、甘肃居延遗址均有出土。③变形斜纹组织显花,即在地平纹中起出三上一下的4枚斜纹的块面花纹。在花地交接处或菱形暗花处,有一上三下或多于4枚斜纹的浮长产生。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对鸟花卉纹绮,就是这种组织结构。
锦是以彩色丝线织出斜纹重经组织的高级提花织物。它是汉代丝织技术最高水平的标志。其基本组织均系4枚纹变化组织,运用一上三下、二上二下、三上一下等基本规律和不同色线提经起花。一般可分为二色、三色和多色锦3类:①两色锦,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隐花孔雀纹锦,经纬密度为每厘米118根和48根。隐花星形花卉纹锦的经纬密度为每厘米112根和45根。纹样设计以线条为主,写意和块面纹较少。花经和地经的色泽相近,要在侧面光照射下才显出花纹来。甘肃居延遗址和新疆罗布淖尔遗址均有出土。②三色锦,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几何纹锦、绀地绛红鸣鸟锦、香色地红茱萸锦等。绀地绛红锦的经纬密度每厘米为153根和40根。纹样设计运用线条、块面和点子相结合。东汉的三色锦出土数量较多,如新疆民丰的“万世如意”锦、“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罗布淖尔的“韩仁”锦。③多色锦,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凸花锦和绒圈锦等。绒圈锦以4根为一组,环状绒圈高于织物表面一倍以上,它是一种特殊织锦。其经纬密度每厘米为176~224根和41~50根。总经数约为 8800~11200根。花纹幅度为13.7厘米,这种织锦必须用花楼装置和双经轴织成。这种绒圈锦在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河北满城汉墓,以及甘肃武威汉墓均有出土。它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绒类织物。
绦与纚 是丝带的古称。在战国楚墓中就有出土。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带有3种:①用于装饰衣物的丝织狭带,简文称为“繻缓绦”;②用于手套和棺内包裹尸体的有“千金”两字的丝带和麻带;③有鱼尾纹的捆尸筒状组带。这3种绦带均属于编织物,只有经线,没有纬线,即用两组经线呈45度角相互编织。“千金”绦在中国是第一次发现,有篆字“千金”绦的编织密度为每厘米60根,全幅表层和里层有经线202根,是丝带中的上乘佳品。
纚是指表面呈网状结构的丝织品。漆细冠就是乌纱帽。马王堆3号墓出土了表面涂漆有透亮网孔的纚冠。其结构是左经和右经上下交替编织成网状纹,左经右经密度是厘米10~11×2根和10.5~12×2根。
毛织品汉代出土的毛织品,主要在新疆境内的丝绸之路古道上,其品种有缂毛、斜褐和斑罽等。缂毛是以羊毛彩纬用通经回纬的缂法,制织成绚丽多彩的毛织品。英国的A·斯坦因在新疆古楼兰遗址中发现的汉代奔马缂毛,是用深紫色、深绿色、绿色、深黄色、浅棕色、棕黄色和深红色等7种色线缂织出奔马花卉图案。
斑罽是提花织制的精细毛织品。新疆民丰尼雅遗址曾出土人兽葡萄纹和龟甲四瓣花纹。人兽葡萄纹罽非常精致,经纬密度每厘米为56/2根和30根。织物是平纹组织,纬线显花。龟甲四瓣花纹比较厚实,经纬密度每厘米为21/3根和26/2根,也是平纹地显纬花。
斜褐是斜纹粗毛织物的统称。新疆民丰出土的蓝色斜褐,是将毛纱染成蓝色,制成一上二下的三枚斜纹组织。经纬密度每厘米为13根和16根。表面匀整,然后夹缬成点状的大、小花相配。毛罗是新疆民丰汉墓出土最精细的毛织品。经纬密度每厘米为24根和18根。毛纱较细,几乎与丝绸相仿。
麻织品汉代出土的麻织品,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麻布马王堆1等墓出土最为精良。有大麻布、苎麻布。苎麻布的经纬密度每厘米为37根,约合23升布,它的精细程度已接近现代的细布,其表面有乌亮的光。经鉴定含有无机物质铜、汞、钙等。类似近代经过踹布加工一样,使织物表面具有光泽效果。这说明汉初已掌握了织物的轧光整理技术。
棉织品 汉代出土棉织品的坯布,一般称为白叠(緤)布。新疆民丰汉墓出土的蓝色蜡染棉布、白布裤及手帕等都是白叠布。蓝白棉布的组织为平纹,经纬密度每厘米为18根和13根。花纹图案的印制技术有较高的水平。
印染品汉代的印染品,以丝织品最为丰富多彩,其次是毛织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织印染的色谱有20 多种,经鉴定,使用的颜料有朱砂(硫化汞)、绢云母、硫化铅和硫化汞等矿物颜料,有茜草、栀子、靛蓝和炭黑等植物染料。并已掌握了浸染、涂染、套染和媒染的一整套染色技术方法。汉代的印花技术,已用镂空版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工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纱就是物证。另一块泥金银印花纱,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三版套色印花品。甘肃磨嘴子汉墓中3件草箧裱糊的印花绢,是用3块镂空版套印成绛、绿、白色的云草纹,艺术效果很好。新疆民丰出土的蓝白蜡染印花棉布是最早采用蜡防印染法的印染品。
解密死丘之谜:摩亨佐.达罗城的毁灭原因究竟是什么
目前,对于摩亨佐.达罗城的灭亡原因,尚无确凿的定论。远在3600多年前的印度河文明中,存在着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城市,摩亨佐.达罗城。这座城市曾经辉煌繁荣,却在某一刹那间毁于一旦,只留下无数骸骨和令人惊讶的辐射。被称为世界上最难解之谜的"死丘事件"引发了众多猜测和争论。是核爆炸、黑色闪电、陨石袭击还是人为破坏?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灾难?我要新鲜事2023-06-14 20:46:380000清王朝的皇家陵园,清西陵和清东陵的由来
清西陵是清王朝的皇家陵园,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7.5公里处,它始建于1730年到1915年才完工,历经近两个世纪。清西陵包括皇帝陵、皇后陵、纪园寝,以及王爷、公主、阿哥园寝,共十四座陵寝和两座附属建筑永福寺、行宫。清西陵包括清代从早、中、晚各个时期的陵墓,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清朝从强盛到衰败的历史进程。我要新鲜事2023-08-31 18:59:220001十八位考古队长讲述中华文明为何五千年
两个月前小师叔送我一本书,我在学习这本书的时候结合自己的认识陆续就写了18个遗址。参考:4大流域18处遗址22位学者带你看中华何以五千年?现在写完了,我们再回首看看这些遗址为我们讲了些什么?这18处遗址是否也能够为我们串起来中华五千年这个形成过程。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12:480000谭其骧:中国历代政区概述
关于本文的题目,有五点需要声明一下:1.“中国”只指旧籍中的“中国”,即专指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等中原王朝,不包括边区政权如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吐蕃、南诏、大理、渤海等。2.“历代”只指秦以后的,不讲秦以前的。3.“政区”只讲县以上的,不讲县以下的。4.“政区”不限于地方行政区划,兼及一些非行政区域而为后来行政区划渊源所自的中央或上级行政区的派遣机构辖境。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