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180

考古人说展 | 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9:42:455

如果有一场展览将你带回一万年前,你会看到些什么?那是从黑暗的洞穴中走出来的人寻找家园的脚印;那是从夕阳的余晖中撷取下的温暖,描绘在彩陶上的一抹红;那是木柱上架起的房屋,是原始的村庄飘起炊烟,是勤劳的农人抚摸着稻田,是大口盆里盛满的食物,是石磨盘上残留的稻米,是陶瓶里储藏的美酒,是广场上弥漫的篝火,是仪式中随葬的祖先。

这些场景和故事,并非我们的想象,真实的依据来自发现于浙江的一万年前的上山文化。关于这个文化、这个人群、这段历史,它的内涵也绝不仅仅如上面表述的这般具体,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它的价值是普遍的,从古至今,一直未变。

11月21日,“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即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作为策展团队,也作为上山文化的主要研究者,关于它的缘由、它的亮点、它的意义,我们有义务向那些对此感到陌生的观众和读者进行导览和介绍。

同时,今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一百周年,作为“百年百大发现”的入选项目之一,上山遗址(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学术价值究竟在哪?这也是我们期待此次展览能够呈现的。

展览的目标导向

一个好的考古展览,至少要实现三个方面的目标。第一,从学术层面,它应该浓缩现阶段对于特定考古对象的核心研究成果;第二,从价值层面,它应该提炼特定考古对象最为精华的价值内涵并期待与公众发生互动和关联;第三,从宣传层面,它应该转换讲述视角,将特定考古对象转换成具体的考古故事,发挥展览的最大效用。

这也是我们在策划“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的初衷和目的,同时这个展览也体现了各级政府和领导对于上山文化考古工作和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视,这份决心和坚持也是我们想要传递的。

首先,从学术研究看,上山文化已经走过二十年的研究历程。从面上,我们发现了由二十处遗址所组成的上山文化遗址群;从点上,我们也找到了浦江上山、嵊州小黄山、义乌桥头、仙居下汤、永康湖西、龙游荷花山等涵盖了不同时段的区域性典型遗址。这两方面使我们从大的时空框架和小的聚落遗址上夯实了上山文化的基本面貌和文化特征。

在此基础上,围绕稻作农业起源、旧、新石器石器时代过渡、早期村落与定居、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环境和气候变迁、早期陶石器制作技术等课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多学科综合研究,这些成果深化了上山文化的学术内涵。因此,非常有必要全面总结这二十年来上山文化所取得的诸多成果,并以此检视研究中存在的短板和缺漏,这样一个综合性的专题展览,便是一次非常好的契机,它像一面镜子,既呈现亮点,也照见不足。

其次,从价值阐释看,上山文化代表了中国南方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年代距今10000年前后,是中国万年文化史的重要开端。上山文化发现了类型多样的稻作驯化证据和初成体系的稻作农业生产证据,是中国万年水稻栽培史的重要开端,是世界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上山文化出现了以稻作农业生产和多元采食经济为基础和支撑的定居村落和早期农业社会,是中国万年农业定居史的重要开端。上山文化发现了世界上年代最早的彩陶,是中国万年陶器起源和技术发展史的重要代表。上山文化还发现了以水稻、薏仁、块茎类植物为原料发酵酿酒的残留物和陶容器,这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酒。上山文化所呈现出来的物质成就和技术发明均走在同时代的前列,这些价值表征的深层次原因有哪些?我们不妨也透过这个展览一探究竟。

再次,从宣传效果看,此前也有过一些上山文化的展览,比如在上山遗址博物馆有上山遗址发掘成果的常设展,在浙江省博物馆举办过上山文化的考古成果展,它们或聚焦于单个遗址,或联系起几个不同的遗址,展览的主题和形式、内容和重点,难免都会受到部分限制和约束。此次在国博举办的“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几乎涵盖了所有上山文化的最重要遗址、征调了上山文化的最精美器物、展现了上山文化的最核心内涵、突出了上山文化的最本质价值,可谓是主题明确、内容详实、形式丰富、设计精良,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展览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在公众宣传上,我们力争以“轻量化”的学术观感实现展览的语言设计、内容传播和价值提炼,以此拉近上山文化和普通观众的距离,从而实现考古工作的价值输出和文化功能。

策展的主要经过

此次展览是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的指导下,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浦江县、义乌市、仙居县、嵊州市、永康市、龙游县各级政府部门共同策划的。从今年4月份和国家博物馆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到5月份在浦江县召开“第二次上山文化遗址联盟会议”商议展览事宜,到6月份确定展览主线、主题内容和主体框架,前期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从7月开始,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蒋乐平研究员为主的上山文化团队开始文本编制和策展方案的编写,并不断与国家博物馆的设计团队调整、补充、完善展览大纲。在此期间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系、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等学术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使得展览文本更加全面、客观而不失具体和细节。

直到11月中旬,我们和国家博物馆共同完成展览图录的配套出版,全部展品运输到位,布展工作开始有条不紊的进行,最终等待11月21日的正式开幕(由于疫情影响,原计划的开幕仪式延期举行)。

展览的主题与形式

此次展览以“稻·源·启明”为核心,全面展示上山文化的学术成就和文化价值,整体的展陈思路将上山文化聚焦于“稻”的起源、万年文化史之“源”和时代“启明”之先声的定位,全篇分成六个章节:“那一个脚印”、“那一群人”、“那一粒米”、“那一抹红”、“那一缕炊烟”和“那一个时代”,分别表达上山文化从洞穴走向旷野的划时代意义、开启村落定居的聚落模式、选择稻作农业的生业方式、制作彩陶的精致工艺和思想、领先于同时代其他地区的独特性等主题,并从中国南北方区域文明的价值和贡献、世界东西方文化的背景和模式差异入手,明确上山文化作为世界稻作农业起源地、最早的彩陶诞生地和中国南方最早的农业社会萌发地的学术地位。

展览的空间布局和参观线路

“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特展”部分主题

考虑到以上主题在内容上的连续性和内涵上的一致性,此次展览也尝试在场馆内营造出空间氛围和环境特征,类似“洞穴”、“家园”、“房屋”、“墓葬”、“广场”、“稻田”等场景通过抽象和具象相结合的形式串联起每个章节,在视觉效果和游览路线上构建起展览逻辑和游览顺序。

同时,我们还根据展览的设计思路和空间布局,将不同类别和层级的展品契合到不同的主题中,并试图打造“场景 器物”的叙述模式,而不是通过单一的器物表现形式,借此还原上山文化鲜活的生活场景和历史画面,使观众和游客获得身临其境之感。

展览的价值与意义

此次展览既是“上山文化命名十五周年”的学术纪念活动,也是浙江省从事上山文化研究的考古工作者二十年来交出的一份答卷。2006年,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作出“要加强对‘上山文化’的研究与宣传”的重要批示;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特展”以实际行动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和重要讲话精神。在一万年前的时空坐标中,上山文化就像一颗璀璨的启明星照亮在中国的南方、世界的东方。因此,通过这次展览阐释上山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并将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完整、全面地呈现给观众,便是我们策展的最主要目的。

袁隆平先生题词“万年上山、世界稻源”

严文明先生题词“远古中华第一村”

我们将努力呈现和提炼以上山文化为代表的远古中华文明最精彩、最精华、最重要的贡献和成果;我们也期待每一位观看展览的朋友能收获心灵和思想上的收获!

作者:孙瀚龙

作者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005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