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下虢国博物馆的发展之路
三门峡市素有“五山四岭一分川”之称,是连接豫、晋、陕三省,北上南下、西进东出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虢国博物馆作为三门峡市文旅融合的重要窗口,用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让文化更有活力,旅游更有魅力,让文旅产业释放更多发展新动能,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顺应文旅融合新诉求。
奏响“文化 旅游”交响乐,增强博物馆对外吸引力。为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把蕴藏在博物馆中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释放出来,博物馆新展览变“文物展”为“文化展”,通过对虢国墓地出土文物的展示,深入发掘文物背后的内涵,从而体现虢国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提升行业竞争力;同时,还积极参与“黄河文化旅游节”“一节一展”“中国特色商品博览交易会”等重大活动,将博物馆游与休闲观光旅游相融合,发挥文化旅游效应的最大化;积极探索旅游发展新模式,参加三门峡文化旅游(郑州)推介会,纳入“魅力三门峡一日游”旅游线路推广,自2020年11月起,先后有十余趟满载郑州、南阳、安阳及上海、新疆等省内外游客、媒体及旅行商的“天鹅号”高铁旅游专列抵达三门峡,2021年4月17日来自北京的“中国首列天然氧吧专列·三门峡号”抵达三门峡市,博物馆均是首站打卡地;此外,还积极响应国家级天鹅湖旅游度假区创建项目,连“点”成“线”,联合天鹅湖国家城市公园、陕州地坑院、黄河公园、陕州公园、高阳山温泉等景点,打造黄河文化沿线精品旅游带,着力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博物馆对外吸引力。
打造“博物馆 研学”教育基地,探索博物馆发展新方向。虢国博物馆作为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探索新路径发挥教育阵地作用。博物馆打造的“崤函少年”社会教育品牌主要面向青少年群体,分为“暑期小小志愿者讲解员”“虢学小讲堂进校园”“虢国珍宝进校园”“虢风剧社”四个系列。“暑期小小志愿者讲解员”以培养学员口语表达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为主,利用暑期招募小小讲解员开展讲解培训,至今已连续举办八届,培训学员200余人;“虢学小讲堂进校园”以精品课程的方式宣讲历史故事,旨在让学生们了解历史典故,感悟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至今已开展课程20余次,参与学生累计3000余人;“虢国珍宝进校园”以近距离触摸感知文物为主题,携带文物复制品进校园,让学生们欣赏文物的同时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知识,如青铜铸造工艺、纹饰雕刻手法、器物用途等,至今已走进30多个学校,参与学生累计2万余人;“虢风剧社”以话剧展演的形式与青少年互动,青少年可参与其中扮演人物、穿戴周代服饰,使用周代器具,在互动中了解虢国文化,感悟传统文化魅力,已排演剧目2个,累计受众3万余人。除品牌系列外,还利用法定节假日开展“灵鼠迎新”“孝老爱亲度重阳”“福牛闹元宵 虢博送吉祥”等主题社教活动,丰富社会教育内容。
近几年随着博物馆研学游的兴起,博物馆也紧跟发展潮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不仅与多家旅行社签订研学协议,制定相关研学优惠政策,还与各中小学校相结合,深度打造研学游课程,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凸显博物馆发展新方向。
运用“互联网科技 创意”,提升博物馆文化传播力。为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虢国博物馆通过运用新媒体、新手段和新技术,加快形成线上线下立体宣传新格局。
为有效扩大受众群体,让公众足不出户了解虢国博物馆,特推出“云探虢博”系列,采用线上讲解的方式,通过讲解员对文物的描述和展示,让观众身临其境领略文物风采,了解馆藏文物、文博知识,给线上观众带来视听双重享受;在网站上开设线上展览栏目,制作“虢国夫人珍宝展”“古代车马文化展”“虢国故事”等陈列展览,借助海量的数据资源,突破线下布展的限制,赋予展品广阔的生命力,满足观众的求知欲。借助“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时间节点,利用电视、微博、微信、网站等媒介全方位宣传,将曾经“冷门”的文物带进普通百姓的生活,让宝贵的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光彩。
线下采用LED电子屏、影视厅多媒体投影设备、车马坑融合投影设备,以现代声光电技术和多媒体、视频播放等形式,动静结合,让观众深度了解文物中蕴藏的历史艺术信息。还在展厅配置多媒体触控查询机,内含成语故事、历史典故、虢宝连连看等互动游戏,增加参观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使观众获得更好的欣赏体验,从而促进博物馆的旅游发展。此外,为了将文化触角广泛延伸,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博物馆将“文创”与“非遗”相结合。2020年双庆佳节期间,邀请剪纸、捶草印花、香包、艾灸等非遗传承人走进博物馆,在展示传统技艺的同时推出博物馆设计的融合经典文物元素的文创产品,如虢国神镜——阳燧、青铜小天鹅摆件、青铜笔筒等等,让观众在游览结束后把文化带回家。
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既是博物馆发展的重大契机,也是博物馆面临的全新挑战。虢国博物馆不仅奏响了“诗”与“远方”的共鸣曲,更以全新的发展方向与创新理念扮靓我们日益繁荣的精神文化家园,以全新发展之路释放文旅融合新动能。
作者:张静
作者单位:虢国博物馆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一场大雨冲出古墓 古墓中有惊人发现(古墓发现)
一场大雨冲出的古墓当中发现了一个玉梳子。梳子一直到现在都是很多女性日常都会使用的一种器具,尤其是女性,可能会经常用到,只不过我们现在用的数字一般来说都是塑料的,因为造价比较便宜,而在古代人们用的可能是木头的,骨头的或者是玉质的。象牙玉梳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1:12:390001商朝不缺将,武丁打仗为何偏要派王后出征?妇好墓考古揭开谜团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性军事将领。虽然我国自古都不乏女将征战的记载,但像妇好这样贵为一国王后,却还要亲自领兵作战的情况,却是少之又少。据统计,甲骨文中共记载妇157位,但领兵作战的,却只有妇好1位,由此可见,纵然在女性参与政治活动很常见的商朝,女人,特别是王后级别的女人带兵打仗,也是很罕见的事。我要新鲜事2023-06-10 21:05:540000裂肉兽:最大的牛鬣兽科动物(长4米/狼和熊的结合体)
裂肉兽是一种牛鬣兽目下的哺乳动物,诞生于3700万年前的始新世末期,属于大型杂食动物的一种,被认为是牛鬣兽科下体型最大的物种,体长可以达到4米左右,主要以腐肉为食,第一批化石出现在中国的内蒙古和河南境内。裂肉兽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8:00:400000在一座西汉贵妇墓里,竟发现了这种特殊女性用品,考古专家称奇
古代贵族女性喜欢戴假发作者:倪方六张珍或许有人认为,戴假发是现代的风尚。但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证实,咱古代中国的女性也爱美,相当注意形象,也特喜欢戴假发,老公甚至为此疯狂。图:秀发是对美女的甚至要求,但别以为看到的都是真发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2:42:140002土中找土 知多惑多——如何认识陶寺宫城大型建筑基址?
张小筑6月3日,“2021年陶寺宫城大型建筑基址考古现场会”在山西襄汾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等高校和考古文博单位的40余位学者参会。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6:58:49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