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良渚文化一类常见玉器的定名——冠徽
良渚文化有一类常见玉器的定名不太规范,依据对其形状或功用的不同认识而有多种名称(图1)。1970年代至80年代前半段,虽然明确了这是良渚文化器物,但是不知其用途,只能以其形状名之,如“垂幛形器”“倒梯形器”等。

图1
1986年发掘良渚反山权贵大墓,发现玉器上侧中心的尖顶特征同神像羽冠相同,从而确认它们与冠冕相关(图2),这应该就是名为“冠形器”“冠状器”的由来。后来有先生告知,它们可能是嵌接于有机质小型神像上的冠,但又不确定,因此名之“冠状器”,可见这是认识模糊的暂定名。另外还有仅从功用定名的,如“冠饰”“冠徽”,意指“冠上的饰件”“冠上的徽识”。

图2
1999年在浙江海盐周家浜发现了这类器物的组配方式,它们同象牙质多齿器嵌接(图3),多齿器被定名为 “梳”,“冠状器”等也被多数人更名为“梳背”,“梳背”是梳的一部分,即梳的配件。

图3
但是仍然有人继续沿用“冠状器”,他们质疑“梳背”之名是否能够涵盖良渚文化的所有同类玉器,换言之,只认同一部分是梳背,另一部分则不是。严文明先生2016年11月26日在良渚遗址发现80周年研讨会上总结时指出:“梳子是象牙做的,为了装饰还镶上一个精致的玉梳背”;2018年7月10日为《良渚玉器》作序,鉴于书中叫“冠状器”而指出,“因为冠状器很像神像的冠帽,不仅是实用器,还具有礼制的内涵。”“梳背”和“冠状器”为当下大多数研究者认同。

图4
如果回到以形似作为标准而称“冠状器”的初衷观察这类器物,其上侧除了有中部尖端突出似冠顶者外,还有弧凸形、小台阶形等,同神像羽冠并不相像(图4)。

图5

图6
与良渚文化有关联的凌家滩也有所谓“冠状器”或“梳背”,一种是人字形,两端上卷(图5);另一种是回首鸟形(图6),二者距离“冠状”更远,更不用说红山文化、龙山时代诸文化的那些具有相同功能的器物了。

图7
有意思的是,良渚文化虽然没有发现类似凌家滩所出的人字形器物,却现身于神像图形之上(图7)。自从名为“冠状器”以来,以上材料和认识都有悖于初衷,形制并非都似冠,也不是小神像之冠。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冠状器”之名还被误用,如肖家屋脊文化的这件器物(图8上)与神像图形的冠(图8下)相比,显然属于同一类,却被称之为“冠状器”,将冠和“冠状器”混为一谈。

图8
当这类器物被很多人更名为“梳背”后,就有研究者认识到这种特殊“梳背”的体量都大于“梳体”,有的“梳背”上还有神像等纹饰,还认识到“梳背”比“梳体”更为重要,是使用者身份的标识,也就是“具有礼制的内涵”。显然这个“身份标识”叫“梳背”是不合适的,也不应再回到“冠状器”之名。既然它们是身份的标识和地位的徽记,又同冠冕密切相关,那么定名冠徽再恰当不过。周家浜的重要发现确定了冠徽的一种使用方式,由上下两部分组配而成,上部是冠徽的主体,嵌入下部的多齿配件,冠徽插在冠上或发内。如果参照相关图像,冠徽使用中只外露主体,不见配件(图9)。

图9
好川墓地发现的冠徽是冠冕上的镶嵌物,不需要插件,对形制略加改造就完全避免了被误读为“梳背”的可能(图10)。由此可见,形制似“梳”的多齿插件并不是梳,只是为了便于某种使用方式而设计的配件,如果换一种使用方式不需要插入就不再配置。

图10
总之,“冠状器”并非定名,充其量只能说是暂定名。无论其状像冠,还是功用似冠,都不应该以“冠状器”作为固定名。也不应该将这一类器物的主体叫“梳背”。本文指出了两种不当定名对认识这一大类器物的误导,定名冠徽才是名至实归。
(作者:宋建)
(作者单位:上海博物馆)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荐书:赵辉:田野考古学》序(附目录)
序言考古学的资料都来自田野考古工作。更何况田野考古的工作现场,既是采集各种资料信息的现场,同时还是考古学的第一个研究现场。对遗迹间关系的分析、遗迹性质的初步判断等,都是在整个现场就开展起来的。有些在这个现场提出了却未能解决的问题,如事关一座遗迹的功能等,就给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方向。因此,田野考古是整个考古学这座大厦的基础。没有田野考古,就没有考古学;不懂田野考古,就做不好考古学研究。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1:08:050000湖北出现楚国墓穴 被上万人挖掘(巨大古墓)
楚国发现的巨大古墓已经被多批盗墓贼光临。1986年2月28日,施工队正在修建一条通往湖北宝山地区的铁路。在宝山周围的大片地区,它已经成为湖北考古学家心中的楚文化圣地。许多古代楚国贵族甚至楚国国王都葬在这里,所以施工队不敢贸然开工。最后,在考古专家的帮助下,证实宝山确实是一个大规模的民用土墩。宝山高六米,周长约200米。这么大的封土桩,就像它真正的坟墓规格一样,不会简单而深。墓穴里的盗洞我要新鲜事2023-05-11 10:05:310002田建文:考古的温度:蒲县曹家庄 师生不了情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2:47:280000火化后骨灰没处放,置办棺材二次土葬又禁止,民间出现“骨灰坟”
民间特殊墓葬形式本文作者倪方六前面“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说了过去民间主要土葬墓式,如土堆式的“馒头坟”、墓碑后竖的“椅子坟”、水泥坟头的“龟壳墓”……民间墓葬的坟头墓式,其实是相当丰富的,并不限于这几种,讲究和禁忌也不太一样。这里,来介绍几种异形坟墓。“稻桶坟”与“宝顶”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31:540002考古队打开千年古墓 尸体突然动了(古墓尸体)
尸体因为外界空气进入,所以发生肿胀。在1985年湖南的一个村子里面发现了一个古墓,当时的考古技术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考古队在用了很大力气之后才终于进入到了墓穴当中,你在里面发现了一口棺材,当他们打开了棺材之后,发现里面有着十分浑浊的液体,液体当中有着一个女人的尸体,之所以能够看得出来这个尸体是一个女人,是因为没根本没有腐烂,随后这个尸体发生了更加奇怪的事情。巨型古墓我要新鲜事2023-05-10 22:42: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