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古蜀文明研究再添重要材料——成都犀浦发现先秦聚落遗址
作者:熊谯乔 刘祥宇
犀园村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犀浦街道犀园村。2020年10月,为配合犀方路小学建设项目的建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同郫都区文物保护所对该项目地块进行了文物勘探,在项目红线范围内发现一处先秦时期的聚落遗址。经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文物局批准,2021年3月至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详勘和抢救性发掘,确认项目地块内遗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证实为西周中晚期至东周时期的遗址,发现了丰富的遗迹现象并出土了大量遗物。此次发掘共清理出墓葬89座、房址15座、灰坑52个、沟3条、窑3座等,出土了青铜器、玉石器、陶器等遗物300余件。

发掘工地航拍图
经过初步研究,犀园村遗址的文化内涵主要分为两期。第一期:西周时期,主要遗存为建筑基址、窑、灰坑等;第二期:东周时期,主要遗存为墓葬。此次发掘取得了如下主要收获:
一、西周时期聚落
犀园村遗址发现了布局密集的西周时期建筑遗存,主要分为基槽式建筑和柱洞式建筑两种。在发掘区清理出可合围建筑共15座,同时还发现一些柱洞内埋藏了钻孔的卜甲,基槽内放置了完整的陶罐。灰坑52座,平面形状有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以圆形常见。坑壁都未见人为加工处理之痕迹,坑底多见锅底状。填土中包含物以夹砂陶片、泥质陶片、草木灰烬、红烧土颗粒以及少量的砾石为常见。窑址3座,平面均呈“8”字形,由窑室、窑门、工作坑三部分组成,坑底呈锅底状,窑内填土多呈灰黑色,土质疏松,包含大量烧土及草木灰,窑内部分坑壁还发现一层厚度数厘米的红烧土烧结面,并出土大量的夹砂褐陶以及泥质陶片。
F3,开口于第5层下,东侧被现代建筑打破,西侧被F2基槽打破。平面略呈方形,仅存基槽及柱洞。房址基槽东西长12.85米,南北长12.2米,深约0.25米。基槽平面呈长条形,直壁,平底,其内填土为灰黑色,结构紧密,包含较多陶片。基槽内部周边分布有较多柱洞,柱洞平面呈圆形,直壁,锅状底,在房址北部的柱洞内发现有钻孔的卜甲。

F3

F3柱洞出土卜甲
Y1,开口于第5层下。由工作坑、火道、窑室、烟道四部分组成。现存口部4.24米,宽1.44~1.52米,火道宽0.72米。窑北室为工作坑,南室为窑室,南北两室之间有一火道相连,窑室南部设置有烟道。窑室及火道内壁有一层红烧土烧结面。窑内堆积为灰黑色黏土,包含大量草木灰、炭屑、红烧土颗粒及夹砂陶片、泥质陶片。

Y1
二、东周时期墓地
共清理出墓葬89座,上限为春秋早期,下限可至春秋末年或战国早期。这批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部分墓室内有熟土二层台,平面形状有狭长方形、长方形、方形三种;葬法以一次葬居多,另有少量二次葬;葬式皆为仰身直肢葬,双手交叉放于胸前或弯曲抱于胸前;葬具皆不存,部分墓葬可见船棺痕迹。
多数墓葬均发现有随葬品,多置于足端,胸、腹部或二层台上;墓葬随葬品以陶器为主,陶器有敛口罐、喇叭口罐、圜底罐、大口釜、尖底盏、豆、器盖等;还发现有部分铜器,主要以兵器为主,器类有剑、戈、双剑鞘、斤、鐁、带勾、敦等;在部分墓葬的墓主胸口还发现有随葬磨石的现象。
相当部分墓葬随葬有兽骨,多放置在二层台上或墓主人身侧;经过初步鉴定,随葬动物种类主要为水鹿,另有少量家狗、家猪等;兽骨部位主要为肢骨,下颌骨和脊椎骨,未见动物整体随葬。个别墓葬还在人骨底部施有朱砂。这批墓葬排列有序,墓葬间少有叠压或打破关系,墓向均为西北—东南向。根据埋葬人数可分为单人葬、双人同穴合葬和四人同穴合葬三类。
1.单人葬 84座。
M29,开口于第3层下。现存口部长4.2米,宽0.75米,深0.72米,有熟土二层台。墓室长3.8米,宽0.51米,深0.49米,葬具已不存。墓主人为男性,仰身直肢葬,上肢左侧小臂叠压右侧,交于胸前;双膝以下被缠缚。头向为141°。墓主人腰间随葬有铜剑,二层台上随葬有陶器和鹿骨。

M29

M29出土青铜剑
M84,开口于宋代河床下,被一圆形盗洞打破。现存口部长5.4米,宽1.3米,深0.35米,有熟土二层台,墓室长5米,宽0.8米,深0.2米,葬具已不存。墓坑内共一具人骨,头骨已不存,扰乱严重,堆于墓室中部。从随葬品的摆放规律推测,头向为123°。墓室头端随葬有铜戈、铜斤,中部随葬有铜剑鞘、陶罐,足端随葬有铜敦、陶尖底盏、陶罐,东侧二层台上随葬有鹿骨。

M84

M84出土尖底盏

M84出土双剑鞘

M84出土铜敦

M84出土铜戈
2.双人同穴合葬 3座。
M2,开口于第3层下,被现代坑和现代建筑打破。现存口部长4.27米,宽1.64米,四周有熟土二层台。墓内分为东西两室,葬具均已朽坏无存,仅在底部留有1~2厘米厚的木屑痕迹,东西两室分别葬有一人,墓内两具人骨头向一致,为161°。东室长2.89米,宽0.51米,深0.2米,墓主人为男性,仰身直肢葬;西室长2.94米,宽0.51米,深0.15米,墓主人为女性,有包裹痕迹,为二次葬。东室墓主人腰间随葬有铜剑、石凿,二层台上随葬有大量鹿骨和破碎的陶片。

M2

M2出土青铜剑
M78,开口于第3层下。现存口部长3.53米,宽1.38米,深0.3米。墓内分为东西两室,葬具已朽坏无存,东西两室分别葬有一人,均为仰身直肢葬,墓内两具人骨头向一致,为145°。东室长3.24米,宽0.5米,墓主人为男性;西室长3米,宽0.5米,墓主人为女性。东室墓主人右侧肋骨上方随葬有一块美石和一块磨石。

M78

M78出土磨石
3.四人同穴合葬 2座。
M9,开口于第3层下。现存口部长3.45米,宽1.83米,深0.3米。墓坑内共有四具人骨,四具人骨皆为仰身直肢葬,方向125°。墓室北部随葬有破碎陶罐,西一墓主人身侧随葬有水鹿肢骨、家猪胫骨以及小猪的肱骨、尺骨、桡骨;东二与西二墓主人之间随葬有家狗尺骨及桡骨;东二墓主人身侧随葬有大型鹿骨。

M9
犀园村遗址的发掘,是成都近年来发现的重要的先秦时期遗址,它集中展示了周代成都平原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和发展序列,该遗址的发现对于成都平原周代文化细化时间维度、复原历史文化面貌、重现社会组织形式、揭示丧葬习俗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研究周代蜀国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发掘领队:刘祥宇
执笔:熊谯乔 刘祥宇
作者单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芦沟龙:云南小型肉食恐龙(体长1.5米/酷似鸵鸟)
芦沟龙是一种角鼻龙下目恐龙,生存于三叠纪末期到侏罗纪早期的这个时间段,体长只有1.5米左右,属于肉食恐龙之一,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在眼部的泪腺处长有一个非常显眼的骨质突起。芦沟龙的第一批化石就是出土于中国的云南省芦沟桥,所以才以地名进行了命名。芦沟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9:13:250001跨湖桥:我国最早的独木舟与海外移民
跨湖桥是古越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位于杭州市萧山区西南约4公里的湘湖地区。距今约8000年前,跨湖桥先民在磨制石器、制陶、编织和造船等方面已有突出的发明和创造,期器物类型、制造技术与艺术风格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跨湖桥遗址所发现的独木舟遗存,是中国舟船制造的发端与航海探索的起点,对亚洲东南沿海、太平洋岛屿南岛语族海洋文明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2:02:070000万万没想到,皇帝纳孕妃留盗墓挖坟祸根,绝色后宫死后遭“摸尸”
原题:难堪的萧氏皇家绯闻本文作者倪方六在中国盗墓史上,有不少另类盗墓者,这些另类盗墓者既有别于官盗,也不同于民盗,似乎并不是贪图墓中钱财,而出于个人的目的,如前面文章里提到的始兴王陈叔陵。这里说的一位盗墓者,可以算是另类中的另类的——他竟然要盗挖据说是生父的坟墓,盗出尸骨来“滴血认亲”。而他这样做,无疑坏了祖坟的风水。此人就是南朝时“太子党”——梁武萧衍之子、豫章郡王萧综。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7:37:220000「考古词条」新石器时代 · 大何庄遗址
▲大何庄遗址位置图中国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齐家文化的遗址。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莲花城的西南部。与秦魏家遗址隔沟相望。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两次进行发掘。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随葬牛骨架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0:55:470000山西临汾的文物新发现 1300多处挖掘点(临汾考古)
108国道临汾部分路段找到的历史遗址如今正在挖掘。在前段时间我国山西临汾境内的一段108国道在进行过境改线工程,而在发掘的过程当中则是找到了一千三百多个文物发掘点。这个工程全长大概是在68km左右。这也是在最近十年比比较大型的考古发现,此地找到了三百多个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过由于刚刚发现还没有太长时间,所以其中到底找到了多少文物我们还不得而知。现场勘查我要新鲜事2023-07-27 21:01:3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