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 | 陕西靖边清平堡发现明代城隍庙遗迹
陕西考古院等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景观。6月8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北京市怀柔区箭扣长城、陕西省靖边县清平堡、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沙梁子古城遗址等3项长城考古的新发现,充分展现了长城作为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建筑遗产价值,以及长城沿线地区文化、民族的频繁交流与融合。
清平堡是明代延绥镇长城体系中的一座营堡,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杨桥畔镇东门沟村,处在芦河支流——贾家沟南岸的梁峁沙地中,西距明长城大边约10公里,平面大致呈南北向长方形,长约600、宽约300米,东、西、南各开一门,周边均为沙地,不宜农耕。本次考古发掘在堡内揭露出一处明代的城隍庙遗迹,院落结构完整、塑像精美,出土一通“重修显应宫殿”石碑。
清平堡城垣及周边地貌(上为北)
清平堡遗址鸟瞰(上为北)
2007年,在中国长城资源调查项目开展的时候,曾对清平堡进行过考古调查,了解了清平堡的平面形状、保存状况等地表可见的信息。
2020年4月,当地村民在堡内中部取沙时暴露出泥塑造像、鎏金铜像、铁香炉及砖瓦和陶、瓷残片等遗物,随即上报当地文物部门。2020年5月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清平堡遗址进行调查测绘并对取土地点开展抢救性发掘工作。截至目前,完整揭露出一处明代的显应宫(城隍庙),是一座大型院落,呈南北向长方形,长约60、宽约25米,嘉靖年间曾重修过,后于万历年间由延绥副总兵杜松又主持重修。?
取土时发现的彩绘泥塑及鎏金铜像
显应宫遗址平面图(上为北)
显应宫出土彩绘泥塑
显应宫出土彩绘泥塑
显应宫由院墙、照壁、门厅、戏台、东西侧殿、大殿及寝宫等部分组成,布局规整、保存较好,尤为重要的是,殿屋和寝宫内发现了30余尊彩绘泥塑造像,形象可辨有城隍、判官、夜叉、小鬼等。这批造像接近真人大小,颜色鲜艳,造型栩栩如生,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和塑形工艺。此外还出土了较多的琉璃瓦、鸱吻等建筑构件。在显应宫周边,还发现了大批青花瓷片、动物骨骼等生活遗物,以及瓷雷等军事防御武器。出土遗物根据形制和时代判断基本为明晚期至清早期,与史料记载的清平堡使用时间相符。
显应宫内出土鸱吻和琉璃构件
另外,本次工作还对清平堡城垣内进行了初步钻探,在城内发现有大量建筑遗迹,分布密集,其中在显应宫东侧有一处较大规模的高台建筑遗迹。目前通过考古发掘工作,判断这处遗迹应该是清平堡的中心楼遗址,与史料文献和碑文记载相符。根据文献记载,清平堡城有衙署、南北中心楼、屯仓等设施,还有关帝庙、马王庙等众多庙宇。目前通过考古勘探及发掘工作,进一步探明了清平堡城内街道布局和整体结构。
有明一代,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扰活动,在北部沿边修筑长城,分设九个军镇,称为“九边重镇”。长城建筑体系包括营堡、墩台、边墙等。延绥镇作为九边之一,沿边最初设立一系列营堡,之后不断增设移建,统称为“三十六营堡”,清平堡是其中之一,属于中路分守参将统辖。
清平堡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清代没落,嘉庆年间废弃,废弃后很快被黄沙掩埋。城内遗迹保存较好、建筑格局非常清晰,是国内罕有保存原貌的明代长城营堡,是长城文化研究的重要实证材料,同时也是陕西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抓手。
清平堡的选址与废弃,体现了该营堡浓厚的军事色彩。本次发掘揭露出的显应宫遗迹及出土相关碑文内容,反映了当时长城两侧除了军事对抗的手段之外,还有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手段也被朝廷重视与使用。同时,营堡还是蒙汉互市的场所,体现了当时蒙汉两地对立中也有交流与融合。因此,清平堡作为明长城体系中的一处营堡遗址,其本身具有重要的文化与学术价值,在此开展的考古发掘工作具有重要的文化与社会意义。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
靖边县文旅局
「考古词条」旧石器时代 · 猫猫洞旧石器地点
▲猫猫洞遗址位置图▲猫猫洞遗址内部图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地点。位于贵州省兴义县北的猫猫山,为一岩荫遗址。1974年发现,1975年发掘。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据铀系法断代,年代为距今14600±1200年。▲多刃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锐棱砸击石锤我要新鲜事2023-05-28 20:22:010000古玩市场发现稀世陶俑,博物馆花90万回购,村民:我还能造一批
古董是一种供不应求的存在,由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并不是很多,很多古董在市场上都有着不菲的价值。有一位北京的专家,在古玩市场发现了稀世的陶俑,他大喜过望,立刻买下了这些陶俑,并带回去给其他专家检查鉴定。后来,这些国内顶级的专家,纷纷说这就是北魏时期的陶俑,于是博物馆就花费了90万将这个古玩市场上的这些陶俑全部回收,正当专家们高兴时,意外发生了。我要新鲜事2023-07-06 17:27:2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