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天璟:迎接中国考古人才培养事业的美好明天
段天璟
中国考古学会考古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吉林长春举办,并同时召开“第一届全国高校新时代考古学人才培养高端论坛”。

开幕式现场
为期一天的论坛紧张、有序、高效。会上,我聆听了各位老师的精彩发言,非常受教、十分振奋、特别感动。我认为,中国考古教育需要各高校、科研机构的教育工作者们携手共进、共同推动。
在与各位老师的交流过程中,我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想跟大家分享,简要概括为四点认识和一个展望。四点认识是,中国考古学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已形成了传承创新的学术生态、协作发展的学科样态、求真务实的教育体系和全面发展的育人方案。一个展望是,新时代、新机遇、新担当,中国考古教育工作者重任在肩!

分论坛现场

分论坛现场
传承创新的学术生态
在讨论中,大家把各自高校的学科设置和培养方案凝练概括为“三位一体”“五位一体”或“六位一体”等等,我们发现,不论有“几位”,但都是“一体”的。我认为,这“一体”就是具有传承发展的学术生态特征的中国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发展到今天,引起了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这不仅是因为中国考古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更因为中国考古学自身所蕴藏的“传承创新”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神特质是中国考古学和中国考古人扎根于中国国情、史情和地情,从深厚的中国文化积淀中汲取营养,从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品质。
今天的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参考和借鉴人类的过往,在找寻人类逝去记忆的过程中激发智慧,启示未来。这是历史赋予考古学的神圣使命,也是考古学在今天的重要任务。中国考古学的传承创新及其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实践,使中国考古学屹立于世界考古学之林,给予了中国考古学人与世界同行平等交流对话的能力和底气。
协作发展的学科样态
在发言中,大家谈了很多关于共建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筹建实验室、建设多学科交叉平台,以及各类理念和手段在考古学中应用的实践与设想。
这意味着,协作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了中国考古教育工作者的心中。考古学人是一个协作发展的共同体。考古工作特别重视团队协作,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协作发展都应成为中国考古学的光荣传统和学科样态。
各位老师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弘扬着考古学协作发展的团队精神。我一直在思考,全社会为什么会关注考古学这样一个“小众学科”,关心考古工作者们这样一个目前仍为数不多的“学人群体”。在与各位老师的交流中,我体会到,就是这样一支小而精的队伍,正在为研究人类历史、塑造文化自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作出重要贡献。中国考古学是这样,中国考古学工作者更是这样。
我们可以肯定,传承创新的学术生态和协作发展的学科样态是中国考古学科正在迅猛发展的有力显现。
求真务实的教育体系
在会议上,大家介绍了教材编写、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情况,探讨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总结了取得的收获,讨论了面临的困境和解决的办法。
这展现出,中国考古教育办学理念的鲜明特征——求真务实、学以致用,把教师的所学真正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真正受益。
中国考古学的传承体现着浓厚的中国学术传统。这传统在新时代得到了更加丰富的诠释。在考古行业,在学生学习期间甚至毕业以后,老师和学生成为事业上的好伙伴、一生的好朋友的例子比比皆是。为什么中国优良传统会在中国考古学科中再现,进而被赋予新的内涵,并不断被传承下去?我个人认为离不开求真务实的教育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设计者又是执行人。虽然各高校所处的地域不同、凭借的资源不同、办学的特色不同,但考古学科的教师们都以立德树人为本、以教书育人为荣,在教学科研活动中,从田野做起,从点滴做起,将“以物论史”的学科特点和“求真务实”的科学作风融入到教学工作中。中国高校考古学科教师是中国教师队伍中的一支具有优良传统和奉献精神的重要队伍。正是这样一支教师队伍,使中国考古教育真正做到了求真务实,构建起了中国考古求真务实的教育体系。
全面发展的育人方案
在论坛上,各高校介绍的培养方案,虽然存在个性,但通过集思广益,我们有望总结出一套全面发展的中国考古育人方案。
什么是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产出什么等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认识到,研究型大学不仅是做研究的大学,研究型大学产出的不仅是各种研究成果、科研项目,研究型大学培育出的最重要成果应该是具有研究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各类优秀人才。
优秀人才不仅可以做好学问,更会对社会有所贡献,在发展事业、服务社会中得到良性互动、回馈和收获。一般说来,大学培养人才有两种最基本的类型:一种类型是能上得去的、有研究能力的学术型人才;另一种类型是能下得来的、有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两种类型人才或是复合型人才的思路清晰地体现在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中。
考古学科教师兼具“风餐露宿、青灯黄卷”的考古工作者与“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和责任。正因如此,中国考古教育具备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各类人才的基础和条件。
新时代 新机遇 新担当
中国考古教育工作者重任在肩
基于以上四点认识,我向中国考古界的各位教育同仁致敬!关于展望,我们概括为,新时代、新机遇、新担当,中国考古界教育工作者重任在肩!
新时代指的是,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考古研究和教育也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不可忽视的时代特征,国内外的学者们都已意识到,今天的中国考古愈发地体现出“考古事业黄金时代”的特征。
新机遇是指,我们认真贯彻落实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的考古学”的重要讲话精神,履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中国考古教育的“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的神圣使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全国人民对中国考古学的厚爱。面对新机遇,一方面,考古学科教师要抓住机遇,把教学科研搞好,各高校通过各类学术交流,把学生送出去,把人才引进来,互通有无,共同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高校考古专业将进一步为中国考古学科的发展继续贡献重要力量。
新担当是指,新时代的考古教育工作者们教书育人,厚植自信,激发智慧,服务人民。我们可以看到,考古教育工作者们一直在发扬优良传统,谋划人才战略;考古教育工作者们一直在思考怎样帮助学生,计划学生们今天的学习,筹划学生们明天的发展。考古教育工作者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养大量有用人才,通过深层次的教育改革推动考古学科和考古事业的发展。
中国考古学有着以“田野为本、以材料为本、以育人为本”的优良学风,中国考古教育一直在传承,并且正在生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渴望。
中国考古学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国考古学会考古教育专业委员会是考古教育工作者的联合体,她属于并服务于全国的考古教育工作者。我们坚信,考古教育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们一定能够共同贡献自己的力量,指导考古教育专业委会的工作,面对未来、交流进步,共同推动中国考古教育和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中国考古人才培养事业必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本文为作者在第一届全国高校新时代考古学人才培养高端论坛上的发言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三星堆出土的立人像 可能是那个时候的巫师(三星堆发现)
三星堆发现的人形立像正在祭祀。自发现以来,三星堆的发掘工作一直在进行,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这个遗址大约有3000到5000年的历史,在挖掘和历史书中没有发现任何记录。只有《山海经》中的一些记录与出土文物惊人地相似。众所周知,《山海经》的真实性一直受到质疑,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也为《山海经》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历史著作我要新鲜事2023-02-20 03:40:160000王益人:行走在地质年代里——寻找东亚远古人类的最早足迹
我要新鲜事2023-05-29 04:53:380000吴承明:关于传统经济的通信(上)
【《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者按】著名经济史学家吴承明先生不幸于2011年7月8日与世长辞。吴先生学贯中西,淹通今古,给经济史学界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对本刊的成长发展,吴先生始终给予热情的关怀和指导。在吴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本刊特发表方行先生整理的吴先生《关于传统经济的通信》,并约请与吴承明先生有较多交往的学者撰写回忆纪念文章,以纪念这位睿智可亲的前辈。0000韩茂莉:运河与水路交通影响下的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古代技术条件下,水运是最便捷、最廉价的交通方式,因此中国人不仅很早即利用水路从事航运,而且拥有久远的运河通航史。基于中国的自然环境,江河湖泊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水路自然也成为这里在交通方式上的重要选择。因自然环境的差异,东部地区的水路交通存在运河与江河水道的区别,运河为人工开凿,江河乃利用天然。一、运河的开凿与主要运河的流向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3:36:4500018这个国一个人每年要过两次年,不是奇葩,就在身边,其来历不简单
过去的元旦本文作者倪方六又是辞旧迎新时。2019再见,2020你好!以“元旦”为界线,人类在地球上的时空就成了新旧两年。“元旦”一词真正热起来,始于民国。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2000余年的所谓“封建时代”,同时也结束了中国人传统的用天干地支纪年的“阴历”(又称“旧历”)节气安排,进入了西历与中历并行的“公元”新时代。我要新鲜事2023-06-03 09:19:3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