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区布局渐露真容——陕西西咸新区秦咸阳城遗址

(海报设计:崔晓雪)
▲陕西秦咸阳城遗址视频资料
发掘单位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
许卫红
#十大考古#
秦咸阳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今西安市主城区以北18公里。城址以渭水为界分为南、北两区。北区考古工作已开展逾60年,众多的成果为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十一五”之后,咸阳城考古进入了新阶段。借助于前人的丰硕成果,基于渭水贯都、城墙遗存久寻无踪的事实,对这座从王国之城到帝国之都的遗址,选择了在城市手工业考古视野下,全面考虑自然地理因素,以线状织网、点状突破、片状画圈的工作思路,推进了城址功能区布局、内涵和关系的研究。
渭河北岸自南向北分别是河川地、台地、塬地。咸阳城遗址宫殿官署区分布于东北部台地,郭区分布于西南部河川地,秦陵与国人墓地分布于西北部塬地。
宫殿官署区内建筑分布密集,现存面积约500万平方米。北部为东西长4.5公里的人工壕沟,南部为高差达20余米的河川地与台地交界,二者构成了防卫体系及区界。
宫殿官署区内的西部、北部、南部各发现宽度超过50米的道路,构成一横两纵的主干道路网。一横位于北部,向西骤窄通往墓葬区;一纵位于西部,向北正对望夷宫遗址;另一纵位于南部,与渭河古桥遥相呼应,多层路面、路基垫土厚度超过1米。
宫殿官署区西部、北部为面积达230万平方米的官属手工业制作、管理及物品存储区。其中有大规模骨器制作、金属冶铸、铸币、石甲胄、石磬的生产,产品主供皇室,但缺乏原料初加工遗存。已揭露曲尺形府库类建筑一座,出土大量刻文为“北宫乐府”、数字及音律的石编磬,明确了渭河以北宫区的指称。

▲2号地点 官署区秦府库建筑出土石磬现场

▲2号地点 官署区秦府库建筑出土石磬部分铭文

▲4号地点 官署区骨料、骨器堆积坑试掘

▲4号地点 官署区试掘出土部分骨器

▲7号地点 官署区石甲胄作坊出土甲片

▲7号地点 官署区石甲胄作坊出土铁工具、铜条

▲7号地点 官署区石甲胄作坊发现灰坑内堆积石料、甲片
6号高台建筑位于扇形台地最大径处,与东、西侧建筑群呈“品”字形摆布,南与一纵道路相对。发掘显示,此建筑夯土台基总高11.3米,顶部残存台阶与斜坡并列通道、曲尺形墙体、壁柱和涂朱地面,室内复原面积约1000平方米。夯土三层落差,地基平面近方形,面积达1.6万平方米,体量巨大,气势恢宏,具备政务大殿的条件。西北部发现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附属建筑一组。

▲13号地点 宫区6号高台建筑顶部航拍

▲13号地点 宫区6号建筑西北附属建筑发掘区航拍
在20世纪,考古工作者在西南部河川地发现了面积约75万平方米的手工业作坊遗址。现该区确定面积近960万平方米,包括多门类手工业原料加工和日常用品生产,与官署区存在原料供给关系,两者构成产业链上的衔接。同时房址、灰坑、窖藏坑、水井等居址类遗存,尤其是大量高等级建筑材料、三十余种民营陶文、大量六国货币的发现,充分证明该区存在商业贸易和管理机构,具有郭区的部分功能,属秦代内史所辖。
这个区域内目前勘探发现纵向道路4条,宽度小于7米,与宫殿官署区道路规格等级差别明显。北部发现一条东西断续分布长达9公里的湿地环境,局部有人工沟渠和3处大面积静水。最东部淤泥堆积面积达36万平方米,平均厚度为3.5~4米,形成时代不晚于汉代。“始皇微行咸阳,与武士俱,夜出,逢盗兰池”“始皇引渭水为长池,东西二百里,南北三十里,刻石为鲸鱼二百丈”“(汉景帝)后九月,伐驰道树,殖兰池”,这处湿地和水系为解开兰池之谜提供了依据。而作为一处重要的水利设施,也形成了宫殿官署区与郭区之间另一道重要的分隔、防御线。

▲13号地点 宫区6号建筑西北附属建筑排水管道

▲13号地点 宫区6号建筑西北附属建筑铺砖廊道

▲6号宫殿建筑遗址发掘现场

▲6号宫殿建筑遗址发掘现场

▲出土石磬整理

▲田野考古调查
通过近年的工作,秦咸阳城北区的动态布局面貌逐渐明朗。其宫、署、郭各区分列,利用人工壕沟结合水系、台塬等自然环境区分各功能区界域并形成防卫体系。府库建筑所在官署区的确认,解决了咸阳城“北宫”中宫、署关系;6号高台建筑处宫区核心位置;石甲胄和石磬的发现,拉长了城市考古的视角,搭建了都城与秦陵研究的桥梁。手工业产业链的衔接,拼合了北区的整体面貌,经济职能得以显现。

▲2号地点 官署区秦府库建筑遗址三维影像总平面图
“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桥横南渡,以法牵牛”。随着北区少府、内史等经济管理机构成为主体,秦始皇最终为帝都咸阳勾画了一幅“法天”的远景。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张若静
复 审 | 郭晓蓉
终 审 | 李 政
湖潭间的岳阳——来自历史现场的观察与思考
本文摘自《时空之旅:文明摇篮追踪》(上海文化出版社2017年8月)下幕邱诗萤同学8月5日记一部分,摘录时有省略,详见原书。洞庭湖水系下的盘龙城文化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0:15:540000专家打开古墓看见一桌饭菜 一脸惊恐 仿佛墓主人在说:就等你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古墓被发掘出土,其中不乏一些令人惊叹的墓室和陪葬品。在这些古墓中,有一座墓穴却因为其与众不同的墓主人陪葬品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座墓穴位于五代十国时期,属于辽国高官张文藻的墓穴。当考古专家们打开这个墓穴时,他们惊奇地发现,墓室中竟然放置了一桌饭菜作为墓主人的陪葬品。这在其他古墓中是极为罕见的,因为一般的陪葬品都是金银玉器等贵重物品。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9:50:310000中国不敢开启的神秘古墓,考古学家都不敢随意乱动
导语:中国古代皇帝在死之前就会修建一座独属于自己的陵墓,然后在百年之后睡进去。中国的陵墓是有很多的,其中也诞生了很多相关的故事。比如什么成吉思汗墓诅咒显现事件,什么千年古墓挖出会说话女尸之类的,都给陵墓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其中众多古墓中,有一座至今不敢开启,这是为什么呢?和探秘志小编一起了解一二吧。中国不敢开启的神秘古墓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7:18:100002满洲龙:中国出土的首批恐龙化石(埋葬于黑龙江沿岸)
满洲龙是一种鸟脚亚目下的鸭嘴龙科恐龙,诞生于98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属于大型恐龙的一种,体长可达8米,主要以各种蕨类植物、松柏类为食,长有扁平的喙状吻部,内部长有数百颗密集细小的牙齿。满洲龙也是中国发现的第一批恐龙化石。满洲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0:53:330000晁福林:中国早期国家问题论纲
中国早期国家的历史发展阶段,按照学术界比较一致的意见,应当相当于新石器时代后期和传说时代的五帝时期。由于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态及其发展道路涉及到中国上古时代如何由野蛮走向文明、早期国家的特色、文明时代初期社会发展道路等重要问题,所以,它理所当然地受到学术界的长期关注。今试将若干偏重于理论方面的思考胪列如下。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