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角龙:蒙古小型植食恐龙(体长2米/带有三角头盾)
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9:19:030阅
喇叭角龙是一种原角龙科恐龙,生存于8500万-83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属于小型恐龙的一种,体长仅仅只有2米而已,主要是以植物为食。第一批喇嘛角龙化石是在蒙古国出土的,当然在北美洲也发现了相关化石。
喇嘛角龙的体型
喇嘛角龙算是角龙下目中体型较小的恐龙之一,体长普遍只有2米左右,在770多种已经发现的恐龙中只排名在527位,和棒爪龙、亚洲角龙、彩蛇龙等都有着非常相似的大小,相当于现代的一只鸵鸟差不多大。
喇嘛角龙的外形特征
喇嘛角龙和大多数角龙下目恐龙一样,在脑袋的后方都长有一片突出的三角形头盾,呈现出扇形向后扩散开来,和弱角龙非常相似,不过它的头盾并不如典型的角龙那么大,因为它属于最原始的角龙科恐龙之一,同时它也带有典型的鹦鹉鸟喙状嘴巴的特征,前肢较后肢更短一些。
喇嘛角龙的生活习性
喇嘛角龙主要是以植物为食的,因为生活在白垩纪时期,所以它喜欢吃的主要植物大部分都不是开花类,因为开花植物在当时的生长范围不大,再加上喇嘛角龙的身高不高,所以基本上它只能以一些低矮的植物为食,比如苏铁、蕨类植物以及松科植物等,尖锐的鸟喙嘴可以有效的啃食断那些坚硬的针叶或者根茎,尤其是那些比较坚硬的植物。
喇嘛角龙的化石发现
喇嘛角龙的第一批化石是在蒙古国的纳摩盖吐盆地发现的,据说这批化石是埋藏于Khulsan地区的,被认为是和弱角龙有着非常近的亲缘关系的恐龙。最终在03年的时候由Vladimir命名和描述的,而名称的含义也非常贴切,叫做“喇嘛的有角面孔”,而它的种名则叫做圣徒喇嘛角龙。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讲座回顾:鲁西奇 史前聚落形态的演变与社会变迁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2017年中山大学“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暨考古人类学工作坊讲座回顾史前聚落形态的演变与社会变迁主讲人:鲁西奇教授(武汉大学)整理人:谭翔鹏(西南民族大学)校对:呂炳庚编辑、配图:赵柏熹编者按:文本由暑校学员整理,并由本号工作人员校对及编辑。如有错漏,敬请讲者或读者指正!讲座现场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36:470000夏朝周朝是黄种人 为何商朝殷墟却挖出白人 考古显示不是战俘
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夏、商、周三代被认为是同源的,都是黄帝的后裔。然而,现代考古研究已经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从东北的红山文化到黄河中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再到浙江的良渚文化,各具发展脉络,最终融合成了华夏文明。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夏商周三代的族源属性以及其背后的真相。1、夏朝的族源我要新鲜事2023-06-09 21:22:1200002020年游学:西部小故宫——永登鲁土司衙门
之前已经介绍我们到永登县连城镇的第一站便是明清时期这个区域的中心鲁土司衙门。2020年游学:永登县连城镇鲁土司的历史而这个衙门除了让人了解到西北地区的土司制度外,更让人惊艳于这处集衙门、官员居住区和寺庙于一体的建筑群,这个在西北乃至全国是相当少见,可能只因为比较偏远且当地不怎么宣传所以少有人去。鲁土司衙门建筑群概况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2:07:580000罗新慧:周代天命观念的发展与嬗变
摘要:商周之际天命观念的变革,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人文精神的跃动和觉醒,并非周人天命观念的全部内容。在翦商及建国过程中,周人基于现实需要而宣传天命。周人与殷人的天命论并非迥然有别。西周以降,周人的天命论绝非沿理性的轨道做直线式发展。理性中夹杂非理性,觉醒与非觉醒相交织的状态,仍然是“精神觉醒”后周之上层思想领域内的大致状况。关键词:殷周变革德天命观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