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角龙:蒙古小型植食恐龙(体长2米/带有三角头盾)
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9:19:030阅
喇叭角龙是一种原角龙科恐龙,生存于8500万-83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属于小型恐龙的一种,体长仅仅只有2米而已,主要是以植物为食。第一批喇嘛角龙化石是在蒙古国出土的,当然在北美洲也发现了相关化石。
喇嘛角龙的体型

喇嘛角龙算是角龙下目中体型较小的恐龙之一,体长普遍只有2米左右,在770多种已经发现的恐龙中只排名在527位,和棒爪龙、亚洲角龙、彩蛇龙等都有着非常相似的大小,相当于现代的一只鸵鸟差不多大。
喇嘛角龙的外形特征

喇嘛角龙和大多数角龙下目恐龙一样,在脑袋的后方都长有一片突出的三角形头盾,呈现出扇形向后扩散开来,和弱角龙非常相似,不过它的头盾并不如典型的角龙那么大,因为它属于最原始的角龙科恐龙之一,同时它也带有典型的鹦鹉鸟喙状嘴巴的特征,前肢较后肢更短一些。
喇嘛角龙的生活习性

喇嘛角龙主要是以植物为食的,因为生活在白垩纪时期,所以它喜欢吃的主要植物大部分都不是开花类,因为开花植物在当时的生长范围不大,再加上喇嘛角龙的身高不高,所以基本上它只能以一些低矮的植物为食,比如苏铁、蕨类植物以及松科植物等,尖锐的鸟喙嘴可以有效的啃食断那些坚硬的针叶或者根茎,尤其是那些比较坚硬的植物。
喇嘛角龙的化石发现

喇嘛角龙的第一批化石是在蒙古国的纳摩盖吐盆地发现的,据说这批化石是埋藏于Khulsan地区的,被认为是和弱角龙有着非常近的亲缘关系的恐龙。最终在03年的时候由Vladimir命名和描述的,而名称的含义也非常贴切,叫做“喇嘛的有角面孔”,而它的种名则叫做圣徒喇嘛角龙。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十大考古终评项目 | 独木古舟 阡陌纵横——浙江余姚施岙遗址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海报设计:曹秉进)浙江省余姚市施岙遗址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项目负责人王永磊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4:48:060004神秘的土墩葬 考古发现日韩文化在很早就受了中国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一项重要的丧葬文化,即土墩墓。土墩墓是一种特殊的墓葬形式,首先在地面上堆筑成高高的土堆,然后在土堆上挖掘墓穴。这种墓葬形式在我国长江下游太湖周边地区的良渚文化中十分流行,它适应了南方多河流湖泊、地下水位较浅的地理环境。一、土墩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300年前我要新鲜事2023-08-16 20:22:000000古玩市场一万买本破书 转手就买2600万(北宋古书)
古玩市场买的一本书被骂傻转头就卖2600万。2012年,江西的王先生出差路过一家古玩市场,他在一个古籍书摊位前停下,因为一本破旧不堪的书本吸引了他的注意。这本书年代久远,以至于一些纸张早已损坏,还有些纸张粘黏在一起,根本就翻不开。王先生直觉告诉他,这本书也非同一般,于是,在和老板一番周旋下,1万元成交了。宋代史书我要新鲜事2023-11-12 19:37:420000宋建:良渚文化神人图像辨识
良渚文化有许多待解之谜,神像的解读就是其中比较受关注的一例。良渚玉器种类很多,但是有一类装饰特殊图像的玉器数量很少,图像完整者仅有两件,一件是瑶山M7:55,发掘报告称之为玉牌饰;另一件是反山M16:3,发掘报告称之为玉璜。两个图像的主题基本相同,其解读却有一些差别。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0:17:48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