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凹尾龙:蒙古巨型恐龙(长12米/有球窝状关节)
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7:10:141阅
后凹尾龙是一种蜥脚下目恐龙,诞生于7000万年前-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体长普遍可达10.5-12米,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它的尾巴脊椎上的每节骨骼都长有非常独特的圆形骨质突起物,形成了特殊的球窝状关节,第一批化石是在蒙古国发现的。
后凹尾龙的体型

后凹尾龙的化石其实和蜥脚下目中的巨龙类恐龙非常相似,所以它的体型非常硕大,成年后的体长最少也保持在10.5米,最多可以达到12米,在目前已经发现的770多种恐龙中排到了157位,大小和现在的三层楼一样高,体型类似于阿马加龙、禽龙以及阿马加龙等。
后凹尾龙的生活习性

后凹尾龙有着非常特别的圆球状关节,每节关节上都附着了很多的韧带和肌肉,这就使得它的尾巴非常有力,不会像其他蜥脚下目恐龙那样在行走时下垂。甚至还有部分科学家认为后凹尾龙能够使用后脚站立,尤其是进食的时候能够以尾巴作为第三支撑点。
后凹尾龙的化石发现

后凹尾龙最早的一批化石是在1965年由波兰和蒙古联合考察队在蒙古国境内的沙漠中挖掘的,根据当时化石埋藏的地层可以判断是白垩纪时期的恐龙,而在把白垩纪时期周围环境并不像现在这样恶劣,不仅没有沙漠,还拥有着非常多且茂盛的树木和湿地,所以后凹尾龙很可能经常会踏着水行走的。

后凹尾龙的化石骨骼和泰坦巨龙和类似,最初没有发现它的颅骨和颈椎骨的时候,科学家就已经发现它可能属于泰坦巨龙类中的萨尔塔龙科恐龙,后来一位叫做罗多尔夫·科里亚的古生物学家在1993年的时候提出后凹尾龙很可能在被埋葬之前就已经被暴龙类恐龙啃食了,才失去了颅骨和颈部,并且最终也确实在它的盆骨化石上发现了牙齿痕迹。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郭静云:什么是历史?
2017年中山大学“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暨考古人类学工作坊什么是历史?主讲人:郭静云教授(台湾中正大学)整理人:施琴(内蒙古大学)校对:吕炳庚编辑、配图:赵柏熹编者按:文本由暑校学员整理,并由本号工作人员校对及编辑。如有错漏,恳请讲者或读者指正!讲座现场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55:260002喜马拉雅山上的壁画似外星人与野人交战 背后隐藏的秘密
我要新鲜事2023-06-06 21:01:250001「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大司农平斛
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大司农颁发的容一斛的标准铜量。1953年在甘肃省古浪县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东汉时大司农掌管各郡国的钱谷金帛,所以中央官府制定的标准量器与衡器,往往由大司农颁发。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0:52:140000考古偵探 : 解讀歷史就像閱讀推理小說,帶你踏查文明起源
新資料●新觀點●新方法歷史課本沒有告訴你的事★甲骨文不是最早的文字?毛筆字才是?★「中原」在哪裡?為什麼華人自稱「炎黃子孫」?★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先生,「家」在何方?★為什麼夏商周三代王朝更迭如此相像?★世界最早的人類文明在長江?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58:4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