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进校园 | “接地气玩梗”,发掘领队破解千座墓群知识点
一场看似“按头强学”的考古讲座,咋“破圈”走出去?这一次,贵州考古人“接地气玩梗”,破解千座墓群知识点!
5月11日,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主办,中国文物报社、学习强国贵州学习平台、多彩贵州网协办,《强国讲堂“十大考古进校园”——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发掘与收获》开讲。

这是一场“自带流量,长在热点”上的学术讲座。
2023年3月28日,贵州贵安大松山墓群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为贵州考古史上第八个夺得“十大”的项目。而历年的“十大考古新发现”,恰好串联起贵州从史前到宋明的历史,“以考古的方法看历史”,成为学生了解“史书以外的贵州”的又一渠道。

杀出重围的大松山墓群,被业内比喻为“十大里杀出的一匹黑马”。这个古墓群黑马,“新”在哪里?夺得“考古年度彩蛋”,“彩”在哪里?抛开学术性,作为“考古小白”,我们能从这一墓群,破解哪些知识点?
“这些让大家看得密集恐惧症的墓群,是贵州考古史上发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墓群,我们把它形象比喻为‘一部埋藏于地下的黔中通史’。”在135分钟的互动讲座中,中国考古学会理事、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大松山墓群发掘领队周必素以《黔中通史——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发掘收获》为题,以文物为珠,以时间为线,串起黔中通史,和在场师生一起破解千座墓群知识点。

推动考古成果全民共享,考古既是学术探讨,更要反哺回馈社会。
“大松山墓群早段以汉文化为主、地域文化为辅,晚段则表现出浓郁的地域民族文化特征。”现场,96张信息量十足的PPT,一堂干货满满的考古公开课,不仅为师生“走进考古,了解历史”打开一扇窗,也成为“讲好贵州故事”的又一传播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在短短6个月发掘期间,大松山墓群在多学科、多机构的专业团队支撑下,构成传统考古、实验室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是西南地区墓地规模最大的一次考古,也是一次开放合作的考古。

大松山墓群的发掘,在多学科、多机构的专业团队支撑下,构成传统考古、实验室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
“我常笑说考古是‘垃圾学科’,我们在古人的垃圾堆里找东西,经过整理、研究得出相应结论,但更多的是带来问题。”现场,周必素与现场师生的互动交流,更像是一次多学科合作的召集令——
“考古发掘大多停留在‘是什么’阶段,我们需要历史学、民族学等多学科、跨学科结合,一起回答‘为什么’,多学科合作,才能看到历史的庐山真面目。”
这是一次“接地气玩梗”的公众考古互动。
“贵州开过的最早考古盲盒,是距今30万年的盘县大洞遗址。”
“我们单次开过最多的考古盲盒,就是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
“这些让人看了犯密集恐惧症的墓群,或代表,贵州文化印记还将继续刷新。”
……

作为“全国十大考古进校园”——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的第二场讲座,记者观察发现,在中华民族日益复兴、文化自信愈加勃发的当下,内容独具特色、干货十足、的考古讲座,逐渐得到公众,尤其是年轻人们发自内心的喜爱和亲近。
“我们看到,新时代考古既在探源,也在育人。”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副院长黄诚告诉记者,以学术性、趣味性与育人性为一体的“教”,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

“一场看似枯燥的考古讲座,解锁了我跨越近1400年的知识盲区!”近十年来,随着贵州考古成果越来越丰富,从出土文物看民族融合,对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的师生来说,考古学研究不仅在补史、证史,这种“升级打怪”、无限接近历史真相的趣味,更是考古学的迷人之处。

“都说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听完讲座,我把这句话理解得透透的。”李迦铭是21级文物与博物馆学学生,听完讲座。他收获的不仅仅是关于贵安大松山墓群的了解,更多的是相关知识点的延伸。
“信息量大到扑出来,没人会打瞌睡!”刘欢歌是22级文物与博物馆学学生,第一次近距离和考古人接触,系统了解考古发掘项目发现、认知、意义,让他更加真实、直观的感受考古从“证经补史”走向“考古写史”的过程和魅力,“这样学历史,挺有趣!”
“讲好中国历史故事,是考古工作不可或缺的下半篇文章。”讲座最后,周必素说,考古并不只是为获得文物,而是要理清遗址和文物背后,整个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脉络,进而重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促进考古成果向社会转化,进高校“抖干货、抛亮点、炫宝贝”,是大松山墓群拿下“全国十大”后必须要完成的事情。据悉,接下来,贵州考古将继续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以线上“云上考古公开课” 线下“强国讲堂”“移动考古课堂”模式结合,打造无边界考古课堂。
作者:应腾 王华
来源 | 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
编辑 | 郭晓蓉 实习编辑 | 杨晓雅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考古词条」新石器时代 · 秦魏家遗址
▲墓地北区墓葬分布图中国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齐家文化的墓地。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莲花城的西南部,与大何庄遗址隔沟相望。▲墓地南区墓葬分布图1959~196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由谢端琚主持两次进行发掘,清理出138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这是保存较好较完整的一处齐家文化氏族公共墓地。▲合葬墓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0:37:420000包公墓被红卫兵挖开后发现了什么?盗墓圈有关棺材的黑话
“棺材”黑话——“等外套”是说没钱买棺材本文作者倪方六棺材,是葬具的统称。早期人们下葬时,并无葬具,在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使用葬具才渐渐开始流行,并成为一种丧葬习俗。如从材质来看,主要有金属棺、水晶棺、石棺、木棺。图:金棺(1964年甘肃泾川大云寺地宫出土)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3:45:510001我们这些年吃的“中药”其实都不纯是中药,不少是国外来的药材
传统中药中哪些药材是外来的?本文作者倪方六前面文章曾说了中医引入国外医学的事情,这篇继续来说说中药的问题。中医,是大家引以自豪的“国术”。(中医把脉)在丝绸之路开辟以后,这一“国术”因为国外药材药物的批量引入大大地丰富了中药服食配方;印度、阿拉伯医生来华则加快了外国医疗技术和医药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直接刺激了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影响深刻。中医一大特点,表现在药材选择的丰富性上。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5:24:080000邓聪:树皮布一中国对世界衣服系统的伟大贡献
为了谈树皮布,我想先从纺织的定义谈起。《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1998年第3版)中<纺织品(Textile)>一条的解释是:“纺织工业产品,包括各类机织物、针织物、无纺布,各种缝纫、包装用线、绣花线、绒线以及绳类、带类等”(页80)。“无纺布”(Non-wovenfabric)一条的解释是:“以纺织纤维为原料经过粘合或其它化学、机械加工而成的纺织品。”(页28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