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进校园 | “接地气玩梗”,发掘领队破解千座墓群知识点
一场看似“按头强学”的考古讲座,咋“破圈”走出去?这一次,贵州考古人“接地气玩梗”,破解千座墓群知识点!
5月11日,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主办,中国文物报社、学习强国贵州学习平台、多彩贵州网协办,《强国讲堂“十大考古进校园”——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发掘与收获》开讲。

这是一场“自带流量,长在热点”上的学术讲座。
2023年3月28日,贵州贵安大松山墓群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为贵州考古史上第八个夺得“十大”的项目。而历年的“十大考古新发现”,恰好串联起贵州从史前到宋明的历史,“以考古的方法看历史”,成为学生了解“史书以外的贵州”的又一渠道。

杀出重围的大松山墓群,被业内比喻为“十大里杀出的一匹黑马”。这个古墓群黑马,“新”在哪里?夺得“考古年度彩蛋”,“彩”在哪里?抛开学术性,作为“考古小白”,我们能从这一墓群,破解哪些知识点?
“这些让大家看得密集恐惧症的墓群,是贵州考古史上发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墓群,我们把它形象比喻为‘一部埋藏于地下的黔中通史’。”在135分钟的互动讲座中,中国考古学会理事、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大松山墓群发掘领队周必素以《黔中通史——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发掘收获》为题,以文物为珠,以时间为线,串起黔中通史,和在场师生一起破解千座墓群知识点。

推动考古成果全民共享,考古既是学术探讨,更要反哺回馈社会。
“大松山墓群早段以汉文化为主、地域文化为辅,晚段则表现出浓郁的地域民族文化特征。”现场,96张信息量十足的PPT,一堂干货满满的考古公开课,不仅为师生“走进考古,了解历史”打开一扇窗,也成为“讲好贵州故事”的又一传播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在短短6个月发掘期间,大松山墓群在多学科、多机构的专业团队支撑下,构成传统考古、实验室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是西南地区墓地规模最大的一次考古,也是一次开放合作的考古。

大松山墓群的发掘,在多学科、多机构的专业团队支撑下,构成传统考古、实验室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
“我常笑说考古是‘垃圾学科’,我们在古人的垃圾堆里找东西,经过整理、研究得出相应结论,但更多的是带来问题。”现场,周必素与现场师生的互动交流,更像是一次多学科合作的召集令——
“考古发掘大多停留在‘是什么’阶段,我们需要历史学、民族学等多学科、跨学科结合,一起回答‘为什么’,多学科合作,才能看到历史的庐山真面目。”
这是一次“接地气玩梗”的公众考古互动。
“贵州开过的最早考古盲盒,是距今30万年的盘县大洞遗址。”
“我们单次开过最多的考古盲盒,就是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
“这些让人看了犯密集恐惧症的墓群,或代表,贵州文化印记还将继续刷新。”
……

作为“全国十大考古进校园”——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的第二场讲座,记者观察发现,在中华民族日益复兴、文化自信愈加勃发的当下,内容独具特色、干货十足、的考古讲座,逐渐得到公众,尤其是年轻人们发自内心的喜爱和亲近。
“我们看到,新时代考古既在探源,也在育人。”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副院长黄诚告诉记者,以学术性、趣味性与育人性为一体的“教”,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

“一场看似枯燥的考古讲座,解锁了我跨越近1400年的知识盲区!”近十年来,随着贵州考古成果越来越丰富,从出土文物看民族融合,对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的师生来说,考古学研究不仅在补史、证史,这种“升级打怪”、无限接近历史真相的趣味,更是考古学的迷人之处。

“都说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听完讲座,我把这句话理解得透透的。”李迦铭是21级文物与博物馆学学生,听完讲座。他收获的不仅仅是关于贵安大松山墓群的了解,更多的是相关知识点的延伸。
“信息量大到扑出来,没人会打瞌睡!”刘欢歌是22级文物与博物馆学学生,第一次近距离和考古人接触,系统了解考古发掘项目发现、认知、意义,让他更加真实、直观的感受考古从“证经补史”走向“考古写史”的过程和魅力,“这样学历史,挺有趣!”
“讲好中国历史故事,是考古工作不可或缺的下半篇文章。”讲座最后,周必素说,考古并不只是为获得文物,而是要理清遗址和文物背后,整个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脉络,进而重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促进考古成果向社会转化,进高校“抖干货、抛亮点、炫宝贝”,是大松山墓群拿下“全国十大”后必须要完成的事情。据悉,接下来,贵州考古将继续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以线上“云上考古公开课” 线下“强国讲堂”“移动考古课堂”模式结合,打造无边界考古课堂。
作者:应腾 王华
来源 | 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
编辑 | 郭晓蓉 实习编辑 | 杨晓雅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四川大爷挖出宝剑 才发现一个千年秘密(千年古剑)
老农民在底下挖出了一个2000年前的宝剑。2017年四川的一位村民看到自己的祖居呢年久失修,担心存在安全隐患,于是他考虑对其进行修缮。因此当他翻修的时候,在房子的一个石柜下发现了两把古老的剑,当时这两把古老的剑是如此随意的与其他管瓢盆,还有铁农具,还有一些杂物混合在一起的。绝世宝剑我要新鲜事2023-05-22 21:29:280000锦州龙:辽宁大型食草恐龙(长7米/距今1.25亿年前)
在中国,辽宁省是发现恐龙化石最多的地方,前面我们介绍了辽宁角龙、天宇盗龙等,今天小编再为大家介绍一个,它就是锦州龙,一种大型食草恐龙,一起去认识看看。锦州龙基本资料体型:锦州龙是一种中国的大型食草恐龙,它体长7米,与美甲龙、沙漠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275位,生活在距今1.3亿年-1.25亿年前的早白垩世。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6:57:500001任继周,侯扶,江胥刚:草原文化基因传承浅论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6:21:460000最新发布!咸阳考古发现中国最早金铜佛像 东汉晚期即出现独立的、体现宗教信仰意义的佛像
2021年5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北杜街道成任村东南发掘了一处东汉家族墓地,成任墓地南距汉长安城遗址约15.7千米,东南距安陵约7.8千米,东汉时属于司隶校尉部右扶风安陵县境。在M3015墓室内出土2尊金铜佛像,为东汉晚期遗物。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9:02:120000朝歌和安阳哪个才是商朝最后的都城?考古显示:或都在王畿之内
我觉得很可能朝歌和安阳都在王畿之内。安阳小屯一带(殷墟)发现了宫殿基址、大型王陵区、铸铜遗址、制玉作坊、居住区,还有王室占卜的甲骨卜辞,似乎很有王都气象。根据《竹书纪年》:“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年更不徙都”。《尚书》、《史记》里都有类似“盘庚迁殷”、“更不徙都”的记载。可见这套说辞的可信度应该是很高的。那么,“盘庚迁殷”的“殷”指的是现今的何处?——洹北商城。我要新鲜事2023-09-08 18:54:1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