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进校园 | “接地气玩梗”,发掘领队破解千座墓群知识点
一场看似“按头强学”的考古讲座,咋“破圈”走出去?这一次,贵州考古人“接地气玩梗”,破解千座墓群知识点!
5月11日,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主办,中国文物报社、学习强国贵州学习平台、多彩贵州网协办,《强国讲堂“十大考古进校园”——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发掘与收获》开讲。
这是一场“自带流量,长在热点”上的学术讲座。
2023年3月28日,贵州贵安大松山墓群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为贵州考古史上第八个夺得“十大”的项目。而历年的“十大考古新发现”,恰好串联起贵州从史前到宋明的历史,“以考古的方法看历史”,成为学生了解“史书以外的贵州”的又一渠道。
杀出重围的大松山墓群,被业内比喻为“十大里杀出的一匹黑马”。这个古墓群黑马,“新”在哪里?夺得“考古年度彩蛋”,“彩”在哪里?抛开学术性,作为“考古小白”,我们能从这一墓群,破解哪些知识点?
“这些让大家看得密集恐惧症的墓群,是贵州考古史上发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墓群,我们把它形象比喻为‘一部埋藏于地下的黔中通史’。”在135分钟的互动讲座中,中国考古学会理事、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大松山墓群发掘领队周必素以《黔中通史——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发掘收获》为题,以文物为珠,以时间为线,串起黔中通史,和在场师生一起破解千座墓群知识点。
推动考古成果全民共享,考古既是学术探讨,更要反哺回馈社会。
“大松山墓群早段以汉文化为主、地域文化为辅,晚段则表现出浓郁的地域民族文化特征。”现场,96张信息量十足的PPT,一堂干货满满的考古公开课,不仅为师生“走进考古,了解历史”打开一扇窗,也成为“讲好贵州故事”的又一传播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在短短6个月发掘期间,大松山墓群在多学科、多机构的专业团队支撑下,构成传统考古、实验室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是西南地区墓地规模最大的一次考古,也是一次开放合作的考古。
大松山墓群的发掘,在多学科、多机构的专业团队支撑下,构成传统考古、实验室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
“我常笑说考古是‘垃圾学科’,我们在古人的垃圾堆里找东西,经过整理、研究得出相应结论,但更多的是带来问题。”现场,周必素与现场师生的互动交流,更像是一次多学科合作的召集令——
“考古发掘大多停留在‘是什么’阶段,我们需要历史学、民族学等多学科、跨学科结合,一起回答‘为什么’,多学科合作,才能看到历史的庐山真面目。”
这是一次“接地气玩梗”的公众考古互动。
“贵州开过的最早考古盲盒,是距今30万年的盘县大洞遗址。”
“我们单次开过最多的考古盲盒,就是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
“这些让人看了犯密集恐惧症的墓群,或代表,贵州文化印记还将继续刷新。”
……
作为“全国十大考古进校园”——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的第二场讲座,记者观察发现,在中华民族日益复兴、文化自信愈加勃发的当下,内容独具特色、干货十足、的考古讲座,逐渐得到公众,尤其是年轻人们发自内心的喜爱和亲近。
“我们看到,新时代考古既在探源,也在育人。”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副院长黄诚告诉记者,以学术性、趣味性与育人性为一体的“教”,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
“一场看似枯燥的考古讲座,解锁了我跨越近1400年的知识盲区!”近十年来,随着贵州考古成果越来越丰富,从出土文物看民族融合,对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的师生来说,考古学研究不仅在补史、证史,这种“升级打怪”、无限接近历史真相的趣味,更是考古学的迷人之处。
“都说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听完讲座,我把这句话理解得透透的。”李迦铭是21级文物与博物馆学学生,听完讲座。他收获的不仅仅是关于贵安大松山墓群的了解,更多的是相关知识点的延伸。
“信息量大到扑出来,没人会打瞌睡!”刘欢歌是22级文物与博物馆学学生,第一次近距离和考古人接触,系统了解考古发掘项目发现、认知、意义,让他更加真实、直观的感受考古从“证经补史”走向“考古写史”的过程和魅力,“这样学历史,挺有趣!”
“讲好中国历史故事,是考古工作不可或缺的下半篇文章。”讲座最后,周必素说,考古并不只是为获得文物,而是要理清遗址和文物背后,整个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脉络,进而重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促进考古成果向社会转化,进高校“抖干货、抛亮点、炫宝贝”,是大松山墓群拿下“全国十大”后必须要完成的事情。据悉,接下来,贵州考古将继续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以线上“云上考古公开课” 线下“强国讲堂”“移动考古课堂”模式结合,打造无边界考古课堂。
作者:应腾 王华
来源 | 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
编辑 | 郭晓蓉 实习编辑 | 杨晓雅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袁靖:兔年说兔
自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开始,就发现兔子的骨骼,但那些兔子都属于旷兔,我们现在看到的家兔属于穴兔,是明代中期由欧洲传入中国的。文物中展示的兔子形象往往神态安详,我们很难把它们和“动如脱兔”联想到一起。2000多年前的古代先哲就开始思考月亮和兔子。今天,我们的科学家在现代空间科学技术上贴上中国古代美丽的传统故事的标记,让人情不自禁地感叹我们祖先深邃的思想和伟大的想象力给我们今天带来的荣光。兔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4:51:140000山西考古重大发现:40万大军葬身于此,累累白骨终于重见天日!
很早以前,我们就在课本里学到过,关于长平之战的故事,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场惨烈战。前不久,西部地区传来了一个重大消息,大家发现40万大军全灭于此,累累白骨终于重见天日,曾经的长平之战,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歼灭战之一,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在战争中,秦国换上了善于领兵作战的军神白起,赵国则因昏招频出,换下了稳扎稳打的老将廉颇,让没有太多实战经验的赵括上了战场。我要新鲜事2023-04-16 19:38:210000内蒙古发现古墓 尸体出现大量水银(契丹墓葬)
内蒙发现的墓葬可能是契皇室成员的墓葬。2003年,内蒙古一座采石山爆破后,意外发现了一座古墓,当把古墓的石木门掀开后,一名考古队急忙拿着手电筒往里棺察,发现一口鲜艳的红色棺材赫然摆放在里面。不仅如此,棺材的周围装饰着很多凤凰的图案,做工十分的讲究。看着眼前如此高规格的下葬方式,在场的考古人员立刻意识到墓主人的身份肯定非富即贵,棺木内陪葬的宝贝肯定也是奢华至极。纯金陪葬品我要新鲜事2023-10-15 20:12:270000考古类型学中的层次、组合与时间——由《斗鸡台沟东区墓葬》到区系类型学说
1934年,苏秉琦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加入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同年10月底随徐旭生、何士骥等人至陕西宝鸡斗鸡台发掘,并负责沟东区发掘。几经波折之后,《斗鸡台沟东区墓葬》于1948年出版。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9:47:0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