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数字化考古 千年古墓发掘保护 墓室三维扫描 泰来三维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自然和人文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物经受着自然和人为的损坏,有些甚至已经消失。因此,文物保护成为了保留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在文物保护领域,考古测绘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它可以帮助专家们记录和恢复古代文化遗产。然而,传统的考古测绘方法,如手工绘图和拍照,无法完整地记录文物的所有信息。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修复这些珍贵的文物,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运而生,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以某古墓遗产保护三维扫描项目为例,该项目采用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来获取古墓的点云数据和真彩色的纹理信息。在外业实施阶段,三维激光扫描仪利用其高效率、大数据量和快速的采集速度,获取了古墓的空间点云数据和表面纹理信息,客观地反映出了古墓的真实情况。

在内业数据处理阶段,通过对点云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实现对古墓的复原和修复。点云数据可以还原实际物体的真实尺寸和反射率信息,同时结合高分辨率的内置数码相机,还可以保留物体的纹理和色彩信息。接着,通过使用AutoCAD软件,可以在点云数据上直接进行平立剖图的绘制,以便更好地了解古墓的内部结构和布局。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相较于传统的考古测绘方法具有很多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它可以获取高精度的三维空间点云数据和真彩色的纹理信息,客观地反映出真实的古墓现状。同时,它还可以还原古墓的场景,为古墓研究和历史研究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此外,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也可以为文物保护存档和二次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文物保护是对珍贵文化遗产的测量、记录和恢复,以延长其生命周期。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修复文物,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同时也为后续的文物研究提供了真实准确的数据。我们应该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加强文物保护意识,让我们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巨型植食恐龙:长生天龙 脖子比例最长的恐龙(是身体2倍)
长生天龙是一种蜥脚下目类恐龙,属于食草型巨型恐龙的一种,诞生于白垩纪的早期,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颈椎非常的修长,据说能够占到身体的2倍还多,算是世界上脖子占比最大的恐龙之一。据说这种长生天龙的第一批化石就产自蒙古国,被认为是泰坦巨龙科的一个分化。长生天龙的外形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8 08:18:460000老街新“数”说 | 数字沉浸式学术分享会在知造局举行
“每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老街;每座城市都应至少有一条老街;老街像是家里的老人,他沉淀的美、历史和知识,值得被欣赏、尊重和讲述;老街应该是包容的,最适合城市里不同的人无目的地轻松溜达;老街应该是便捷的,让所有人方便到达使用和了解它;老街应该能像老人爱护孩子一样孕育和呵护城市的新生力量。老街老了,它值得被精细对待,也值得被更多人关注。”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6:55:290000《玉文化的先声——从凌家滩到良渚》讲座后记
编者按:讲座于2007年5月25日在中山大学南校区顺利完成。以下是讲座后记。古云玉有五德,而君子好自比为玉。作为一种文化基因,“玉”早已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身躯之中。为何国人如此尚玉?来自远古时代的点点遗存也许能为今人提供线索。三十年前,“凌家滩”三个字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而随后多次的考古发掘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玉”破天惊——可谓是对凌家滩最好的注脚。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2:16:120000被误解的吕字:甲骨文改写认知,史书又一记载被推翻
大约4000多年前,炎帝的后代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为大禹“心吕之臣”,故被封为吕侯,吕之姓氏由此而来。相传在夏商周三代,吕国均为诸侯国,其中在商朝晚期,吕国出了一位奇人姜子牙(吕尚)。所谓“心吕”,就是心与脊骨,“心吕之臣”意为“心腹重臣”。我要新鲜事2023-09-28 20:13:290003和而不同:顾颉刚与钱穆的学术情谊
【核心提示】顾颉刚与钱穆是20世纪中国极为重要的两位历史学家,虽然二人学术路径不尽相同,成名时间与处世方式亦有差异,但同样生长于江南的书香门第,同样对历史研究汲汲以求,同样的笔耕不辍,使他们在生活和学术研究中相互扶持走过了十几年,二者既遇,惺惺相惜,为20世纪的中国古史研究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