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重要的会,许宏为什么没参加
考的是古,说的是今,欢迎关注“考古学了吗”。

10月9日,在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召开了“二里头遗址考古与夏文化研究学术座谈会”。一场学术座谈会,中国历史研究院的院长、多位副院长,洛阳市的市长、副市长,河南省文旅厅的厅长、文物局的局长,还有考古界的一众大佬,纷纷参加,阵容庞大。
看热闹兴奋之余,突然发现,好像没说许宏老师发言。然后努力辨识了会场照片,他应该确实没参加。自从考古上了新闻联播,成了国家意志,再看考古的新闻,就不由自主地按照看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的方法来。看看重要的会议,哪个大佬没有出席,排名有没有变化,大佬都说的啥,啥没说,多久没见某位大佬的消息,还能不能看见某位大佬的消息,等等。
许宏老师作为二里头遗址多年发掘工作的负责人,这么重要的会,按理说应该参加,也有资格参加。为什么没参加?无非三种可能:第一,没叫他。第二,叫他了,他不来。第三,叫他了,他也想来,但来不了。
我不想猜是哪种原因,我只是想用他的大名开个头。

学术界的人都知道,许宏老师最近几年关于二里头的观点,不能说完全否定了二里头是夏,但也没认为二里头就一定是夏。我们这一门受邹先生影响大,我也倾向于二里头是夏,但每次读许宏老师的文章,也觉得他说的没错,挺有道理。这倒不是我和稀泥,而是考古学的局限性,材料不够,说不死的东西,只要言之有理,都不能算错。我倾向于二里头是夏,是觉得这是目前较为合理的解释,而不是一定的结论。
但这次会议,诸位行政领导、学术领导的发言,主旋律就是二里头是夏,没别的认识,就是夏。我在发的第一篇文章里,曾谈到过考古学的遗憾,邹先生没等到二里头的结果,不知道当代考古人能不能等到。现在这么快就有了答案,始料未及。其实想知道答案的心情也没那么迫切,好比两小儿辩日,俩小孩争的正热闹,突然蹦出一个大人,说:“别争了,正午的太阳最近,因为我是正午出生的,正午是天命,必须近。”与其得到这么痛快的答案,还不如多等个两千来年,等等哥白尼、布鲁诺的日心说。
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考古学的进程不可能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典型的如十年文革时期,大范围破四旧,搞阶级斗争。发表的考古报告、研究文章,即便是再学术的大佬,开头也不乏在什么什么的光辉领导下,在工农群众的帮助指导下,揭露了奴隶主、封建地主罪恶的、奢侈的、腐败的、压榨劳动人民的生活……这类字样。但这是受时代所限的行文范式,跳过这起手式,学术文章该有的严谨、讨论,并不缺少。像一些地方,为了避免工农群众破坏墓葬,甚至发明了将大墓作为阶级斗争的典型教材,让工农群众参观大墓,让殉人、随葬品揭露阶级敌人的残酷、贪掠,变相保下墓葬,更是高明的做法。
现在进入新时代,考古学作为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学科,突然受到了前所未有、几乎可以说已经达到顶点的重视。考古人欣喜若狂,奔走相告。考古的人真是穷怕了、被边缘怕了,稍微有点刺激,就能自嗨,更别说这么大的刺激了。但我不知道这些高兴的人是否真的明白国家到底要的是什么。

这种重视考古的国家行为,上一次可参考的只有“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起因,是国务委员(副国级)宋健参观了埃及,发现人家五六千年的历史都能说得明白,还能出个差不多的年表,咱这边殷墟之前就说不明白了,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伤害,回来后用自然科学的组织模式搞了断代工程。最后的结果,国内、国外的影响,大家多少都有所耳闻。
而现在,重视考古的不是副国级的国务委员,而是金字塔顶的正国级,还请考古学家进海子里讲课。这种前所未有的重视,是国家领导人太闲,要学这么小众的专业吗?当然不是,当今再次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国与美国的全面竞争已不可避免,从经济竞争延伸到军事,再延伸就是文化或者说意识形态之争。国家希望考古学发挥的作用,是追本溯源,告诉我们自己、告诉世界,中国的文明是怎么来的,它的特征是什么,它为什么比美国的新教文明优越,对内增强国民自信、国家认同、筑牢大家庭,对外争夺话语权、占领文化道德制高点。
比起断代工程,现在对考古学重视的层级更高,任务的迫切性、重要性更高,考古学是不是一定能完成这个历史任务?失败了怎么办?这时候难道不是应该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吗?怎么还高兴得手舞足蹈,跟已经完成了使命一样。当国家交给你“两弹一星”的重任,正常的状态难道不是倍感压力、踌躇满志,然后鼓起勇气、抛家舍业、隐姓埋名、扎根大漠,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坐足了冷板凳、受够了失败挫折、付出了巨大牺牲,最后才换来罗布泊的蘑菇云吗?怎么还没开始搞,就先兴奋地跳起来,感觉整个春天都来了。
兴奋也可以理解,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有项目就有经费。按照惯常模式,设定目标,分包工程,众人拾柴火焰高,最后按照预设值出个结果,任务完成。但不巧的是,这种模式只适合“跟跑”,有人给你趟出了路,没有了失败的风险成本,只用付出时间、精力、金钱,就一定能出成果。科技如此,学术理论也是如此。现在,要建有“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要“领跑”。该不会有人天真地认为多开几次研讨会,多开几次传达会,然后换汤不换药地按照惯常模式分包,就能搞出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中国的考古学界不缺考古匠,但俞先生之后,却少见思想家。本来还有一些想说的话,但写到这,想想宿先生、邹先生、俞先生、张光直先生,又不知道从何说起。医生、老师是个良心活,考古又何尝不是?原子弹搞出来的目的,不仅是要国人相信你有原子弹,也得让老美、苏联相信你有原子弹。
当代盗墓史第一例,一次挖出24件国宝,情节比编剧的水平还要高
一场工于心计的盗墓活动本文作者倪方六就策划而言,还是现代盗墓者厉害,有些盗墓手段和情节比编剧的水平还要高。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要说的一起盗墓活动就颇有“情节”,大概算是类似案例中最工于心计的,非常用心,并成功得手。但在盗出文物出手过程中事发,这起盗墓案才曝光。这事,发生在前些年盗墓比较猖獗的湖北随州。策划这起盗墓活动的,是随州当地人周鹏和河南新乡人张建设。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2:35:470000巨型植食蜥脚恐龙:东阳龙 最长高达15.6米(于中国发现)
东阳龙是一种巨型蜥脚类恐龙,诞生于8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据说第一批化石是在我国浙江东阳的一个山岗上发现的,据说是目前在浙江东阳清出的化石最完整的一种恐龙,但是科学家们最终进行计算和分析,将其还原成了一只长达15.6米,高约5米的巨型恐龙,最终存放于博物馆中。东阳龙的化石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5-08 06:54:490000于沛:20世纪历史学的特点
19世纪被称为历史学和历史学家的世纪。人们对19世纪史学极尽赞美,并不是因为它已经竭尽历史研究、历史认识的真理。19世纪史学的最大贡献,是史学在这一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具有完备形态的科学,为20世纪史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现实道路。20世纪史学表现出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既是对以往史学有益内容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必将对未来史学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0004巨体龙:印度超巨型恐龙(股骨长2米/被质疑是树木化石)
巨体龙目前算是恐龙中的无效种,它在印度的泰米尔纳德邦出土之后就一直无法确定种属,最初被认为是兽脚亚目下的阿贝力龙科恐龙,但是等到1995年时又被认为可能是蜥脚亚目中的巨龙类恐龙,最终由于化石过少,甚至有人认为这些骨骼实际上可能是硅化树木化石。巨体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6:17:550000日本人初次来华盗宝想出鬼点子,和尚扮成“花姑娘”,以蒙混路人
日本人第一次到西域盗宝真相本文作者倪方六上一篇说了日本人在西域“探险”时写下的“盗墓日记”。这一篇继续讲日本人在华盗宝史,来说说日本早期组织人员到西域探险的经过。最早被大谷探险队派遣来华的日本人名叫橘瑞超。当时,为防意外,日本人想出一个鬼点了,让秀气的橘瑞超扮成“花姑娘”,玩美人计,蒙混路人。图:橘瑞超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4:30:0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