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梭人、老秦人,一西南、一西北,差两千年,说他们是亲戚你信吗
欢迎关注“考古学了吗”,考的是古,说的是今,希望我们都能有所收获。
这篇关于摩梭人的文章我发布于2020年8月23日,题目为《想了想,关于摩梭,除了母系、走婚,别的我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了》。当时翻了4本专著、20本硕博论文、150篇期刊等资料,花了8个晚上、4天周末的时间来写作。完成后,全文12000余字,对摩梭人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为便于阅读,现将全文拆分,以专题形式发布,每个专题突出一个重点。
五个专题分别为:
专题一 摩梭人是什么人?两千年前西北游牧放牦牛,如今西南定居搞旅游
专题二 母系也有强大男权,走婚还搞男女分隔,带你认识更真实的摩梭
专题三 摩梭人走婚,摩梭喇嘛走不走?喇嘛怎么想,当地人怎么看
专题四 摩梭人、老秦人,一西南、一西北,差两千年,说他们是亲戚你信吗
专题五 摩梭现状:计划生育、民族平等、社会重构…我们都一样

摩梭人和秦人,一个是现代人,一个是两千多年前的人,一个在西南,一个在西北,看似没关系,实则有关系。摩梭葬礼中,魂归祖地、屈肢、焚化等仪式都与他们的西北族源密切相关。
摩梭人是从西北地区沿“藏彝走廊”南下到的现今居住地,所以死后,要举行自南而北返回祖居地的“送魂仪式”,这是摩梭葬礼的终极目的。

这幅彩画悬挂在棺木正前方,是为亡灵安魂、送魂、指引逝者魂归祖居地所用。彩画最上方的三座雪山代表祖居地“斯布阿纳瓦”,最下方鞋子的鞋底打孔,是为了抖落路上进入鞋中的沙石,画面中的各种法器保佑亡灵得以顺利与祖先团聚。
送魂仪式上,由达巴念《指路经》,为亡灵一站站指过去,回归到被称为“斯布阿纳瓦”的祖居地。传说中,摩梭人南迁是沿着不同路线抵达永宁的,所以摩梭人有不同的送魂路线,拥有同一路线的若干“家屋”被称为“斯日”(可以理解为更高一层级、更大的家族)。这也是前文所说为什么每个家系都要有达巴的重要原因。
摩梭人每年农历十月(现在大多在春节期间进行)还会举行祭祖活动,把祖先从斯布阿纳瓦接回家中供养,叫做“接祖”,走的也是这条迁徙路线。

送魂仪式上,达巴要跳韩摆舞,身披甲胄,腰系一截牦牛尾,斜挂法刀,手舞枪镖或木棍,厉声吆喝,为亡灵引路,护送其返回祖居地。
摩梭人另一个鲜明的葬俗就是“屈肢”捆扎和火葬。为逝者洗理穿戴完毕后,用白布或麻布将逝者捆扎成屈肢,有的捆为胎儿状,有的捆为侧身睡觉状。如果逝者是喇嘛,则捆扎为盘腿合掌,闭目念经状。然后送去焚化。
这种“屈肢”的做法有没有很熟悉,有没有想到什么?对了,在考古学上,“屈肢葬”几乎就是秦人墓葬的代名词。一个现在仍在西南地区流行的葬俗,是怎么与两千年前的强秦发生联系的?

因为两千年前,摩梭人的祖先与被秦国攻灭收并的西戎是一伙人。秦国实际上由东西不同族源的两拨人共同组成,占人口少数的上层贵族来自于东方,占人口大多数的平民、奴隶来自于被秦征服的当地土著西戎。从墓葬来看,以铜礼器墓为代表的贵族墓葬基本都是直肢葬,这与中原墓葬一致;而底层的平民、奴隶墓则为屈肢葬,来自于当地原有的葬俗;且殉人多为屈肢葬,而殉人则主要来自于战俘、奴隶。

摩梭人另一个重要葬俗,火葬,也是西北氐羌族群在先秦就惯用的葬俗。《墨子·节葬篇》说:“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列子·汤问篇》也有类似的记载。《荀子·大略篇》说:“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也,而忧其不焚也。”《太平御览·四夷部》引《庄子》曰:“羌人死,燔而扬其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冉駹夷“贵妇人,党母族。死则烧其尸”。直到唐代,也是羌族的党项人尚保持火葬的习俗。
也就是说,先秦生活在西北的氐羌戎人,一部分融合进了后来的秦人、汉人里,一部分南迁到西南地区,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先秦的葬俗。
老农捡到远古文物,专家:赶紧上交国宝,会奖励你1.5元
我要新鲜事2023-07-27 19:57:010000“儿孙自有儿孙福”下半句是什么?如此精华,国人却少人知晓!
作为有着一方别样涵养文化的中国,自古至今都有着很多流传甚远的诗词谣谚,人们一直以来都习惯以这些带有指向性的诗词歌谚来规范自的自身生活。古人们在儒法的道德教化下为人处事裁断是非,留下了很多至今还在使用的民俗谚语。中国人嘴上常常念叨的儿孙自有儿孙福。它的意思就是指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命数,作为长辈实在没有必要过度的担心或者干涉儿孙们的生活。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5:59:020000海外国宝:芝加哥博物馆(五):巴麦家族及亨利·沙布的收藏
#头条创作挑战赛#自成立至今,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已经走过百年历程。回顾历史,20世纪上半叶堪称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历史上的辉煌时代,杰出的芝加哥收藏家们的慷慨捐赠使博物馆的亚洲艺术收藏体系得以创立和丰盈。巴麦家族收藏•亨利·沙布的收藏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3:49:580000敏迷龙:南半球发现的第一条甲龙(长1米/澳大利亚出土)
对于甲龙,大家应该不陌生,它是食草恐龙中的明星,身披盔甲利刺,令食肉恐龙望而生畏。而今天小编将要为大家介绍的敏迷龙比较特殊,它是南半球发现的第一条甲龙,一起去认识看看。敏迷龙基本资料敏迷龙是一种大洋洲的小型食草恐龙,主要以植物为食,包括各种蕨类和树叶,它体长1米,与隐龙、棒爪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527位,生活在距今1.19亿年-1.13亿年前的早白垩世。敏迷龙化石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3:40:390000让历史文物“活”起来让卜奎故事“热”起来——齐齐哈尔市文物活化利用工作简述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0:45:0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