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677

“驰援”山西古建!为文物灾后修缮设立国家专项工程|两会 . 声音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0:58:180

古 建

GU

JIAN

山西

风雨中,

有一种古建,

叫山西古建。

我们如何去保护她?

去年国庆节期间,

山西遭遇持续强降雨袭击,

部分不可移动文物遭到了不同程度损害。

山西晚报·文博山西独家披露了

一批因降雨而出现险情的古建现状,

引起极大反响。

风雨中,有一种古建,叫“山西古建”!

她们正受到巨大威胁…

一时间,

山西古建筑尤其是低等级古建的安危,

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各方都在积极行动,

为山西古建“撑伞”。

腾讯5000万!蚂蚁集团2000万!

他们都提到:保护山西古建!

最新|保护山西古建!捐款明细来了

大雨中,

山西文物部门积极行动,

主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抢险救灾。

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

主动了解并持续关注全省文物受灾情况,

及时组织专业队伍进行科学评估。

同时适时公开发布文物受损情况。

灾后,

山西各级文物部门做了一系列工作:

围绕社会力量参与,

深入实施“文明守望工程”;

首支基层文物保护专项基金在晋城设立;

首次文创公益捐赠模式落地太原;

“守护乡野记忆”公益行动

在长治、晋城、太原启动;

围绕文物抢险救灾开展了专项评估,

出台了指导意见;

启动了灾害防御课题研究;

围绕灾后文物保护,

安排8000余万元计划实施56个抢险项目,

接受社会捐助3200余万元

计划实施16个抢险项目。

NEWS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是:

山西扛起灾后文物修缮保护的责任,

省财政专门拿出1.25亿中央灾后

恢复重建财力补助资金,

并已全部拨付到位。

山西省文物局科学统筹市县自有财力,

以及社会力量捐助资金,

按照“重点修缮一批、有选择搭棚一批、

临时排险一批”的思路,

形成资金合力和工作合力,

全力打响灾后文物修缮保护大会战。

目前,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

如何保护山西文物古建,

也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议题。

▲牛力 绘制

1

人大代表孙涛

“驰援”山西古建

为文物灾后修缮设立专项工程

“2021年10月以来,由于遭受持续强降雨袭击,山西10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文物建筑如得不到及时的修缮和保护,一旦险情扩大,将造成文物不可再生。”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孙涛建议,设立“山西古建筑灾后修缮保护”国家专项工程,确保受灾文物建筑得到及时保护。

山西历史文化悠久,文物资源丰富,现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是全国名副其实的文物大省,且现存古建筑数量多、时代早、品类全、序列完整,素有“中国古建筑博物馆”美誉。在山西28027处古建筑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07处。近年来,在国家文物局及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一大批文物建筑得到有效保护,文物本体保存状况明显好转,周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去年10月,汛情发生后,山西省文物局制定了《洪涝灾害后恢复重建工作文物保护专项方案》,印发了《关于做好灾后文物抢险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组织编制了一批国、省保文物单位保护项目立项计划书和抢险工程设计方案。基本思路是采取分类施策、分步实施的办法,重点修缮一批,临时支护一批,抢险加固一批,开展监测一批,确保在“十四五”期间,国省保文物受灾险情全部排除,市县保及未定级受灾险情得到处置,保存状况明显改善。

同时,山西省财政厅印发了《关于防汛救灾政府采购便捷化的通知》,明确防汛救灾期间,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古建筑保护抢救性事项相关货物、工程和服务的,可不执行采购的法定方式和程序,保障防汛救灾工作及时有序开展。此外,山西省财政厅确认在2022年山西省预算的应急突发资金中增加文物抢险因素。

“在1191处受灾不可移动文物中,古建筑本体受灾的有 987 处,占比达82.9%。其中,国保155处,省保147处,市县保477处,未定级文物208处。”经初步估算,当前急需实施的455处文物共需资金8.02亿元。但由于山西财政困难,经费短缺,不能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因此,为确保“十四五”期间,山西省受灾文物建筑险情能得到全面排除,孙涛提出设立“山西古建筑灾后修缮保护”国家专项工程,安排文物抢险救灾专项资金,连续三年支持山西开展灾后文物建筑的抢救维修,确保受灾文物建筑得到及时保护。

2

张自成委员

多部门联动、多措并举

提升文物防灾减灾能力

“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地质灾害和极端气候历来是危害文物安全的重要因素,古老的文物建筑在严重的自然地质灾害面前显得十分脆弱,亟需提升监测预警、防灾减灾能力和综合体系建设。”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文物出版社社长张自成特别关注如何提升文物防灾减灾能力。

近年来,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对我国文物造成的损害明显加剧。据统计,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甘肃、陕西等地2处世界文化遗产、140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0余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0余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大量的文物保护点不同程度遭到损坏。2021年汛期,河南、陕西、山西等省份受持续特大暴雨极端天气影响,25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受到损毁,主要是屋面漏雨、古城墙坍塌和文物建筑垮塌等。

深入分析近年来我国文物遭受的自然地质灾害,张自成认为,主要原因是我国文物致灾风险多、抗灾能力弱,同时防灾整体水平不强。

“我国文物分布区域复杂,许多位于山区、河流、湖泊、沟谷等区域,容易受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等致灾因素影响,遭到较大范围的严重破坏。”张自成进一步解释道,我国文物建筑多为木构架结构,主要建筑材料为木材、砖瓦等,容易在自然地质灾害中受损。尤其是古桥梁、古城墙、古民居等文物建筑年代悠远,受自然环境侵蚀和人为活动影响,抵御自然地质灾害能力弱。同时,文物修缮中对文物建筑防灾减灾措施缺少针对性指导,一些地方文物防灾减灾尚未作为重要和专项内容纳入地方自然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体系当中。“各地基层文物部门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队伍建设薄弱,防灾减灾物资装备保障不够,面对重大自然地质灾害,文物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工作就显得力不从心。”

近年来,我国文物部门高度重视文物防灾减灾工作,不断强化文物防灾减灾基础工作。

国家文物局坚持以防为主,将文物保护单位抢险加固和保护性设施建设纳入文物保护工程重点项目,将自然灾害应对处置纳入国家文物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重要内容,每年对灾后文物修缮、修复给予重点支持。

针对易发生损毁的文物类型,国家文物局进行了分类施策,出台《关于加强桥梁文物防灾减灾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桥梁文物防灾减灾各方责任,将桥梁文物纳入地方防灾减灾体系。结合全国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总体部署,开展了石窟寺专项调查,摸清石窟寺保存状况,重点推进中小石窟寺抢救性保护。指导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发布《关于加强城墙类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倡议》。

特别是每年汛期,国家文物局密切关注各地汛情,及时启动应急机制,向相关省份发出电话预警,印发关于加强汛期文物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对全国文物防汛安全工作做了具体安排,要求各地要保持高度预警状态,密切关注汛情,全面排查可能面临的灾害险情,整治安全隐患,周密组织防灾减灾工作,妥善做好受损文物后续保护工作,搜集、保存好文物构件或者部件,将文物损失降到最低。针对受灾文物抢险工作,国家文物局及时部署抢险、派专家组现场勘查、拨付文物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项目资金等,大力支持抢险救灾修缮工作。

文物防灾减灾工作是文物安全的长期任务,也是紧迫工作。

“文物珍贵脆弱、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产权复杂,防灾减灾工作既是系统工程,也是专业工作,需要地方政府、各有关部门、单位协调配合、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张自成建议,健全中央层面协调机制,文物、应急部门开展文物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掌握房屋建筑、桥梁、宗教场所、博物馆、旅游景区等涉及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数据。探索开展不可移动文物灾害风险图编绘,与气象部门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加强文物灾害风险预判、防范和统筹部署工作。

另外,张自成建议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要将文物安全纳入防灾减灾体系,强化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文物安全主体责任,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等有机结合,确保文物、应急管理、水利、交通、自然资源等相关各部门分工协作,高效应对不可移动文物面临的各类风险。

“建议以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工作模式探索为突破口,文物部门持续推动文物保护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张自成强调,文物、科技等相关部门,指导各专业单位继续开展相关科研项目,推动基础研究、新技术应用等,研发文物建筑重大安全风险的早期发现、系统防控、应急处置技术体系等。

文|综合:人民网 国家文物局官微

图|牛力 国家地理中文网 网络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

审核|方天戟

微信来源:文博山西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