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整理|郭静云:什么是历史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2019年中山大学
“历史、考古与文明”
研究生暑期学校
讲座整理
编者按:本文由暑校学员整理,并由本号工作人员校对及编辑。如有错漏,恳请讲者或读者指正!
什么是历史
主讲人:郭静云教授(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
整理人:王立国(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7月20日下午,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郭静云老师给学员们做了题为“什么是历史”的讲座。郭老师以融汇中西的视角,从主题、目标、方法三方面对“如何如何进行历史考证给大家作了深刻、生动的讲解,并以侦探破案为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类比,展现了她对于历史研究独到的见解。

郭静云老师首先引用了100多年前法国历史学家布罗关于“历史是人在时间中”的观点,她认为做历史研究“不能从结果看源头”,历史的周期无法预料,做历史研究时应有这种意识。接着郭老师讨论了中国历史研究的主题要素:人、时、地,然后从古文字学的角度考察其在中国古代社会异于后代的观念。她认为在中国历史上,人、天、地是三才,一切的中心在于人,所以对历史的解读要回归到当时的人,从人的经验出发去理解历史。

在研究方法上,郭静云老师提出,在上古史研究中,一是不要有大一统的空间预设,除了中原诸国外还有很多地方性政权;二是不要做任何的预设,而是用“白纸法”去研究问题,即看资料从摆脱一切预设开始。她认为有时候有一条材料并不能说一句话,而是需要一个具体的背景,才能看到一些规律。在史料归类上,静云老师强调一定要寻找一个母题,即哪一部分是突出强调的、不变的,同时需要考虑表面和内在意义的结合。
此外,郭静云老师指出在做历史研究时要注重多种材料和学科方法的互补对照,我们所熟知的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重点是用地下出土文献资料补充、修正传世文献资料,而非“补证”史书上的内容。关于史料可靠性的先手顺序,静云老师认为,一为考古资料、二为自然环境、三为出土文献、四为传世文献。同时,静云老师强调在考古研究中,发掘出土的考古材料是我们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在阅读这些出土材料时,我们要有问题意识,另一方面由于在同一地区同一时期的考古学遗址未必拥有相同的文化内涵,所以我们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中去理解相关考古现象。
最后,在处理如何将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结合来研究具体的历史问题上,郭静云老师认为,了解了文献,并不代表了解了文献所写的历史,文献与史料在有概念上有所区分。唯有坚持白纸法,以考古资料为基础,以“合理性”为唯一权威才能更好的解读历史。

编辑、配图:刘亚楠
摄影:李伯璋
终审:桑佳旻
59年新疆挖出唐代将军坟 墓主人头枕玉玺身葬纸棺 颠覆考古认知
1959年,新疆考古学者紧急发掘出一座唐代将军墓,却发现了一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谜团——将军竟然躺在一副纸制的“棺材”里!这位神秘将军到底是何方神圣?他为何不能享受一副精美的棺木入殓?考古学家通过对出土文物的考证,终于揭开了这段千年之谜。我要新鲜事2023-08-01 18:36:300000滥食龙:罕见的小型蜥脚亚目恐龙(仅1.3米长/原始物种)
滥食龙是一种蜥脚亚目恐龙,诞生于2.28亿年前的三叠纪中期,体长只有1.3米,属于小型恐龙,主要以植物为食,也是目前已经发现的最为原始的蜥脚亚目,第一批滥食龙化石是在南美洲的阿根廷发现的。滥食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6:51:210000夏朝存在471年没有王陵,夏王去哪了?三星堆考古成解密突破口
目前关于夏朝存在时间的最早记载是古本《竹书纪年》:“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此后,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根据一系列夏文化的考古发现,采信了这一记载,将夏朝的年代框架拟定在了公元前2070年至前1600年。我要新鲜事2023-06-02 19:52:200000荐书:《圭拉那魁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次探访大师的旅行
圭拉那魁兹只是一处很小的遗址,一处小游群的营地,而我们对它所做的分析可能已经竭尽了我们所能。从一种真正的意义上,现在它需要不是从其本身来了解,而是要从一批遗址如布兰卡洞穴和盖欧希等的背景来理解,我们希望这些遗址的报告以后能够出版。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5:19:420001瓜评十大考古:探寻陕西人的夏都——太平遗址
#历史开讲#进入全国十大考古评选终评的22项考古项目中,地下文物大省陕西有三项入选,其中这几年最火最受人关注的便是西安太平遗址。一处在陕西民众心目中可以和陕北的石峁遗址相比肩的遗址,一处被一些陕西人认为可以超越二里头的遗址,一处寄托陕西民众探寻夏都的重要遗址。如果剖去这些地方情结,太平遗址也绝对是一个相当重磅的大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9:22:37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