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整理|朱铁权:中国古陶瓷解密:从宏观到微观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2019年中山大学
“历史、考古与文明”
研究生暑期学校
讲座整理
中国古陶瓷解密:从宏观到微观
主讲人:朱铁权教授(中山大学)
编者按:本文由暑校学员整理,并由本号工作人员校对及编辑。如有错漏,恳请讲者或读者指正!
7月16日下午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朱铁权教授给我们带来《中国古陶瓷解密:从宏观到微观》的讲座分享。
朱铁权老师专攻古陶瓷科技考古,对于陶瓷研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传统的历史文化研究侧重古陶瓷的是文化属性,需要把握其造型、胎釉、工艺、装饰物、提款等宏观信息,进而展开文化分析。朱老师认为对一个科技考古者来说古陶瓷首先是一种硅酸盐材料,需要借助仪器分析测量其微观信息,如化学组成、物相结构、显微形貌等,进而展开不同古陶瓷的辩伪与断代。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古陶瓷的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都无法对话,如今随着陶瓷科技考古的兴起,这种状况正在逐渐改变,围绕古陶瓷研究的多学科合作正在展开,这样的合作能够让文物展现的信息更加丰富。
接着,朱老师对中国瓷器考古中的一些代表性文物进行介绍,并阐释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为了帮助学员看懂科技文献,朱老师科普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微量元素:Al、Si、K、Ca、Na、Mg、Fe、Ti、Cu、Mn、Co等,它们分别作为陶瓷烧制过程中的骨架元素、助熔剂与呈色元素而存在。当然,烧制中的温度控制、技术流变也是必须考虑的科技因素。
随后朱老师和学员们分享了他主持的四个科技考古课题,涵盖了他从事科研来的不同阶段。这些课题分别是朱老师学生时代的“安徽双墩陶器的系列研究”、南下广州入职中大后的第一个课题“北宋西村窑外销瓷器相关研究”,还未结束的“古青花瓷篮彩钴料产地与呈色研究”,以及刚刚启动的“肯尼亚东海岸出土中国瓷器产地研究”。四个课题的次第展开,朱老师向学员们讲述了他自己从纯理科数据分析思路向多学科综合分析的思路转换的过程,研究学术视野从一地一窑而投向整个海上丝绸之路的历程。
最后朱老师和学员们讲述了他自己的研究方法,即将陶瓷研究不断地放到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之间进行切换。他强调做陶瓷研究既要注重细节又要关注整体,并放到全球社会需求的角度去看待其发展脉络,讲好陶瓷的故事。
讨论课上朱铁权教授与学员分享交流中
整理人:谭佳英(中山大学)
编辑、配图:刘亚楠
“二里头绿松石综合研究研讨会”纪要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02:260000新发现 | 吉林发现“长白山人参”石碑
作者:苗诗钰石玉鑫等2021年6月17日,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图县文物管理所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两江镇白河屯西南约520米的山脚下,发现一方石碑,发现时这方石碑大部分埋于地下,地下积水严重,土质均为黑垆土淤泥,夹杂大量枯枝烂叶及植物根系,未见明显的文化堆积,除石碑外,还在淤泥中发现了部分青砖。图1发现石碑地点地理位置示意图图2青砖残块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3:54:440000李旻:高地龙山社会及遗产
中国青铜文明形成所涉及的空间范畴接近整个地中海世界——在历时千年的过程中,诸多政权与社会群体在持续的互动中此消彼长,形成复杂的政治遗产。面对大量出土资料,在描述区域文化间风格差别的同时把握社会变革的宏观特征,是考古分析向史识转化的必经之路。这要求学者反复思考作为研究工具的考古学分类,兼顾不同时空尺度,服务于自己的问题。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0:34:250001巨型植食恐龙:丁赫罗龙 最长可达22米(诞生于1.5亿年前)
丁赫罗龙属于梁龙科恐龙的一种,诞生于侏罗纪末期,最早的化石是在葡萄牙的劳尔哈自治市的地层中发现的,最初被认为和劳尔哈龙非常相似,因此便将其归于劳尔哈龙的种属,后来才发现它和劳尔哈龙都是属于独立的恐龙种属,于是才设立了丁赫罗龙属,将其归于其中。丁赫罗龙的外貌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8 06:44:5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