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墓风俗溯源:至2023年刚好1300年,清明为什么要上坟?
清明上坟与禁火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时间点在阳历每年4月4日-6日间。
2023年的清明是4月5日。

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内容,古人称为“祭墓”。为什么要在清明节祭墓?这风俗产生的原因颇为复杂,并不单一。
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就来说这内容。
早期人们并不祭墓, “墓”音同“没”,意思是没有了,下葬是不留坟头的,即孔子所谓: “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在儒家推崇的“事死如侍生”观念被社会广泛接受后,厚葬之风兴起,祭墓风俗也出现了。

从《孟子·离娄下》记载的一则“墦间乞食”故事来看,祭墓风俗在战国时期已很流行,时齐国有一丈夫,便背着妻妾去吃祭墓食物。但是此时的祭墓活动,并一定要在清明节进行,能成为节日风俗,应该与古老的“上巳节”有关。
上巳节,是先秦人的重要节日。

《诗经·郑风》那首有名的《溱洧》诗,描写的就是先秦青年男女在野外过上巳节的情形。就此,《韩诗注》称: “谓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岁秽……三月上巳之辰,此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
可见上巳节除了基本的“春游踏青”内容外,还有“招魂续魄”和“祓除岁秽”两个活动主题。

在秦汉以后,上巳节开始被冷落了, 与其时序节点相近的“寒食节”和“清明节”活跃起来,原本上巳节的内容,分别被转移到了寒食节和清明节里。
上巳节原本活动主题形式也发生了变异,其中的“招魂续魄”,成祭墓活动。
这么说的根据在哪?在至今流行的祭墓形式中,可以找到答案。

祭墓又称“野祭”,民间俗称“扫墓”或“上坟”。清顾禄《清嘉录》卷三“纸锭”条称,苏州人祭墓, “皆焚化纸锭……其有挂于墓者,则彩笺翦长缕,俗呼挂钱,亦曰挂墓。”
这种“挂墓”,就是将成白纸做的冥钱串起来,挂在杆子上,插在墓地,这一形式的本意就是“招魂续魄”。
民间旧传,不过清明节,这挂钱是不能动的,因为亡魂还没有来取。

在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以前,何时进行祭墓并不统一,有的仍在上巳节的三月三进行,也有的在寒食节进行,还有在春分日进行。
唐开元二十年之后,祭墓统一定在寒食节,这也是现代清明节上坟的开始。
据《旧唐书》,开元二十年四月十九日,唐玄宗李隆基下了一道敕令: “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既不庙享,何以用展孝恩?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并将寒食节祭墓, “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就这样,祭墓被官方用红头文件定在原本以禁火为主题的寒食节里。
寒食节从冬至后第105天开始(也有从第104天开始),时间两到三天,紧随就是清明节。
从实际活动看,寒食祭墓并不一定就在寒食节进行,清明节前后均可,有的地方是“前三后四”,有的地方是“前后十天”。还有行“一月祭”,也就是说,在清明节前后的一个月内都可以上坟祭墓。

虽然祭墓日子可变,但在唐宋时一般不能在清明节这天上坟祭墓,只有死亡未逾三年的新坟,或是孤魂野鬼,才在清明节祭墓。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即称: “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
那么,祭墓后来怎么又安排在清明节了?

这是因为寒食节的消亡,或者是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结果。 明朝以后,不举火、吃冷食的寒食节渐渐没人愿意过了,但祭墓不能少,于是合并进了清明节—— “寒食祭墓”之俗遂成“清明扫墓”。
不只祭墓成了清明节内容,以往上巳节和寒食节的的内容,都被整合到了清胆节:扫墓、禁火、插柳、踏青、荡秋千、蹴鞠、放风筝……

除了祭墓,在古代清明节俗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叫“改火”,这一如今不再流行的节俗,曾给古人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现代人有必要知道一些。
古人为什么要在清明节“改火”?
所谓“改火”,就是重新点燃火种,又称“出火”、“新火”、“新烟”等。这一民俗活动与寒食节的“禁火”有直接关系,而寒食节是怎么来的,就是因为禁火风俗的存在。

《荆楚岁时记》称: “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禁火又称“断火”或“内火”,从冬至后第105天开始,到清明节那天结束。其风俗在先秦时已存在。
据《周礼·秋官》 “司烜氏”条,司烜氏是周王家分管火源,管理火种的官员, “中(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意思是,这就是说,在仲春时节,司烜氏要管理好火源,敲着木铎,提醒人们现在是禁火时间。

周王这个禁火制度,就是后来寒食节形成的起因。
在禁火期间,不能生火做饭,只能食用之前已做好的食物,家家吃凉饭冷菜,确是“寒食节”。
寒食节禁火的原因,有一种说法是源于春秋时晋人介子推被焚一事。其实这是附会,西周时已有禁火之制。据天文学家、原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陈久金的研究,古代寒食节“禁火”和清明节“改火”,与古人对二十八星宿中的“大火”星崇拜有关。

大火星,又称大辰星,即商星,是天蝎座中最亮的一颗,与猎户座的参星相对,此起彼落,有“参商不相见”一说。夏历三月份参星落下,商星就要出来,即所谓“火出”,《左传·昭公十七年》称: “火出,于夏为三月”,从三月至九月都能看到大火星。
古人常以大火在天空中的位置,来安排农事,为此专门设有观察大火星位置的官员,谓之“火正”。

大火星的出现正是家事上开始栽种的时候,由于对大火星的崇拜,迷信的古人想到了禁“人间烟火”来媚之,以示虔诚。
一直到唐朝,寒食节禁火都被严格执行,以免冒犯大火星神。唐诗人沈佺期《寒食》诗称,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说的就是这么回事情。当时官府还安排专人下去检查,将鸡毛插进灶灰中,如果鸡毛焦了,说明这家生火了,户主要被严惩。

寒食节一过,到了清明节就开始改火了。
改火往往要举行仪式,很讲究。唐宋时,皇帝会命人钻木取火,将新火种分赐给臣僚。唐佚名《辇下岁时记》 “钻火”条便称: “至清明上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
很遗憾,改火风俗的消失,,好在,清明节尚在,现在还可以享受一天的“上坟假”。

山西一座古墓“闹鬼” 考古人员不迷信 终于发现了盗墓贼
古墓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见证。保护古墓文物不仅是一项文化保护工作,也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措施。然而,盗墓贼的存在一直是古墓文物保护的一大难题。盗墓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古墓文物,还危及了考古队员的安全。为了保护古墓文物,政府需要加强文物保护力度,对文物保护区进行严格管理,加大对盗墓贼的打击力度,加强巡查和监控等手段,以确保古墓文物的安全。我要新鲜事2023-05-13 03:57:540000海昏侯刘贺父亲墓被发现,盗墓者没能得手,出土了大量“保健品”
海昏侯父亲墓的新发现本文作者倪方六在“深挖洞”的背景下,1968年中国考古有许多重要发现,最著名的是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在炸山时被炸了出来。就在同一年,刘胜侄子——刘髆墓,也在山东被发现了。刘髆墓地宫保存完好,同样没有被盗过。因为一直到1977年才由地方上正式发掘,故影响不大,圈外知道的人并不多。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4:14:1900002020年游学:山东古代佛教造像概述
山东是中国古代佛教文化和艺术十分兴盛的地区。东汉永平年间佛教正式从古印度传播到中国,东汉晚期山东地区的画像砖上便开始有和佛教题材相关的艺术图像。公元351年,著名僧人朗公在现在济南附近修建了郎公寺,也就是现在历城区的神通寺,是山东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座古代寺院。山东佛教历经北朝、隋唐和北宋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54:250000荐书 | 朱家溍《明清室内陈设》:紫禁城历史研究的真谛
作者:陈芳《明清室内陈设》编著:朱家溍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年12月定价:70.00元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4:12:060000石自社:隋唐东都形制布局特点分析
隋唐东都位于洛阳盆地的西部,四周群山环抱,地势险要;伊河、洛河、瀍河、涧河蜿蜒流淌,汇入黄河,极富舟楫之利;位置居中,便于控御四方。东都城自隋大业元年始建,历经隋、唐、五代至北宋,基本格局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平面略呈方形,南宽北窄,四面皆有城垣;宫城、皇城居于郭城西北部;里坊分布整齐划一,南北向和东西向街道纵横交错,使郭城呈棋盘状布局。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8:49:5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