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古籍中发现中国已佚“孟姜女哭长城”的原型故事,情节离奇
孟姜女与姜女坟考证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孟姜女,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她与杞梁的故事和“七仙女”与董永的故事一样广为流传,但更为感人。
七仙女是虚构的,而孟姜女史上确有其人。
孟姜女的原始事迹,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真实身份非常尊贵,乃“将军夫人”。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这里的“杞梁之妻”就是后世所谓“孟姜女”。
杞梁与名叫华周(也称“华舟”、“华还”)的人,都是齐庄公手下大将,鲁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0年),两人带兵去攻打莒国,结果战败,双双被莒人擒杀。
齐庄公(齐侯)回来,在都城外遇到前来迎接杞梁棺柩的杞梁妻,齐庄公便派人吊丧。结果杞梁妻不接受,认为这不合礼仪,应该到她家去吊丧,于是齐庄公亲至杞梁家吊丧。
这则最早的记载中,根本就没有哭倒长城的说法,甚至连杞梁妻叫什么名字都没有说。
那么后来怎么会有杞梁妻哭倒长城的事?这其实是对齐国丧俗的夸张。
现在有的地方流行“代哭”风俗,就是替代死者亲属大哭致祭,越能哭、越会哭、哭得越伤心越动人,“出场费”越高。
这种哭丧风俗先秦时已存在,齐国哭丧风气最盛,齐人最会哭丧,还诞生了“哭调”。
齐国民间琴师子周,因为住在齐国都城的西门雍门附近,人称“雍门周”,不只“善琴”,还“善哭”,他哭着去见孟尝君田文,结果把孟尝君感动得一塌糊涂,史称“流涕狼戾”。
齐之善哭者传说能把死人哭活,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只是形容齐人哭丧水平之高,这为日后“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提供了创作素材。
齐国的哭丧风俗怎么来的?根据史书的记载,就是杞梁妻开创的。
杞梁妻正是这样一个哭丧高手,哭得非常悲伤,天崩地裂,伤心欲绝,无人不为之掩面动容。不只她“善哭”,一块战死的华周妻哭丧水平也十分高超,二人善哭在当时远近闻名。
此事记载于《孟子·告子下》,原文是这样说的:“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所以,西汉枚乘《杂诗》称:“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齐庄公当为杞梁妻的哭丧水平而折服而难过,不然作为一国之君也不可能亲到门上致祭的。
这之后齐都临淄一带的“善哭”与齐国西部一带的“善歌”,为齐人拿手好戏,渐成齐国的民间风俗,并列为丧礼之一,遇丧事不哭谓之不孝,一直到流行到现代。
秦亡汉兴,人世换了新主,儒家文化被推崇。
杞梁妻善哭事迹受到了儒家的关注,认为是一种贞孝举动,被西汉刘姓宗室文人刘向收录其《说苑·立节》一书中,出现了把城墙哭倒的说法:杞梁被莒人杀害后,“其妻闻之而哭,城为之纮,而隅为之崩。”
“隅为之崩”,这是梁杞妻“哭倒城墙”第一次见于史料,成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滥觞。
再后,刘向又将杞梁妻事迹,编入其《列女传》,事迹列于“贞顺”卷中,并作了点评,颂称:“杞梁战死,其妻收丧,齐庄道吊,避不敢当,哭夫于城,城为之崩,自以无亲,赴淄而薨。”
各位网友注意,这里又出现了杞梁妻投淄水自杀(“赴淄而薨”)的情节,这是以前史料中从没有过的记载。基本上可以肯定,这不是道听途说,就是刘向杜撰,虽然不可信,但为杞梁妻的“贞顺”添上了完美的注脚。
从此开始,杞梁妻“哭倒城墙”的事,被中国民间演绎成各种版本的传奇故事,最后定型为“孟姜女哭长城”。其形成大概是这么一个流传脉络——
善哭→哭倒城墙→哭倒秦长城
东汉末流行的《琴操·杞梁妻叹》歌辞中称,“哀感皇天城为堕。”这里的皇天城是都城,是哪个都城?一说齐国都城,一说杞国都城,一说莒国都城。
杞梁是杞国人,杞国是齐侯伐莒经过之地,建都缘陵(今山东昌乐县),离临淄不远。东汉蔡邕书《曹娥碑》即有这样的说法:“是以哀姜哭,杞崩城隅。”
晋人崔豹《古今注·音乐》在介绍《杞梁妻》这首歌辞时也有这样的说法:“杞都城感之而颓。”
但北魏人郦道元则有不同看法,认为被杞梁妻哭倒的是莒国都城。《水经注·沭水》称,“哀感皇天,城为之堕,即是城(莒城)也。”郦道元还托《列女传》,添油加醋,丰富了杞梁妻哭倒城墙的细节:“妻乃哭于城下,七日而城崩。”
值得注意的是,哭倒城墙的同时,还有“把山哭塌”的说法。
如曹植在《黄初六年令》称:“杞妻哭梁,山为之崩。”什么山呢,曹植在其《精微篇》中进一步想象:“杞妻哭死夫,梁山为之倾。”把当时民间流传的发生在春秋时期“梁山崩”的故事移植给了杞梁妻。
只是这种把山都哭塌了的说法,太夸张,不合情理,后世没有流传下来。
杞梁妻“哭倒城墙”一说,在东汉已遭无神论者王充的批判,认为杞梁妻哭倒城墙的说法明显是不可能的。但王充给出一个意外:或许她在哭时刚好城墙自己倒了。结论是:“下世好虚,不原其实,故崩城之名,至今不灭。”
但考察下来,杞梁妻的故事发生地,在隋唐以前,均没有离开今天的山东(齐鲁)地界。从唐朝开始,故事发生地出现了转移,而且杞梁妻也有名有姓了,杞梁的履历也开始变化,他们的故事有了丰富的情节,凄美中不失浪漫,传奇色彩深厚了。
而这种变化,是从六朝时出现的。
六朝是志怪小说大流行时期,当时的文人喜欢演绎经典、改写野闻,张华的《博物志》、颜之推的《集灵记》 、东阳无疑的《齐谐记》、王浮的《神异记》、王嘉的《拾遗记》、祖冲之的《述异记》、干宝的《搜神记》、陶渊明的《搜神后记》,等等,都是这一时期产生的。
杞梁妻的故事自然是难得的创作素材,也被拿出来“戏说”了。其中《同贤集》一书的作者,把杞梁妻的故事重写成《孟仲姿哭长城》。
变化很大,情节离奇!
重写故事中,杞梁妻首次有了名字“孟仲姿”,杞梁改成燕国人,其齐国将军身份改成被秦始皇征去筑长城的役夫,名字换成“杞良”。
孟仲姿与杞梁的相遇的故事很浪漫:当时杞良为躲避筑长城,逃进了名叫孟超的有钱人家的后园。孟超的女儿孟仲姿其时正在浴池中洗澡,抬头看见了杞良。孟仲姿是很传统的女性,便要求杞良娶她为妻。杞良推辞,孟仲姿说了一句话,“妇人之体不可再为男子所见”,杞良不得不同意。孟仲姿征得父亲后,与杞良结为夫妻。婚后杞良回到筑长城的服役地,结果被工头责罚打死了,尸体埋在城墙下。孟仲姿哭倒长城,指血滴骨认夫,将其骸骨找出来背回……
至此,“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基本成型,虽然是文学化的虚构,但因为情节合理,又感人,遂成之后各种版本的母本,是最早的原型故事,什么秦始皇听说后要封她为妃这类五花八门的说法,都是在此基础上改写和演绎的。
非常遗憾,《同贤集》后来在中国佚失了。那大家现在怎么知道的?原来是从日本人抄藏的古籍——《琱玉集》中发现的。
《琱玉集》是唐朝人所撰 ,但在中国也佚了。
日藏《琱玉集》抄成于天平十九年,书中引用了《同贤集》中的多篇故事,其中就有《孟仲姿哭长城》,最早的“孟姜女哭长城”故事原型方被发现。
日本天平十九年,为唐玄宗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可以推测,“孟姜女哭长城”在隋唐时就在民间流行,并演绎开了——
杞梁妻的名字和叫法也多了,孟仲姿、孟姿、孟姜、孟姜女、许孟姜……其中“孟姜女”最广为人知。
这一叫法,出现于唐朝。
目前已知最早称杞梁妻为“孟姜女”的,出现在从甘肃敦煌遗书中发现的小曲《捣练子》,认为孟姜女是送寒衣给在边塞筑长城丈夫的:“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
杞梁也有多种说法,且不只一姓——
一姓“杞”,大名“杞梁”,也有的称为“杞良”。
一姓“范”,大名“范植”,也有人称为“范喜”,俗称“范郎”、“范喜郎”,类似的有,“范希郎”、“范三郎”、“范四郎”、“范士郎”,云云。
一姓“犯”,大名“犯梁”。
一姓“万”,大名“万喜良”。
后三姓“范”、“犯”、“万”,应该是方言相近,讹传而来。
这些不同的名字和叫法,大都是在明朝时出现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这一时间得到广泛传播,孟姜女庙祠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甚至连孟姜女的墓都在志书上出现了。
为什么会这样?近世史学家、民国兴起的“古史辨学派”创始人顾颉刚,曾对孟姜女的事迹作过溯源和专门考证,论述颇为详细。但他对明朝为什么会出现“孟姜女热”也感到疑惑,称“我至今还没有明白”。
实际上,这是明朝为配合大规模重修北方长城的需要,是丰富长城文化的必然。在这一背景下,孟姜女的事迹再合适不过了。
孟姜女最早墓地,当在齐都临淄一带。
杞梁战死后,齐庄公亲自上门吊丧,孟姜女死后即使不与丈夫合葬,也应该埋在不远处。
但在明朝,国内不少地方都有孟姜女墓,下面几座被提及得最多——
一在同官(今陕西铜川),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编《大明一统志》记载:“孟姜女,本陕之同官人,秦时以夫死长城,自负遗骨以葬于县北三里许,死石穴中。”
这个记载中,孟姜女“移民”了,由齐国人变成了秦国人。
一在安肃(今河北徐水),传安肃是孟姜女故里,有孟姜女“濯衣塘”。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知县张镇重建孟姜女祠。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知县周以痒梦见了孟姜女,醒来后真的发现了北宋有关孟姜女的碑石,就此立孟姜女墓碑,又建忠节堂。
一在临澧(今湖南临澧),境内曾有“姜女坟”。临澧邻边的津市 境内还有“孟姜山”,上有“姜女庙”,庙前有“望夫台”(小山峰)。
一在山海关,附近海上有一处礁石,俗称“姜女坟”。此地属今辽宁葫芦岛绥中县,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山海关尹张栋建贞女祠。
碑文记述了一段未闻传奇:孟姜女姓许,嫁给关中范植;范郎赶辽东筑长城后,婆婆死了,他安葬婆婆后便前来寻夫,结果只见到了白骨,痛哭三日夜而死。扶苏、蒙恬表封他们官爵,决定将其合葬。就是这时出了蹊跷事,山海关这边飞沙走石,海边竟然出现了“望夫石”,海中则涌出了一个圆岛。
于是就在岛上筑坟,石上建庙,这就是“姜女坟”的由来。
这些坟中,山海关姜女坟最神奇,但出现的时间最晚,最不可信。因为山海关是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才建的,与孟姜女的传说毫无关系。
虽然这座姜女坟最假,但却是现今民间流传最广的。
值得注意的是,1984年考古人员在对姜女坟进行发掘时,还真的发现是秦汉遗址,令人非常意外!
莫高窟中的壁画 揭露出来了匈奴如何对待王昭君(昭君出塞)
我要新鲜事2023-05-11 11:27:300000菜地挖出一颗“玉白菜”,文物贩子出80万收购,老农:无偿上交了
翡翠,也称为翡翠玉、翠玉,是玉的一种,被称作“东方瑰宝”,翡翠传入我国已经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而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翡翠称为了王公贵族追捧的器物。有人说,翡翠,白色为翡,绿色为翠,要是把一块绿白相间的玉石,雕琢成一颗小白菜,那还真是巧夺天工,独具匠心。这样的创意在历史上还真的出现过,而这样的玉白菜就保存在台北博物院中,要了解“翠玉白菜”的故事,就不得不说到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慈禧太后。我要新鲜事2023-07-29 16:52:250000沉入到水底的村庄 保存完好的古城(水下古城)
被埋藏在水下的狮鹤两城是难得的完整古城。在浙江省淳安县的千岛湖,一支水下考古队携带着专业的潜水摄影设备,准备对千岛湖下的千年古城进行科学考察。当潜水员慢慢接近目标以后,在幽暗的湖水深处,一些建筑开始显露身影。这是一座始建于公元621年,距今已有1400年历史的唐代古城。在湖水的堡下,古城几乎完好的保持了原貌,眼前的景象被定格在了它被湖水淹没的那一刻。水下城市我要新鲜事2024-01-10 18:13:490004【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明十三陵
明代13个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天寿山下。明代自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至末帝崇祯朱由检止,共计14帝,除景帝朱祁钰因故别葬金山外,其他皇帝的陵墓都在这里。其名称依次为长、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定、庆、德、思陵。1956年由夏鼐主持发掘了明定陵。陵区北、西、东三面环山,各陵都建在山下。以长陵为中心,向左右排列。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9:24:5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