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155

啥样反盗墓手法成本最低?三国时有人用了,死后200年墓都没人盗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8:18:510

字反,成本最低的一种反盗墓手段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我在“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不只一次谈过反盗墓的手段和方式。有网友问题,究竟什么样的反盗墓手段最有效最节省成本,贵族能做到,民间也能做到,穷富都用?

墓前盗墓洞

我在研究中发现,要同时满足这条件,只有一招,就是“字反”。

所谓“字反”,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来防范盗墓——在墓里墓外刻写上文字,规劝和吓退盗墓者,让他们放下洛阳铲,放弃盗墓。

很多时候都有效,就是陪葬金银,因为有这些字,长时间都没有人去盗挖,史上有实例。

这种反盗墓方式古今中外都可以见到,形式确实简单,但内容上还是大有讲究的,可以用4个字来形容:处心积虑。

“字反”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哭穷型为其一,诅咒型为其二,兼而有之者为其三。

哭穷型,比较常见。

古墓碑

既然盗墓主要是因厚葬而起,出于取财之目的,哭穷自然是劝说盗墓者放弃挖墓的最好办法,欺骗性很强,如果你以为真就上当了,反盗墓的设想也就达到了。

张詹就干过这事。

张詹,是三国时曹魏征南军司,这军司就是监军,又有监军事、军师等叫法,由汉武帝始设的监军使者易名而来,就是监督军队的行动,皇帝喜欢用身边的宦官(太监)来担任,张詹就是这样的人。

张詹死后葬在当时的冠军县。

“冠军”一名因西汉名将霍去病而来,他功冠诸军,汉武帝特新立一冠军县,作为他的封地。其县城大概在今河南省邓州市西北张村镇一带,这里至今还有冠军村。

汉魏时开始流行墓前立碑,现在习书者在传世字帖上见到的原始汉隶、魏碑,基本上都是这一时期碑刻留下的。

魏碑《崔敬邕墓志》

张詹墓地在流经城东的湍水西边,汉太尉长史邑人张敏墓在其墓的东边,立有墓碑。据此估计,这里是张氏的家族墓地。

张詹的墓前也立了一通墓碑,碑后刻有记述其生平、简历等内容的文字。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湍水》记载,碑文中有这样的一行字:

“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铜铁不入,丹器不藏。嗟矣后人,幸勿我伤!”

这一行碑文直译就是:“(葬具是)没漆过的楸木棺材,(穿的是)容易腐朽的衣裳,(随葬品)铜器铁器都不放入,红漆的器皿也不入藏。嗳哟,后世的人啊!请别把我毁伤!”

过去有条件的人家,葬具多用耐腐的上等木材,如楠木做棺材,白楸木质很差,不耐腐,“白楸之棺”显然是最不值钱的棺材,普通百姓用的葬具。

六安西汉贵族大墓

张詹墓碑铭文的意思,很明显是“哭穷”,他想告诉盗墓者,虽然我当过监军头儿,但我死后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随葬。所以啊,希望后世盗墓的小兄弟别惦记着,不要来挖我的墓!

如此哭穷,果然取得了反盗墓效果,不少盗墓者信以为真,竟然长期没有盗墓贼光顾张詹的墓地。即便在晋末“八王之乱”期间、民间盗墓风最盛的时候,张詹墓也没有被人盗挖。

大约200年后,一直到南朝元嘉六年(公元429年),张詹才被盗掉。

当年发大水,后又闹饥荒,人快活不下去了,逼得没有办法只好挖墓,向死人“借钱”。虽然张詹墓碑上说墓里没有好东西 ,但被饿昏头的盗墓者才不管呢,挖开再说。

结果,墓里面全是金银财宝,把盗墓者都惊呆了。

《水经注》书影

郦道元当年写《水经注》时路过此地,当地人讲了这个故事,他记下了:

墓打开时,里面塞满了随葬品,都是金银铜锡之类的贵重器具,涂着红漆,雕着各种花纹,非常漂亮。墓内有两口红漆棺材,一点也没有腐烂,棺材前面还挂着竹帘,棺上的钉子都是金子的。虽然墓不是很高大,但墓内相当宽敞。

此怒所谓,“初开,金、银、铜、锡之器,朱漆雕刻之饰,烂然。有二朱漆棺,棺前垂竹帘,隐以金钉。”

在《水经注》里,郦道元就此还大发了一通感慨:“虚设白楸之言,空负黄金之实。虽意锢南山,宁同寿乎?”

意思是你哭穷有什么用呢,随葬了那么多金财宝,能不被盗吗,就是如南山那样坚固,迟早有一天会被盗墓者盯上,不可能永远不被盗的。

这种“字反”并非张詹家族的首创,而是前已有之。

徐州龟山汉墓

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在盛行厚葬的西汉,甚至更早的时候就有墓主在使用。西汉诸侯国楚国第六代王、楚襄王刘注死后,就使用了“哭穷型”反盗墓手段。

刘注墓位于江苏徐州市郊的龟山(原属铜山县,现属九里经济开发区),1981年2月,当地农民炸山采石时发现了此墓。

早在1972年5月,在相隔5米的地方已发现了一墓大型汉墓,称为“龟山一号汉墓”,刘注墓是“龟山二号汉墓”。但现在大家提到龟山汉墓,一般都是指刘注的二号墓 。

这是一座大型横穴式崖洞墓,把龟山凿空而成,墓主为刘注夫妇(分室而葬),非常豪华,绝不是一般人可以营造的。地主土豪即使再有钱,即使允许造,也造不出这样的大墓。

曾经塞满条石龟山次墓甬道
长长的甬道,需要高超的技术才能做到如此精准

龟山二号汉墓的发掘工作,由南京博物院主持发掘,联合参与的还有徐州博物馆、铜山县文化局等单位和部门。

让考古人员意外的是,该墓反盗手段太厉害了,“软”“硬”都来。

硬的,就是用重达五六吨的巨型条石,塞堵入口和甬道,即使用现代的炸药炸,一时半会也炸不开。

软招,就是“字反”。

刘注墓有长长的甬道,用大型塞石封闭。

这些塞石是精心准备的,共有26块,堵塞时分为13组,上下单叠、顺长排列,将整个甬道塞得死死的,想通过凿开塞石,进入放置大量随葬品的棺室,几乎没有可能性,十天半月也凿不开的。

塞石

现代考古发掘时,使用重型吊车拉这些塞石,都觉得异常困难。

在好不容易弄出这些塞石后,考古人员发掘了秘密:塞石上有字,或刻写的或用蘸红墨书写(朱书)。

这些字一般书写在塞石的前后两端,也有的写在左右两侧。内容较为简单,多反映塞石的加工尺寸,或制作验收的情况。由于水浸和烟熏,这些朱书文字已经漫漶不清,但刻字很清楚。

刻字都在塞石的前后两端,是工匠在石面上镌刻的文字编号,便于放置塞石。在甬道最外头的第一组、最上层塞石的前端面,除了刻有文字编号,还有一篇“告知书”样的文字。

文字编号是“第百上石”,一行4字,单独刻于石面的上首。

第百上石

文字编号下面就是告知书,共有45字,其中一字残泐。从右向左,竖行排列,计9行,每行4至7字不等:

楚古尸王通於天述葬棺郭不布瓦鼎盛器令群臣已葬去服毋金玉器后世贤大夫幸视此书▣目此(?)也仁者悲之

用现代语文重新标点,是这样:

“楚古尸王通于天述:葬棺郭,不布瓦鼎、盛器,令群臣已葬,去服,毋金玉器。后世贤大夫幸视此书,▣目此(?)也,人者悲之。”

这是考古报告上的解读,但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

塞石

如有的学者认为,第七行的“太”应是“丈”,“大夫”应是“丈夫”。第九行的“目”应为“已”,通“以”;“此”应是“勞”(劳),整个文告应是:

“楚古尸王通于天述:葬棺郭,不布瓦鼎、盛器,令群臣已葬,去服,毋金玉器。后世贤丈夫幸视此书,已(以)劳也,人(仁)者悲之。”

“告知书”是我的说法,考古人员认为是“先王遗训”。虽然对这段文字的性质和解读不尽相同,但对其意思,学者们的观点上基本是一致的。

西汉金饼

大概意思就是,墓室内没有什么值钱的随葬品,没有金玉财宝。如果以后有好人看到这段文字,就不要盗挖了,有仁爱之心的人要同情墓主。

原来,这个告知书是一种哭穷式反盗墓手段,乞求盗墓者不要盗他的墓。

作为一代楚王,如果真如此清贫和谦卑,确实值得同情。但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没人会相信的。

所以盗墓者“幸视此书”后,没有被其“毋金玉器”一语所忽悠,而是盗之挖之,弄走了能弄走的所有值钱的随葬财宝,以致于考古人员看到的墓室差不多是“一贫如洗”,连棺材板都没有。

盗墓者是怎么盗掉刘注墓的?手段非常普通和简单,却非常高明和管用。

西汉马蹄金

盗刘注墓的是古代的盗墓者。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有高招,我有绝招。巨大的塞石并没有让盗墓者感到为难,他们放弃传统的打洞方法,而是“凿孔抽石”——

在塞石的外头,凿出孔,穿入绳索,将长长的塞石,认准一行,一块一块拉了出来,打通了甬道,钻入棺室。

这种孔,如牛鼻子一样,俗称“牛鼻子孔”。

当年也没有吊车、牵引车,这些塞石是怎么拉出来的?三五个人一起用力都拉不出来,估计是使用过去农村常用的大型绞轮,如推磨一样,套上牛(应该不是一头牛),将塞石慢慢拉出来,拉出第一块塞后,再拉第二块,第三块……

西汉麟趾金

如此这般,轻易就将甬道打通,进入后室,盗走大量随葬财宝。

这种盗墓手法也透露了古代盗墓者的真实身份——应该是当地富有经验的农人,只有他们能想出如此绝妙的法子。

这些凿有牛鼻子孔的塞石,现在堆放在博物馆的外面,游客可以看到的。

海昏侯墓金饼出土现场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