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秦刻石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0:01:180阅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巡行各地时所立的纪功刻石。内容是称颂秦始皇的丰功圣德。刻石的文辞为每句4字,韵文,前部分为始皇颂辞,后面附秦二世诏。刻石的内容,除《峄山刻石》外,都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刻石字体为小篆。相传是丞相李斯写的。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今山东枣庄市峄城区)立石,是为《峄山刻石》。同年,上泰山,封,祠祀,禅梁父,所刻立石,是为《泰山刻石》。又南登琅琊(今山东省胶南县)作琅琊台,立石刻,是为《琅琊刻石》。二十九年,登之罘(今山东省福山县),刻石,是为《之罘刻石》;又刻于东观,是为《东观刻石》。三十二年,至碣石(今河北省昌黎县),刻碣石门,是为《碣石刻石》。三十七年,上会稽(今浙江省绍兴),祭大禹,望于南海,立石刻,是为《会稽刻石》。

宋代刘跂的《泰山秦篆谱》记载《泰山刻石》说,石高不过五尺,形制不方不圆,四面宽狭不等,每一面上都刻文字.清代阮元《山左金石志》中记载《琅琊刻石》说,用工部营造尺测量,石高一丈五尺,下宽六尺,中宽五尺,上宽三尺,顶宽二尺三寸,南北厚二尺五寸。据阮元所描述的形状,很类似传世的秦刻石鼓,应是《说文》所说的“碣”。

秦刻石仅存《琅琊刻石》和《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已裂残,据清初拓本,仅存二世诏书86字。残石现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泰山刻石》据明安国藏宋拓本存146字。清代以后,所能见到的泰山刻石“秦二世诏"残片,存约10字,现藏泰安岱庙中。
现在通行的之罘、碣石、会稽刻石拓本,都是后世仿写、仿刻的。《东观刻石》未见流传。现存《峄山刻石》,为北宋淳化四年(993)郑文宝据南唐徐铉的摹本“刊石于长安故都国子学”,是重新刊刻的。此石现藏西安碑林中。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中华文明探源的吉林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这一方针的指引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秉持“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理念下持续推进,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及动因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得出了各个区域文明在不断交流互动融合过程中共同形成了“早期中华文化圈”的重要结论,为早期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作出了考古学上的卓越贡献。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8:31:170002日本沉船有50亿文物 美日想打捞 专家:这是我国文物 决不允许
我要新鲜事2023-07-10 12:55:050000统万城遗址和石峁遗址被正式授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4月18日,在湖北武汉召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场工作会议上,统万城遗址和石峁遗址被正式授牌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我要新鲜事2023-04-22 02:31:2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