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迁都北京的巧合,清人笔记透露朱元璋亲口说的话,与刘基有关
朱元璋在南京当皇帝的传说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说说朱元璋在南京当皇帝的故事。
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庙号“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在应天府即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应天府即六朝古都金陵,今江苏省省会南京。

朱元璋在南京当了31年皇帝,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病逝,享年71岁,葬都城东紫金山(钟山)南麓的孝陵。
朱元璋在南京当皇帝的31年,应天府成为国际繁华大都市,帝都子民欢乐祥和,日子过得很舒服,对朱皇帝敬赞有加,称道不绝,有关他当皇帝时的段子,南京人能说很多,传得神乎其神。
我在写作《风水三千年》一书时曾采访到不少逸闻,比如刘基“填龙脉,建龙宫”的传说。

定都南京后,和其他朝代一样,朱元璋开始大兴土木,营建都城。为此成立了一个“帝都建设委员会”,成员有礼部、钦天监、工部等重要部门的大员。这些委员中,不少是风水大师,战争年代的军师刘基是少不了,他通天文地理,知江山后事,能掐会算,无所不知。
李善长、宋濂、李思迪、王祎等朱元璋信任的大员,委员会中也是少不了的。
应天府的中心在今总统府、大行宫一带,六朝都城都这边。按常理,朱元璋的皇宫应该建于此地。
但是朱元璋觉得这里“王气已收”,格局不张,并不满意。

刘基是“帝都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见当今皇帝闷闷不乐,知道他为皇宫选址烦恼。刘基看出了朱元璋的心思,说他寻到一块宝地。
刘基选的这个地方就是今天南京明故宫所在,此地离“龙尾坡”不远,东傍紫金山,富贵山前。
清顾炎武《肇域志》一书中提到了此事,称,“洪武丙午(应为元至正26年,公元1366年)八月,(朱元璋)拓金陵,命刘基卜新宫于钟山阳。”

龙尾坡是南京城内的小山富贵山之余脉,富贵山是钟山之余脉,由东向西而去,一直到江边。但富贵山北有玄武湖,南有燕雀湖,一片湖水,这种地方怎么建皇宫?
朱元璋表示怀疑,但刘基能言善辩,一句称“填湖护龙脉,水上造龙宫”,令朱元璋龙颜大悦。
填此一片大湖,工程量可不是一般的大。
即使在拥有推土机、挖掘机这类大型机械的现代,填一个大湖也不是小事,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朱元璋是皇帝,他从外地调来大量民工,靠着肩扛担挑,才把燕雀湖填了起来。
老南京说的“迁三山,填燕雀”,就是这么回事。

现代考古发现“填燕雀”一说不虚。在当年的湖底发现了很多木桩,就是填湖时打下去的。
开始填时并不顺利,俗话说水来土挡,但湖水涨得比土还快。
有一天朱元璋微服出访,来到湖边,见到一个老人在这边钓鱼,便问老人家尊姓大名。
老人说免尊姓“田”,贱名“德满”。“田德满”,不是“填得满”嘛,朱元璋脱口而出,这不是老天给他派来的神人吗。
朱元璋觉得真是天意,告诉老人家他是当今皇帝,当即封他为湖神。

田德满以为自己撞上大运,没想到的是,朱元璋是要他去填湖——派人将他投进湖中垫底。
田德满也没有白死,据传他的后人得到官府照顾,当上了官差,吃上了皇粮。
湖是填起来了,皇宫也造了起来。但搞建筑的人都知道,不管怎么填,将来地面多少都会发生沉降现象。果然,没过两年宫墙出现裂缝,地面前高后低,出现了现代工程学所谓的“不均匀沉降”现象。
发生这一情况,在中国古代历朝皇宫也算奇葩了。
《管子·度地篇》称,“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
皇宫选址不好,遂成了朱元璋的一块心病,也成了他日后想迁都的重要原因之一。

清人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十三)透露了一个秘密,与刘基皇宫选址不当有直接关系。
朱元璋当年是这样说的:“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有绪,唯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老矣,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劳民,且废兴有数,只得听天。唯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
因为皇宫出问题,朱元璋忌恨起了刘基,但表面对刘基仍夸奖有加,不露声色。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刘基为“诚意伯”。但被赐封的刘基并不敢高兴,刘基看透古今君臣可“共苦”不可“同甘”的现象。现在大明王朝稳定了,天下太平,当年出生入死的老臣便没用了。

为避免兔死狗烹,精明的刘基在获封次年,即向朱元璋提出归隐愿望,要“告老还乡”。
朱元璋一番假惺惺挽留后,便将刘基放归浙江青田老家了。
朱元璋因为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欲迁都,但他到死也没有迁成。
朱元璋迷信,说是“天意”。
原来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到关中考察都城选址回来的太子朱标感染风寒,虽经御医全力救治,但最后还是病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储君意外死去,朱元璋说这是命,从此不再提迁都的事。
刘基当年也说过“天意”——迁都才是天意。

刘基为何这么说?原来朱元璋背着他,挪动了宫城的基桩——动了根基。
此事不见于正史,但民间传说很广。明人徐渭小说《英烈传》演绎了这个说法,作者借朱元璋的高级顾问、待制王祎之口,证实上这事:
“前年鼎建宫关,刘基原卜筑前湖为正殿基址,已曾立椿水中,彼时主上嫌其逼窄,将椿移立后边。刘基奏说:‘如此亦好,但后来不免有迁都之举。’今日萌此圣念,或亦天数使然。”
朱元璋为什么要动刘基定好的基桩?据说是因为马皇后。

据明人张瀚《松窗梦语•堪舆纪》,刘基选定宫址,并度地置桩,朱元璋回去后把情况告诉了马皇后。
马皇后听罢对朱元璋说:“天下由汝自定,营建殿廷何取决于刘也!”
朱元璋听了觉得有道理,乘夜黑把刘基划好的桩基全都更换了位置。第二天又召刘基去看现场,刘基发现基桩被人动过。
除了朱元璋,谁敢动皇宫基桩?刘基马上明白了,只好按朱元璋动的桩位开挖地基。
随便改动基桩不吉利,所以刘基对朱元璋说,“如此固好,但后世不免迁都耳!”
果然,刘基一语成谶——巧了!

朱元璋死后不久,燕王朱棣发动“靖难”, 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攻破南京,建文帝于宫中自焚,朱棣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朱棣下诏,正式迁都北京。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平顺天府为“京师”。
现在刘基选址建成的明皇宫,已在清后期太平天国的战火彻底被毁,如今只剩下“明故宫”遗址。

民国时,孙中山灵柩从北京移葬南京,为了方便下葬中山陵,民国政府专门开辟了一条大道,穿越明故宫遗址出城,这就是现在南京城中主干道“中山东路”。
中山东路将明故宫的格局严重破坏了,现在想恢复都难。估计,能掐会算的刘基当年没有想到这一点!

韩茂莉:运河与水路交通影响下的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古代技术条件下,水运是最便捷、最廉价的交通方式,因此中国人不仅很早即利用水路从事航运,而且拥有久远的运河通航史。基于中国的自然环境,江河湖泊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水路自然也成为这里在交通方式上的重要选择。因自然环境的差异,东部地区的水路交通存在运河与江河水道的区别,运河为人工开凿,江河乃利用天然。一、运河的开凿与主要运河的流向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3:36:4500017三星堆遗址的新发现 铜扭头跪坐人像(三星堆发现)
三星堆首次发现扭头跪坐人像。其实三星堆遗址这么多年以来在我国已经出现了很多的文化遗址以及文物,比如说青铜树以及黄金面具已经给我国的考古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解开。而在之前的一段时间,三星堆遗址也是暂时性的进行了停止,在这之前发现的很多文物需要仔细的研究,其中最为奇怪的除了上面所说到的几个之外,还有一个青铜扭头跪坐人像。青铜扭头跪坐人像我要新鲜事2023-07-12 19:14:570001窥探康熙地宫秘密:曾被盗挖,墓内黄水翻滚,帝后尸骨漂浮60年
康熙是入驻中原地区的第二位满清皇帝,纵观他一生在位期间,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成功的维护了疆土的统一。尤其是在清朝初年经过战乱的百姓饱受战火洗礼,很多的田地都荒废了,人们流离失所,食不果腹,为了减轻百姓的生活负担,康熙颁布了永不加赋的规定,力促百姓能安居乐业,为了后来的康乾盛世打下牢固基础。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8:56:440000墓室错位40厘米,小妾棺材斜放其中,咋了?历史上的三峡地震啦
考古中发现的“三峡地震”本文作者倪方六考古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比如灾难考古。提到灾难考古,可能不少网友都会想起青海的喇家史前灾难遗址,那是一次史前地震引发的。而地震在古遗址、古墓葬中常有发现,比如三峡地震,在古墓葬上就有反映。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要说的一处古墓地就与三峡地震有关。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08:200000中国洪水与治水故事:范型神话或历史传说?
历史考古与上古文明2020-09-2810:45目录一、大洪水灭世而创世神救世复苏神话之普遍性二、中国神话中洪水灭世的范型故事三、夏禹之前尧舜三苗时期的水患和治水传说的纪录索隐(一)古神庙文献碎片:鲧治水神话剖析(二)虞舜水患及治水记录(三)三苗时代洪水持续发作但疏于治水四、夏禹:治水神的历史化或历史英雄的神话化(一)创世洪水故事与大禹治水故事的差异性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