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抬棺下葬必带两样东西,老话说哪一样都不能少
传统丧事出殡风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我在前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已谈了不少有关过去丧葬风俗。这篇文章与前面一样,继续来说白事。
出殡,是白事中最重要的程序。所谓“出殡”,就抬灵柩出去埋葬,俗称“出棺”,也叫“发丧”。只要亡人不死在“坏时辰”,出殡的时间一般都是正吊后次日上午完成。在将棺材从灵堂抬出大门时,杠夫要小心谨慎,棺材不能碰到门框、墙壁,否则对丧家不利,晦气。

(出棺)
出殡时女眷不能随行,不送 葬,不上坟,出于最后诀别的风俗考虑,棺材抬到大门前空地上时,要暂停一下,让女眷们哭别。
出殡时要带的东西不少,但有两样东西必带:一是引魂幡,一是铭旌,老话说哪一样都不能少,否则对丧家不利。为什么?老话说,让引魂幡随棺走,能把亡人的灵魂从家里(阳宅)引出来,带领到坟地(阴宅),如果出殡不挑引魂幡,亡魂就不随棺走,成游魂野鬼,如果留在阳宅,则更不吉。

(引魂幡)
引魂幡主要有“片幡”和“鹤幡”两种制作规格。片幡各地制作方法并不一样。苏、鲁、豫、鲁一带多用红、绿、黑三色彩纸,剪成碗口大小的 “画”字和“寿”字图案,连接成七尺七寸长的燕尾形彩带,一式两面,分别挑在竹竿上。
鹤幡,用彩色纸糊成鹤、篮、桶、球等四物,也挑在竹竿上。

(引魂幡)
北京一带则有牌子幡、六尘幡、筒子幡、门幡、花篮、鱼儿幡、闹嶓等。片幡是蓝缎子绣花幡条,上端有绿色的宝盖、中腰有粉红色的莲花,上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故显考X府君讳XX老大人之灵引魂幡”。
注意,过去“引”字左右要分开写,“弓”放左边,“I”分右边,左边写上亡人“原命”,即出生年月;右边写亡人的“大限”,即卒终年月,用红漆竹竿高高挑起。

(出殡时必带铭旌)
铭旌是白事必备之物,又称“明旌”,在正吊日高高地悬挂出来,给四方八邻一个信息——明天要出殡了。铭旌是一块五尺七寸长(或四尺七寸长)的红绸,就像一条长手巾大小,故又叫“巾”;上面用金粉写出亡人的姓名、籍贯、和亡时年龄,又称“铭”——“铭巾”、“名巾”别称,就是这么来的。
书悬铭旌风俗由来已久,先秦时已出现。《周礼·春官》“司常”条称:“大丧,共铭旌。” 清人汪汲《事物原会》“铭旌”条有具体解释:“周公制周礼司常,大丧供铭旌,建廞车之旌(廞车者,丧车也)。”

(准备出殡)
丧事为何要用铭旌?铭旌在丧事文化中有实际的作用。《礼记·檀弓下》称:“铭,明旌也,以死者为不可别已,故以其旗识之。”
铭旌过去行文讲避讳,不能直呼亡人姓名。如亡人是父亲或母亲,过去一般冠头用“显考”或“显妣” X(姓)讳XX(名字)公或公夫人 “之灵柩”字样。
中间也可以加上“享年XX”,还可以加上生卒年月。如清朝时可以这样写:“大清处士X公讳XX享年XX有X之柩”

(民间白事有铭旌出售)
铭旌上的铭文,在用字数量有单双数之分,如果二老皆不在了用取数,一人健在用单数。现在简单了,一般是这样写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市、自治区)××市(县)××乡×村公民×××之柩。有的还会在中间加上生卒年月
出殡时,铭旌与引魂幡一样,也挑在竹竿上,走在送葬队伍前。在棺材放进墓穴后就要用到铭旌了。棺入墓穴,俗称“下井”,苏北人称“登位”、老北京称“登坑”。登位后,铭旌由负责棺材正位、定山向的阴阳先先生展开,平铺在棺材盖上,然后用酒浇到铭旌上,铭旌便棺盖贴紧了。

(棺下井)
然后就可以覆土埋棺。覆土时要小心,不要把铭巾动了。因为若干年后,铭巾腐烂,金字不会消失,便“印”在棺盖上,成为“棺志铭”,是棺主的身份证明。
一般人死后如果不置墓志的话,这“棺志铭”也就成了墓志铭。所以,铭旌很重要,出殡时一定要带上,不然亡者棺柩无名,成无名鬼了。
出殡过程中也有讲究。 灵柩从家门抬往穴地时,前面是两把火炬及灯笼引路,引魂幡、铭旌、吹鼓手等引柩,孝子侄孙们手捧泣杖领丧,俗称“领棺材头”。另有一人拿烧纸斗,边走边向路上撒纸,或用小土块把纸压在路上,意为“留下买路钱”。

(准备出殡)
过河过桥前要停柩烧纸磕头,买通河神桥神。灵柩登位后,要把事先准备好的吃食罐、亡人生前的烟袋、拐杖等所有心爱之物放入金井,再向金井、棺盖上撒米。待孝子亲手向灵柩上推三把土后,杠夫才可以正式掩埋棺材,填上墓坑。
从旁边取土做坟头,俗称“添坟”。添坟取土后留下的坑叫“明塘”,也称“冥塘”。招魂幡、孝子从腰间解下的孝绦(麻辫粗绳)等,要放在明塘内焚化掉。有的地方将孝绦带回家,改搓成绳,老话说,扣猪则猪旺,拴牛则牛壮。

(焚幡)
有一点要注意,孝绦不能丢在金井内,哪怕有一根麻丝落入金井内都不是好事,老话说,那样后代会出现“少白头”。这当然是迷信,少白头是遗传的原因,与下葬不讲究没关系。
引魂幡和铭旌是出殡“两件儿”,实际上还有灵牌、哭丧棒、 老盆(丧盆子)、吃食罐(装有随葬食物的瓦罐),北京人将引魂幡(幡儿)、灵牌(牌儿)、哭丧棒(棒儿)、老盆(盆儿)、吃食罐(罐儿),称为出丧“五大件”。
而老盆、供摔老盆用的砂板砖、吃食罐三样,则称为“倒头三件儿”。

(棺前老盆)
最后要说的是,棺登位后孝子向金井放三把土,再顺手抓三把土放在自己兜内。解下孝绦、把搭头盘绕在头上后,要赶紧往家赶了。这又是为什么?会在下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中讲述。
十大考古终评项目 | 方寸叠古今 咫尺见千年——河北正定开元寺南遗址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海报设计:袁子淇)河北正定开元寺南遗址发掘单位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项目负责人陈伟一项目概况正定古城是河北省保存状况最好的古今重叠型城市遗址。开元寺南遗址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县燕赵南大街以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南侧,面积约12000平方米,是河北省首次大规模的城市考古发掘项目。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4:26:130000李零:北京中轴线——万宁寺、中心阁与中心台
#秋日生活打卡季#元明清以来,北京城市形成了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这条被称为“北京中轴线”的对称轴见证了北京城的变迁,也成为了学术界聚讼纷纭的话题。北京大学李零教授以《析津志辑佚》的八条引文为主,结合王军新著《尧风舜雨》,在“北京中轴线”的考证问题上,提出了自己明确的意见,他指出:“元大都的南北中轴线只有一条,就是丽正门到钟鼓楼的轴线。”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8:42:250001有钱人吃进口米,清朝时正相反,泰国米很便宜,康熙鼓励进口
中国人何时候开始吃泰国大米的?本文作者倪方六吃进口大迷,如今成了富人的的选择,而在国内各大超市,可出售进口大米品种很多。别以为,这是现代才有的事情,也不是什么时尚。早在北宋时中国即从今泰国、越南等地调稻米了,也就是说,中国人最晚在宋代已开始吃进口大米。图:赵本山、宋丹丹吃米饭情景,影视再现)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9:37:340000组织十来人盗王陵称“开采”,“矿工”吃私埋宝,警方半年后才知
雇人“开采”邯郸赵王陵本文作者倪方六现代盗墓与过去已完全不一样,不仅盗墓工具和出货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盗墓手段和组织形式也有很大不同,分工协作,流动作案,跨省互动,产、供、销一条龙。老板组织盗墓,负责收货,商业运作概念被引入盗墓圈。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要说的赵王陵盗案,就是这样。赵王陵盗案发生于1997年,已过去20余年了,00后网友是不知道的。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2:14:240000陕西农民挖出罕见青铜犀尊 身世成谜 它背后的历史太过沉重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物品因其精美和神秘而引发人们的无尽好奇。错金云纹铜犀尊就是这样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它的存在让我们能够窥见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艺和文明的辉煌。一、错金云纹铜犀尊:一项惊人的艺术杰作我要新鲜事2023-09-08 19:14:4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