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盗墓千年不腐女尸被发现,死时约25岁,胃中检出超量剧毒砒霜
神秘的契丹女尸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现代考古中, 中国已发现了很多不腐古尸,基本上是老年古尸。
最为网友熟知的,应该是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女尸。在马王堆女尸之后,中国又发现了一具引起轰动的女尸,这就是年轻网友可能不知道的——契丹女尸。
此具契丹女尸是1981年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境内发现,距今已40年。
这是一具少妇的尸体,死时仅25岁左右,死因至今成谜。
马王堆女尸属于南方湿尸型,乌盟契丹女尸则是北方干尸型。
乌盟契丹女尸出土的具体地点,在时乌兰察布盟察哈尔右翼前旗豪欠营大队的湾子山墓地,这里处于内蒙古西部。
这具古尸能被发现,是因为盗墓。
湾子山墓地所在地群山环抱,丘陵起伏。墓地背山面谷,形若簸箕,东南面出口处有两座圆形山丘,如同墓前“双阙”。这样的地形地势,是契丹人眼里的风水宝地,被选为墓地一点也不意外——当地盗墓者往往利用这一规律寻找古墓地,一找一个准。
墓地并不大,南北长210米、东西宽120米。
墓地上发现10座古墓,其中,砖室墓3座,石室墓5座,土洞墓1座,土坑墓1座,编号从M1-M10,称为“豪欠营辽墓群”。
可惜的是,其中7座墓已遭完全盗掘和破坏。
在现代,豪欠营辽墓群第一次被盗掘,发生在1972年。
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当时,村组编制还是“大队”、“生产队”。
一天,象欠营生产队队长带着一大群扛着铁锹、拿着铁锛的生产队员来到墓地,宣布“破四旧”——挖墓!
当时是大集体,人多力量大,生产队长宣布要干的活后,社员分组挖墓,很快将墓穴挖开了。
这里是当年契丹有钱、权势人物的家族墓地,墓内有大量的随葬品,金银器、铜器、瓷器都有。当时人们也没文物保护意识,谁抢到归谁,大家一哄而上,珍贵的文物被一抢而光。
据事后调查,有的抢到了护心镜,有的抢到了宝珠;有的几人争抢一物,一个装着水的宝瓶在争抢时摔碎了,非常可惜。
疯抢随葬品尚可以理解,不算变态,令人发指的是肢解古尸!
契丹人下葬不用棺材一类葬具,往往在墓室内砌出一个台子,即所谓“尸床”,将尸体放于其上,如上床休息一样,衣物等随葬品则叠好放在尸床上。
让社员吃惊的是,有一墓里的尸体竟然没有腐烂。
尸体用铜丝网包裹着,脸上罩着鎏金面具。当时队员认成是黄金做的,将面具拿走,铜丝网则剪断,揉成一团,当金子带回家收藏起来。
贪婪的心态令人丧失了人性,为方便取下尸身上的“宝物”,竟然折断古尸的胳膊,拧断腿……
这事很快传遍附近村庄,一个村看一个村,纷纷带人前来“破四旧”,实际是公开盗墓,寻找墓中财宝。少的十几人,多的几十人,最多的一天山坡上竟然站了上百人,乱挖乱掘,把好端端的一片墓地完全破坏了!
但过了几天,突然就没有人来挖墓了。咋了?原来出事了,挖墓现场死人了。
老人说这是“报应”,不信鬼神的“革命群众”也怕了,就此歇手。
有一座墓顶已挖出,也没人敢再往下挖——这就是后来出土契丹女尸、考古清理时编为M6的第六号墓。
女尸暂时躲了一劫,但10年后又遭不测。
19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万元户”成为农村人的致富目标,人们的脑子活了,想着法子“致富”。当时民间有一句流行语,叫“要想富,去盗墓,一夜成为万元户”,当地有人想起了湾子山上的古墓,以盗墓致富。
1981年6月,有人又在山上盗墓,被常在山坡上放羊的象欠营村蒙古族老人武兰考发现了,于是报告给乌盟文物站。
接到报告后,文物站考古人员很快赶到现场。
只见墓地上到处是盗坑,典型的辽代沟纹砖散落遍地。
1981年10月,乌盟文物工作站的考古人员,对豪欠营辽墓群进行清理发掘。由于破坏严重,考古人员只清理了第二号(M2)、第3号(M3)和第六号(M6)3座墓。
第六号墓考古收获最丰,契丹女尸即出土于此墓中。
契丹人下葬后一般不留坟头,年代一久便不容易发现,但豪欠营湾子山墓葬,很容易被盗墓者找到。
因为每座墓葬在地面都有一个长“凸”字形的石砌边框,非常明显。边框西侧较宽,下面就是墓室;东侧较窄,下面是墓道。
清理第六号墓,已是1981年10月中旬。
清理前发现,墓顶部有一直径3.5米、深约1米的盗坑。虽然遭盗挖,但盗墓者并未能得手,进入墓室,所以第六号墓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出土了一批文物。
瓷器有瓷注2件、瓷碗1件、瓷盘4件、瓷碟5件;铜器有玉柄铜佩刀、玉柄铜刀形器各1件;玉器有玉环2件;漆木器有漆盘2件等。
第六号墓是一座石室墓,在墓地的最南边,坐西朝东,由墓道、甬道、墓门、墓室四部分组成。
墓室面积不大,呈不规则八边形,东西和南北最宽处各在2米多一点。
整个墓室做得粗糙,不太讲究,不能防渗水,墓壁可以看到水锈的痕迹。但墓室整体完整,并没有坍塌。
墓室淤泥中发现了老鼠的骨骼,推测当年老鼠曾钻进来打窝,雨水和泥土顺着老鼠洞下来。
墓室后侧靠墙砌有尸床,尸床前有木供桌,清理时已朽。
尸床略呈梯形,四边略高。
女尸陈放于尸床上,头下枕着高15厘米、包裹丝织物的木枕,清理时也朽了。
尸体向左侧身直肢,头向北,脚向南,面部正朝着墓门。左手平放于胯前的尸床上,右手靠在腰侧。
尸体两臂丰腴、双腿肥硕,胯骨与臀部宽大,腰部紧束——可以清楚看出是一位成年女性的尸体。
但从尸身下各个部位都有厚薄不等的淤积土层来分析,这并不是她最初的葬姿。最初应为仰身直肢葬,之所以出现这种姿势,应与墓室积水有关,渗漏进墓内的雨水,把尸体漂了起来,浮起侧转了。
如此“水浮尸”不只发生一次,渗水带进的泥土逐渐沉积,导致葬姿改变,形成了出土时所见的状态。
女尸收殓时穿有多层葬服,外面是3层长袍,从外到里分别是绣花丝绵长袍、绛紫色丝绵长袍、中黄色丝绵长袍。
长袍下面则是短衣和绢裙,从上到下分别是黄色丝绵短袄(有罗、绢、绵、绢4层)、轻罗短衫、绢短衫、绢裙、棕色丝绵背心(当地人称“棉翔子”)。
由于墓室反复进过水,衣服基本上全朽烂了,没有一件是完整的,上述衣服式样是从未腐部位看出来的。
女尸身上包裹的铜丝网,其实是契丹人特有的葬服,称为“铜网衣”,与中原贵族死后穿的“金缕玉衣”,有相同的风俗学用意和功能。
铜网衣不是罩在衣服最外层,而是穿上棕色丝绵背心、绢裙、绢短衫、轻罗短衫后,用深褐色粗罗由上往下裹缠好,再罩上铜丝网,然后穿上黄色丝绵短袄、长袍。
尸体收殓穿好后,从外表并看不出穿了铜网衣,与金缕玉衣穿在最外层不同。发掘时能看出来,是因为外层丝织衣服腐烂了。
穿上铜网后,再给女尸戴上手套,穿上丝绵软靴,用包头把头面包裹上。
做好这一切后,要给脸部罩上鎏金铜面具,盖上紫红色的尸衾。
清理女尸时,这层尸衾已不存,只见痕迹。
鎏金铜面具是用很薄的铜皮做成的,人脸大小,上面有五官,非常逼真、形象。如果是更高级的贵族,死后还可能使用更能显示身份和财富的黄金面具。
这件鎏金铜面具出土时,并不是戴在女尸的脸上,掉了下来,考古人员是从淤泥中发现的。
揭去殓衣、网衣后,这具契丹女尸才完全暴露在考古人员的眼前——
尸体形状完整,胸底微收,腹部下陷,耻骨部明显凸起。当时考古人员有意用手摁一下,感觉胸部和臀部的肌肉竟然还有弹性。
女尸发型完好,额头上部剃去约5.5厘米的一片头发,有不到1厘米长的发根。头顶长发集为一束,用纱带捆扎,结在头顶中央。
由于湖南马王堆女尸效应,考古人员对这具女尸的发现十分惊喜,内蒙古方面及时将情况上报给了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所特派了一位考古专家赶来,现场指导女尸出土。
出于保护女尸的考虑,考古人员特制一块薄钢板,分段插进女尸与尸床的接合处,再将钢板固定在一根横木上,使钢板与女尸成一个整体。然后拉动横木,将女尸慢慢平移到一块备好的木板上。然后将尸体和木板一起密封包装,妥当后才运出墓室。
经测定,第六号墓的年代约在辽中晚期,女尸出土时距下葬已有900多年。
墓葬年代、墓主族类都好确定,但有一个问题难住了考古专家:女尸为什么没有腐烂?
第六号墓并不具备尸体长期保存的优越条件,外部也没有新疆干尸形成那样的干燥环境和气候,内部墓室渗水,又无马王堆那样的高级葬具,相反尸体还被渗水反复泡过,应该早就腐烂才对。
当时考古专家、医学专家,甚至连法医都参与了契丹女尸不腐的研究和探讨。
从牙齿推测,女尸死亡时年龄在25岁左右(后来测定在30岁上下),身高160.9厘米,血型为B型。
从头发中测出碘、镁、铜、钒、铅等多种元素,其含量比现代正常人高出数倍至数十倍,铜的含量高达数千倍。
从女尸的肺脏、胸膜和腹膜等组织中,检出了细菌芽孢,这说明腐败微生物曾一度在她的尸体上繁殖过,但为什么后来突然停止繁殖了?
让专家最为吃惊的是,女尸胃部发现了超量的砷,为正常量的数倍。
砷是一种剧毒物质,民间俗称“砒霜”。女尸死亡时正是最美的年龄,很年轻,当时一度传出她是被毒死的。
但专家最终否认了这一判断。
胃部和骨骼中含砷量高,可能与生前服用含砷药物、食物和死后灌入砒霜防腐有关。
现在大多数专家认为,契丹女尸不腐与自身形成的无菌环境有关:一、铜网衣有杀菌功能,防腐作用明显;二、超量的砷让腐败微生物无法生存和繁殖,直接保护了尸体。
或许有网友还想问,女尸是怎么死的?起初推测是死于难产或妇科绝症。
根据是,在女尸两股间的铜丝网外层,紧夹着一块厚厚的复层布,考古人员称为“裆布”。裆布保存较好,近千年下来,绵及丝织物仍富有弹性。但上面有血污,应该是从下体流出来的,这让专家起疑。
再观察,女尸下身的泥土中有疑似血斑;尸检时发现女尸腹腔、盆腔内有褐色粉末,也疑是出血形成。
但是,法医血痕化验却显示并非人血,从而排除了死于难产大出血,或死于妇科病,比如子宫癌、宫颈癌出血的可能性。
至今,契丹女尸的确切死因仍是谜,但她系非正常死亡是肯定的。
南美挖掘到三千年前的古墓 文物上居然有汉字(山海经传说)
文物可以验证山海经的描述或许真实存在。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古代文明之一,我们的祖先留下了灿烂的中国文化和无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东西,其中大部分散落在我国各地。然而1865年,一座刻有武当的银雕像在远离大洋彼岸的秘鲁出土。这座雕像充满了中国文化特色,是中国殷商时期的雕塑,风格完全相同。专家们在《山海经》中发现了一些线索。古代传说我要新鲜事2023-05-11 12:32:410000鸟面龙:蒙古小型恐龙(最小仅60厘米/第4种有羽恐龙)
鸟面龙是一种兽脚亚目下的阿瓦拉慈龙科恐龙,整体外形就像是一只现代鸵鸟,诞生于8500万年前到7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体长只有90厘米左右,属于小型恐龙的一种,第一批化石是在蒙古国的乌哈托喀地区发现的。鸟面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6:19:390000祖先牌位的起源:柄形器乎?祖形器!
【编者按】“夏商玉器及玉文化研讨论”将于2016年12月26-29日在广东省博物馆召开,同时“锵锵玉鸣——商代王后妇好玉器特展”在省馆开展。为庆贺此一学界盛事,特摘发郭静云《天神与天地之道——巫觋信仰与传统思想》第十章“先王的形象”之一节,以飨读者。本篇原名“祖形器的线索”,现篇名系编者所加。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3:58:230000考古挖掘不久即发现盗洞,被笑与盗墓走一条路,进入墓室后意外了
唐郑仁泰墓考古发掘本文作者倪方六在唐太宗李世民手下一班人中,谁最得信任?我认为是郑仁泰。李渊父子刚开始起兵,郑即为李世民的亲兵。夺取关中后,郑仁泰担任李世民的亲兵头目——秦王府帐内旅帅。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发生的李世民上大位关键事件——“玄武门政变”中,郑仁泰更是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与长孙无忌等10人,埋伏在玄武门内,干掉了李建成、李元吉兄弟。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15: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