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游学:永登县连城镇鲁土司的历史
书归正传,我们本次去永登县主要看看几个明清时期的寺院,第一天看了博物馆和海德寺参考:2020年游学——丝路明珠永登县。接下来我们还打算去连城镇的妙音寺、显教寺和红城镇的感恩寺。如下图所示,左下角的连城镇妙音寺和显教寺位于县城西南方向的连城镇,属于甘肃和青海的交界地带,那边山路较多交通不怎么方便。而东南方向红城镇的感恩寺则是在通往兰州的国道附近,所以沿途车比较多,去的话比较容易,甚至可以直接顺路去兰州。

所以,我们选择先难后易,在第一天参观博物馆时就在县城里打听了如何去连城镇的方法。原来在我们住宿的 对面有一个大院,里面有很多私人客车,其中有固定每天早上9点半从县城出发,但是回来的时间却是下午1点了,显然我们如果去就跟不上回来的车了。不过我们推测,既然那边是一个旅游景点肯定有方法回来的。确实,在我们下午到那边之后,发现路边能回县城的出租车也不少,而且当地人也私人拉活儿带人回去,价钱大概在120元的样子。这个价钱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来的路上我们坐客车都跑了两个小时的山路,路况不好,距离也相当远。另外,当地镇上有通往G341国道的客车,我们是先坐这样的客车,然后和车上的人在G341路边打车回的县城。到那边路程的方法就大致如此,各位看家可以参考,也是为自己下次再去记下一个攻略。

其中,连城古镇,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史前遗迹遍布河谷阶地,长城烽燧隐约高山峻岭,古城古堡遥相呼应,佛寺道观星罗棋布,另有石屏山妙景天成,吐鲁沟风光迤逦,不愧为河湟文化之骄子,八宝川中的明珠。自汉武帝经略河西“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乃渡河湟,筑令居塞”,这里便是大汉疆土,由于地处边防要地,古人曾遍筑城堡,山城相连,有十二连城之说,“连城”即由此得名,也正因其地势险要和地位重要,使鲁土司家族雄踞于此“世守地方,保境安民”。

其实大家去连城镇最主要看的还是上图这个叫鲁土司衙门的地方。元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王朝在西北、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用羁縻笼络的政治政策,分封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准其世袭的“封土司民”之官,称为土司。
鲁土司始祖脱欢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后代,是元朝宗亲重臣,他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率部投降明朝,被安置在连城。明成祖(朱棣)赐脱欢之孙失伽“鲁”姓,分封土地,授庄浪卫指挥使司指挥使,世袭正三品职衔。失伽改名为鲁贤,为三世土司,自此称鲁土司。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鲁土司共传十九世五百六十余年。

鲁土司为蒙古族,信奉藏传佛教。历代土司在辖地内广修佛寺,现存妙音寺、显教寺、红城感恩寺。其中,妙音寺就在鲁土司衙门的隔壁。鲁土司衙门号称西部小故宫,进去要20元门票,旁边的妙音寺通过一个小门便可以进去,寺内保存有不少明清时期的寺院建筑。

郑建华:浙江古代青瓷综论
浙江是青瓷故乡,也是古代世界主要的青瓷产地。所谓“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视角在此。肇始于夏商之际的原始青瓷,绵延至明清时期的龙泉窑青瓷,三千余年,在几乎贯穿古代中国历史时期的维度内,在大体相同的地理空间,浙江地区的瓷业生产,始终以同一瓷系产品——青瓷为主流,名窑辈出,官民两系,蔚为奇观。一、历史分期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1:06:560002「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河西魏晋墓
魏晋时期酒泉、敦煌二郡境内的墓葬。酒泉附近的墓群,主要在甘肃省酒泉市西北、嘉峪关市东北的戈壁上。敦煌附近的墓群,以县城东南戈壁上的佛爷庙—新店台墓群最大。墓葬的特点是聚族而葬,排列有序,并在外面围筑平面方形的石围墙,均为凿建于戈壁砾岩上的有斜坡墓道的洞室墓,有的墓在洞室中再加砌砖室,地面有砾石起筑的截尖方锥形封土。规模较大的墓有前、后室和耳室,室壁嵌砌题材多样的画砖或绘有壁画。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7:32:180000新发现 | 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平安店村发现东周至清代墓地
平安店村墓地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平安街道平安店村旧村址北部,为考古前置勘探发现。墓地西北距黄河约5公里,所在地区为黄泛区冲积平原。为配合平安店村旧村址地块A-1、B-1土地出让,济南市考古研究院于2021年6月底至9月初,对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0:51:480001郭静云:饕餮纹鼻形是用来强调饕餮神与天皇的连接
【编者按】本文摘自郭静云:《天神与天地之道——巫觋信仰与传统思想渊源》,页107-113.,原文中有较多甲金文字因技术原因无法贴出,有兴趣者请直接看原文。观察饕餮纹的结构,我们可注意到两条夔纹之间突显出来的鼻形。因此,笔者乃参考古代文明与鼻形相关的信仰,推论如下。(1)甲骨文以鼻为象形意义的“自”字甲骨文中鼻的象形字乃是“自”字。在甲骨文中“自”字的意思范围如下:甲、鼻: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7:04:020000中国考古不是河南考古 夏文化研究不是研究二里头
牛年伊始,中国夏文化研究界卷入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争议,这一事件被称为“二里头夏文化争议”,成为夏文化研究的一大历史转折点。这场争议源自2021年2月9日,一则微博发布,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队领队、历史博主“考古小队长”发表,对一位夏文化研究者的观点进行了批评和围剿。这一事件在牛年伊始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我要新鲜事2023-10-03 19:58:47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