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324

河南发现迄今最早的“国家粮库”,其防洪涝设计,远超现代人想象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0:44:260

4000年前的“国家粮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聊聊河南一项考古新发现,顺便看看古代的河南人是怎么防洪防涝的。

在不久前公布的2020“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河南一个省入选了3个项目,分别是巩义双槐树遗址、淮阳时庄遗址和伊川徐阳墓地。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出土青铜器

其中的淮阳时庄遗址,离人们的生活最近,最为轰动——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国家粮库”,距今4000年,属于上古夏商周三代中的夏早期,改写了中国历史。

粮库的设计、建造和管理均非常先进,水淹不到,雨淋不湿,对付水患十分有效。

也就是说,早在4000年前,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河南人对水灾已有很强的防范意识和相当先进的抗洪防涝手段,令人吃惊。

河南淮阳时庄遗址发掘现场

2020年度,可以说是中国早期遗址考古发现大年。

石器时代、夏商周考古“精彩纷呈”,贵州贵安招果洞遗址发现了距今4万年的古人类遗迹,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是继河姆渡遗址发现近半世纪后又一里程碑式发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登封王城岗城址、殷墟遗址……都有新的重要的发现。

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发掘现场

相比起来,淮阳时庄遗址是新面孔,并不为网友所熟知。

这到底是一处什么样的遗址?

时庄遗址在发掘前是一片麦田地,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四通镇时庄村附近,故名。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跨龙山文化末期、岳石文化和春秋战国、汉唐等多个时期。

以前,当地村民不时能从地里挖出陶片什么的,因为不懂,也没有引起注意。

时庄遗址出土的小口高领瓮

2019年4月,当地准备在村南头建厂房,周口市文物勘探队对这么区域进行了建设前钻探,共钻探了4万余平方米,由此发现了这处史前人类活动遗址。

当年7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时庄遗址进行了发掘。

没想到,在遗址南部发现了夏代早期粮仓,而且是一片。

时庄遗址,集中分布粮仓

起初考古人员并没有往粮仓上想,以为是军事防御设施,遗址四周有很宽的壕沟,最窄处也宽达30米。

随着发掘的深入,遗址被大面积揭开后,才发现是粮仓遗址。

整个粮仓遗址面积约5.6万平方米。

粮仓建在一片台地上,在当时,即使下暴雨,发大水也不会淹没。

让考古人员吃惊的是,这片台地并非自然高丘,而是由人工堆筑而成。

时庄遗址上夯土小墙南部剖面

泥土从哪里来?就是平地挖沟取土。

取土面积多达2.4平方米,远超台地面积,形成了人工围沟。

粮仓和台基地的处理方式,超出了现代人的想象。

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是石器时代,别说挖掘机,连铁锹也没有呀,最先进的常用掘土工具当是石铲、木锨,要堆出这大的台地来,也算是“重点工程”了,非一家一村可为,当时肯定动员了大量民工参与建设,挖土掘泥,肩挑背扛。

几十年前挖沟扒河方式还很原始

如此处理粮仓基址,可以说相当巧妙和给力,显见的功用有三:

一可防洪,大雨洪水来了,有既宽又深的围沟可以泄蓄,粮仓处在高高的台地上不会被淹和过水;

二可防火,万一粮仓发生火灾,可就近取水,周边就是水沟;

三可防盗,宽宽的围沟起到了很好的防御作用,不只阻挡了盗贼,还拦住了作践粮食的野兽家畜。

夏代军事壕沟

这种“三防”考虑,现代建造粮仓和选址时都得考虑。

而这种挖沟堆筑方式,后来成为中国传统建房造屋的手段,至今仍流行。过去农村很常见,每个村庄前必有沟塘,就是取土堆垫宅基形成的。

这个沟塘俗称“风水塘”,关系一村之吉凶。这并不是迷信,而是生活实用学,蓄水、洗涤、养鱼、灌溉等都离不了。很可惜,如今的新农村已经不见“风水塘”了。

村庄前的“风水塘”

在高高的台基筑好后,人们在建造粮仓上又动了脑筋。

目前,时庄粮仓遗址已发掘过半面积,在已发掘的近3000平方米范围内,共发现了29座仓储遗迹。

这些粮仓分布集中,形制多样,已改变了原始地窖式结构,统统建在地面上。

形制主要有两种,一是架空楼式仓(简称“楼仓”,地上建筑)。

楼仓遗址

这类粮仓平面呈圆形,兴建时用土坯垒砌出多个圆柱形土墩,每个土墩如柱子一样,直径有半米多。然后在柱子间垒墙,围合成一个圆形基础,在上面铺上厚厚的木板,形成一个架空层。

仓基做好后,将木板做为仓底,在上面用土坯围砌成仓壁,封顶后便形成了当时最为先进的粮仓。

楼仓遗址发掘现场

这种粮仓有点类似南方的吊脚楼,不只防水患,还防潮防牲畜。

楼仓发现了13座,建筑面积最小的约5.5平方米,最大的有21.6平方米,一般都在10平方上下,这样的粮仓在当时算很大了。

再是夯土房式仓(简称“房仓”,地面建筑)。

房仓遗址发掘现场

与过去农村建房一样,在平整垫高,处理好地面后,用土坯垒砌出墙体,盖上房顶即成。房仓发现了16座,外形有方、圆两种。圆形的面积较小,在5平方米左右;方形建筑面积较大,在9-12平方米之间。

不论是楼仓还是房仓,两种建筑都很讲究。建好后,在土墩、墙体外侧还会涂抹上一层细泥,相当于现代在墙体外抹上一层水泥,既平整美观,还能保护墙体。

遗址发掘现场

这些粮仓集中分布,但各自分开,并不连在一起。这样安排的好处是,粮食进出库方便,万一发生火灾也不至于火烧连营。

原先有学者认为这可能不是粮仓,而是一种军事设施。后来,从仓底土中发现了粟黍类作物的遗迹,证实了粮仓的推测。

仓底泥土中发现粟黍

更重要的证据是,台基垫土自下而上普遍铺垫粗颗粒黏土隔水层和细颗粒黏土防水层。粮食怕湿,这显然是防潮措施,是做粮仓的需要。

遗址上极少见到灰坑、水井、陶窑、房址、墓葬这类遗址,这说明,这地方并不聚居生活区,而是专门储存粮食之所。

负责时庄遗址项目发现的,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曹艳朋,据其撰文,在台地上还发现东、西两圈不同时期的夯土围墙,中间有进出通道。

遗址堆土层

这样,整个遗址在当年如城池一样,安全稳固,所以曹艳朋称之为“粮仓城”,我觉得称之为“粮库”或“粮管所”更有意思。

在粮仓城中央,发现了一处房址,是套房(连间),周边环绕着粮仓 。

推测这座房子应该是粮仓看护、管理用房,是“粮库主任”或“粮管所所长”、值守人员办公,兼食宿的地方。

时庄遗址出土的陶钵,生活用器

考古中还发现,有的粮仓修葺和重建过,可见粮仓使用时间不短。

经过对出土样品的年代检测,遗址年代大概在公元前2000年-前1700年之间,处于司马迁《史记·夏本纪》所记载的,“太康失国”至“少康中兴”这段时间,系夏王朝早期。

确认,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粮库。

进一步分析,这座粮仓很可能是夏王朝或邦国、地方部落氏族的粮食储备库,系早期“国家粮库”。

现代粮仓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考古人员又对时庄遗址周围150平方公里的范围进行了勘探,发现至少还有15处同时期的聚落,呈散点状分布,共同构成了庞大的区域性社区(聚落群)。

中国最早粮库的发现,证明河南所在的中原大地,史前就是中国的粮仓。

从更大的方面来说,最早粮库的发现对研究和认识早期夏王朝的社会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时庄遗址粮仓发掘现场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