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375

李零:孔子的形象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1:10:060

大家很想知道,孔子长的是什么样。崇拜孔子,这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圣人是不能没有像的,没有也要画一个出来。

“圣人”难画

绘画史,人物画像是单独一类。古代没照相术,但有画像。画像和摄影,对早先的人(如清末民初的人),有神秘含义,和今天不一样。图形图形,图的不只是形;摄影摄影,摄的不只是影,还是人的魂魄。这种看法,很多民族都有,不光中国。人死了,大家想他(或她)想得不得了,怎么办?一般有两个法子。一种是像如今的模仿秀,找个模样差不多的,让他当替身。谁和死者最像?当然是他的子孙。古人用子孙代死者,叫尸。孔门也有这种事。孔子不在了,弟子想他,想得受不了,子游、子夏、子张就琢磨了,老师的儿子死了,咱们身边,谁跟老师最像?有若。得,他们就把有若拉出来,坐在老师的座位上,受弟子朝拜(《孟子·膝文公上》)。这是一法子。还有一法子,更聪明,是画张画,或塑个像,让生者有个念想。

现在的墓地,坟前立着一块块碑,碑上刻着死者的姓名和生卒年代,有时还有照片或肖像,甚至雕像。这种习惯,很早就有。例如湖南长沙的陈家大山楚墓、子弹库楚墓,还有马王堆汉墓(1号墓和3号墓),他们出土的帛画,上面都有死者像。陈家大山和子弹库的帛画,人大背景小;马王堆的帛画,人小背景大,聚焦不一样。这些像,可以调动生者对死者的想象,拉近他们和死者的距离,古人早就想到了。

古代除人像,还有神像。神怎么画?是个难题。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它们都反对偶像崇拜,至高无上的神是抽象的神,无处不在,却什么也不是,没形象,不能画。但宗教是一种渴望,一般的信众,受不了空白想象,就像美女的美,不能无所附丽,在人的想象中,总得有个交待。他们需要肉身降临的神。圣母、耶稣,还是有像。但人和神,关系怎么摆?没法摆。这就像孔子说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也是“近之则不孙(逊),远之则怨”(《阳》17.25)。神离他(或她)太近,不行;太远,也不行。马克思曰,“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耶稣、佛陀本是人,但信徒非说是神。各种圣像,人和神的关系最难拿:画得跟人太不一样,是怪物,缺乏亲近感;画得跟人一模一样,是俗人,又缺乏神圣感。

孔子在中国文化中,位置很微妙。孔子死后,大家说,他是圣人。圣人怎么画,也是个难题。

古书中的描写

孔子的形象,古书的描写有点怪,很多是相面专家留下的话:

(1)《世本》佚文(《路史·后纪九》注引):“仲尼圬顶,反首张面,四十有九表,堤眉谷窍,参臂骈胁,腰大十围,长九尺六寸,时谓长人。”(《史记·孔子世家》说他“生而首上圬项”)

(2)《庄子·外物》:“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脩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谁氏之子。’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

(3)《荀子·非相》:“仲尼之状,面如蒙(彭)倛(蜞)。”(1)

(4)《史记·孔子世家》记郑人说:“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白虎通·寿命》、《论衡·骨相》、《孔子家语·困誓》略同)

(5)相者姑布子卿说孔子“得尧之颡,舜之目,禹之颈,皋陶之喙”(《韩诗外传》卷九第十八章)。

(6)《孔丛子·嘉言》:“苌宏语刘文公曰:‘吾观孔仲尼有圣人之表。河目而隆颡,黄帝之形貌也;脩肱而龟背,长九尺有六寸,成汤之容体也。然言称先王,躬履谦让,洽闻强记,博物不穷,抑亦圣人之兴者乎?’”

古人说,孔子他老人家,长相跟常人不一样,神头怪脸,脑袋像尧,眼睛像舜,脖子像禹,嘴巴像皋陶,归齐了,一句话,他有圣人相。圣人什么样?王充说,尧是大脑门,舜是两瞳仁,皋陶的嘴,朝前努,跟马嘴一样(《论衡·骨相》)。圣人怎么长成这个样,真是莫名其妙。古人越说孔子有圣人相,越像怪物。

作为人,孔子什么样,有几点,倒值得分析。

第一,孔子“圬顶”,头顶中间凹一块儿,四边高,中间低,像个盆儿。盆形颅,我没见过。我只见过一种脑瓜,倒是中间缺一块儿,俗称“歇顶”或“地中海”,学名“脂溢性脱发”,三面有毛,顶上无毛。但司马迁说孔子“生而首上圬顶”(《史记·孔子世家》),他生下来就歇顶,也不大合适。“反首”,我怀疑也不是《左传》僖公十五年说的“反首”(披头散发),而是所谓“隆颡”,大脑门,好像后脑勺长前边,跟年画上的老寿星一样。

第二,他的脸,所谓“张面”,大概脸盘比较大,荀子说“面如蒙(彭)倛(蜞)”,正确的解释是螃蟹脸;“堤眉谷窍”,可能是高眉弓、抠抠眼;“后耳”,和招风耳相反,是耳朵朝后贴。

第三,他个子特别高,膀大腰圆,号称“长人”,而且上半身长,下半身短,胳膊比一般人长,还有点驼背。“腰大十围”,是古尺五尺、今尺三尺四,按汉尺23.1厘米计算,腰围115.5厘米,整个一水桶腰。“长九尺六寸”,按汉尺23.1厘米计算,合221.76厘米,也和姚明的个头儿(226厘米)差不多。孔子是大高个儿,古人都这么讲。(2)

总之,他个子比较高,脸盘比较大。

汉画像石上的孔子像

现存最早的孔子像是汉画像石上的孔子像。这种像,都是孔子见老子像,年代在西汉晚期到东汉时期。(3)

孔子见老子像,细节不一样。一般情况是,老子拄筇竹杖,在左,身后有若干弟子;孔子执贽(雉或雁,是当时的见面礼),在右,身后也有若干弟子。孔子身后的弟子,具体是谁,不尽相同。有时,画面上端,还有一龙一鸟。龙,司马迁说,孔子讲了,老子犹龙(《史记·老子申韩列传》),也许是象征老子。鸟,也许是凤?不知道。楚狂接舆有《凤歌》,以凤比孔子(《论语·微子》18.5)。他俩面对面,鞠躬如仪。中间站个小孩,抬头问孔子,则是项橐。古人说,这个小孩儿特别早慧,敢拿问题考孔子。(4)他手里拿个东西,一根杆,两个轮,不是风车,据学者考证,是一种叫鸠车的玩具。(5)

汉代初年,高、惠、文、景,黄老最时髦,武帝以来,才独尊儒术。孔子见老子,意义何在?我想,是一种宣传策略。佛教初入中国,要模仿道教。明末,利玛窦到中国传教,也有入乡随俗的所谓“利玛窦规矩”。它们都采用这种策略。我猜,儒家打翻身仗,可能也靠这一套。

西汉武帝时,孔子运气刚刚好起来的那一阵儿,老子的名气还相当大,当时,借老子的光,容易被人接受。老子的特点是老。汉代传说,老子是一老寿星、活神仙(《列仙传》卷上),孔子问礼老子(《礼记·曾子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观周》),有象征意义。他见老子,受项橐难,很能体现敬老爱幼。敬老子,也是敬自己。民间画法,很喜相。

看这类画,我会想起另一幅画,拉斐尔的《雅典学院》。《雅典学院》是焦点透视。画面上,由远及近,有四个拱门,一层套一层。台阶上下,有一堆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站当间儿,比孔子、老子放松,肩并肩,聊着天,向我们走来,画面很有纵深感。汉画像石,正好相反,是底线横列法,散点透视。孔子和老子,面对面,打躬作揖,侧对着我们,两队人马,一个中心点。人的视线,横扫,一边从左到右,一边从右到左,朝中心点靠拢。中心点是项橐。所有人站一横排,根本没纵深感。它们的构图不一样。

汉代的孔子像,眉眼不清,令人遗憾。

文翁学宫和鸿都学宫中的孔子像

汉代的画像石,是用于墓葬,但它们的来源还是生人所居宫室和庙堂中的壁画。汉画像石上的孔子像和孔子弟子像是从哪儿来?我怀疑,或与汉代的两所学校有关:

(1)文翁学宫

是汉景、武之际(约前145—前136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县城(今四川成都市)南门外修立的学宫,内有讲堂和精舍(学生宿舍)。(6)讲堂叫周公礼殿,中有壁画,绘三皇五帝、三代君臣及两汉君臣,这是一种画。另一种画,是画仲尼、七十二贤,据说画在房梁上(《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三五引《唐益州学馆庙堂记》、《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一),可能小一点。

(2)鸿都学宫

是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在洛阳鸿都门(在汉魏洛阳城东南的太学附近)设置的学宫,据说也有壁画,绘有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后汉书·蔡邕传》)。

汉画像石上的孔子像,可能就是以这类绘画作蓝本。

郦道元见过的孔子像

汉代,尊孔圣地,除上述学宫,还有孔子故居和孔子墓,司马迁和郦道元都去过。司马迁说,孔子冢大一顷,汉武帝时,孔子故居和他学生的宿舍,已经变成庙,里边藏着孔子的衣冠,还有他弹过的琴、坐过的车和读过的书,像个博物馆(《史记·孔子世家》)。郦道元也说,孔庙,宅大一顷,有三间房,孔子住西房,孔母住北房,夫人住东房。庙中有孔子的车子,就是颜无繇求孔子卖掉的车子(《先进》11.8),原件已毁,乃仿制品。武梁祠汉画像石上有这辆车子。大家注意,他说了,这座老屋里还有幅孔子像,画上,有两个弟子,手执书卷,在旁侍立(《水经注·泗水》)。他们两个,肯定有一个是颜回,还有一个是谁?我怀疑是子路,或者是子贡,不是宋人推崇的曾子、子思和孟子。这幅画也很古老,可惜没留下来。

文翁礼殿图的失传

宋代,文翁礼殿还在,在益州(今成都市)的孔庙中。庆历年间(1041—1048年),有个叫蒋堂(字希鲁)的,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曾扩建此庙(《宋史·蒋堂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三)。宋范镇说,礼殿图是被蒋堂涂盖(《东斋记事》卷四)。但明何宇度说,这些画像,“至唐已漫灭。宋嘉祐中,重为摹写,增至一百七十三人。今学宫止有孔门诸弟子石刻,不知仍是故物否,其余不可见矣”(《益部谈资》卷中)。他们两个,说法不一样。中国古代建筑,经常翻修,这些画,不断被涂盖,不断被重绘,不是不可想象。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何宇度说,孔门弟子像,明代仍有石刻。

文翁礼殿的画像,隋唐以来,有图绘的复制本流传。(7)

北宋宣和后,据说宫廷收藏,仍有“西蜀文翁礼殿之绘像”(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四),后来被掠到北京(清朱彝尊《日下旧闻考》卷十九引《两京求旧录》)。

清代,1775年,乾隆皇帝问四川督臣,成都府学礼殿画像还在不在,回答是“今成都府学宫礼殿已非旧,画亦早湮”(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卷九)。可惜的是,原物和图绘的复制本都没留下来。

宋以来的孔子像

古代祭孔,唐以前,情况不太清楚。唐开元八年(720年)以前,只有孔子和颜回是塑像,十哲是画像。这以后,才一律改为塑像,而且都是坐像。宋元祭孔,改四配(颜回、曾参、孔伋、孟轲)加十哲(去颜回,补颛孙师),也是塑像,也是坐像。但明代有人说,佛寺才用塑像,塑像的彩画容易剥落,大不敬。嘉靖九年(1530年),孔庙改制,毁塑像,改用木主,和以前大不一样。

宋以来的孔子像,小一点的雕像,倒是有一点,都不太好,有些还显得很滑稽。主要流行的还是平面的彩绘画像或石刻画像。

这些像,有几幅到处用,大家比较熟悉,但说实话,形象并不怎么好。比如明代彩绘的《孔子燕居像》,露齿豁牙,耷拉着眉毛,一脸呆气;明代彩绘的《孔子为鲁司寇像》,头上着冠,豹眼环睁,一脸杀气。没准儿,作者以为,孔子在家,比较放松,神情不妨呆滞一点;当司寇的那阵儿,要杀人,应该凶一点。这两幅画,不太好。明嘉靖九年改制,别的地方把像废了,但曲阜孔庙还有。“文革”,曲阜孔庙的孔子像被捣毁,现在的像是1988年重塑。他的两眼特别大,形象也不太雅观。

当然,这类画像也有比较顺眼的。如现在印得最多、几乎被视为标准像的,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孔广棨立的《先师孔子行教像》。这幅画,好就好在,它还真有点山东人的味道,也许就是照哪个山东人画的,让我们有一种亲近感。

山东人有什么特点?第一,大个子比较多。古人说,孔子高九尺六寸,也许夸大,但肯定比较高。古代有些地方,人确实比较高。比如孔子说的长狄,个子就很高(《国语·鲁语下》)。今鲁西南、苏北和皖北,自古来往密切,就是出大个子的地方。东北人,很多都是山东人的后代,大个子也比较多。第二,脑袋比较圆,脸盘比较大。

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说:“山东史前居民(如属大汶口文化者)和中原史前居民(如属仰韶文化者)的体质特征虽都接近于现代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但仍有不少区别。例如前者面部较宽,梨状孔稍窄,后者反是。前者呈中鼻型,后者有阔鼻倾向。前者男子平均身高1.72米,后者仅1.68米。”(8)山东人的体质特征,在考古学上也能找到证据。

我们要注意,画面上的孔子,大圆脑袋,宽脸盘,正是这一地区的特色。另外,还有一点不容忽略,画上的孔子,腰间佩剑,两手当心,哈点腰,身体略向前倾,是弯着的。有人可能会说了,这就是古人讲的“龟背”,孔子是驼背。但我宁愿相信,这是表现他的恭敬如仪。画上的姿势,古人叫“磬折”,好像奏乐的石磬,当中有个弯儿,《论语》叫做“鞠躬如也”(《乡党》10.4),(9)它和背手撅肚子趾高气扬正好相反,是表示温良恭俭让。孔子见老子的画像石,他俩就是这样。

我对孔子的想象,到此为止。

鲁迅说孔子像

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

中国的人物像,大多雷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除瓦刀脸的朱元璋,圆脸小胡子的成吉思汗,大多记不住。现在的历史人物像,也是如此,除腰里别把剑,酷似老农。

前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在属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通史展,有很多像。有些是早先留下来的,有些是请名家画。我们都是受这类教育长大,习惯了。孔子像,古人画了很多,刻了很多,今人添油加醋,也创作了很多。《红楼梦》上的话,这不过是“从敬爱上穿凿出来”的游戏(第五十一回)。既然是游戏,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没人可以发号施令,非得接受哪一幅。然而,现在不同,有人非拿孔子当崇拜对象,像的问题,就成了“黑白定于一尊”的大问题。

近来有“孔子标准像风波”,媒体要我发表意见,我一言未发,觉得很无聊,就像外国人争007该什么样一样无聊。其实,这个问题,七十多年前,就有人谈过。

1935年,日本汤岛的孔子庙落成,何键送了幅孔子像。鲁迅说,孔子什么样,中国的百姓几乎毫无所知,虽然自古以来,几乎县县都有文庙,庙里却一般没有像。中国人,凡是为应该尊崇的人物立像,一般都大于常人,唯独孔子,立像却好像是亵渎,不如没有。孔子没留下相片,无法一睹真颜,“若是从新雕塑的话,则除了任凭雕塑者的空想而外,毫无办法,更加放心不下。于是儒者们也终于只好采取‘全部,或全无’的勃兰特式的态度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10)“全部”是全有,随便画。“全无”是根本不画。都是任你“空想”。

空想,还不许随便,非得服从命令听指挥,傻不傻?

(1) 这话,旧注多误,此从高亨解。参看:梁启雄《荀子简释》(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49页引高亨《荀子眉笺》稿本。

(2) 孔子的父亲,据说“身长十尺”(《孔子家语·本姓解》),合231厘米。孔子的七世孙孔腾“长九尺六寸”(《史记·孔子世家》),合221.76厘米。看来,这一家族是个出大个子的家族。

(3) 参看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248—254页。鲁迅提到过汉画像石上的孔子见老子像。他的印象是:“这位先生是一位很瘦的老头子,身穿大袖口的长袍子,腰带上插着一把剑,或者腋下挟着一支杖,然而从来不笑,非常威风凛凛的。假使在他的旁边侍坐,那就一定得把腰骨挺得笔直,经过两三点钟,就骨节酸痛,倘是平常人,大约总不免急于逃跑的了。”承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先生慨允,我目验过鲁迅收藏的汉画像石拓本。他的拓本有两幅,都是武梁祠汉画像石上的孔子见老子像。

(4) 项橐,见于《战国策》、《淮南子》、《史记》、《汉书》等古书,参看:清俞正燮《癸巳类稿》卷一一《项橐考》,以及敦煌变文《孔子项托相问书》。

(5) 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398页,图版100-12。案:这种器物,汉代和唐代都有。

(6) 文翁,景帝末年和武帝时期,为蜀郡太守,有政声,是西汉有名的循吏。他在地处偏远的蜀郡,提倡儒学,推行教化,和齐鲁齐名,汉景帝令天下郡国皆立文学,就是由他开的头。建武十年(34年),益州太守文参增造吏寺200多间。永初后(113年之后)和中平间(184—189年),学宫两度遇火。兴平元年(194年),蜀郡太守高眹重修学宫,号称文翁石室(也叫文翁玉室)。

(7) 如《隋书·经籍志》有《蜀文翁学堂像题记》二卷,《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有《益州文翁学堂图》一卷。《史记索隐》引用过《文翁孔庙图》、《七十子图》和《文翁图》,名字不一样,当是同一种图。

(8) 严文明《东夷文化的探索》,收入《严文明史前考古论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319—333页。

(9) 贾谊《新书·容经》提到“子赣由其家来,谒于孔子。孔子正颜,举杖磬折而立”,“子路见孔子之背,磬折举褎”。

(10) 《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248—254页。“全部,或全无”,即All or nothing。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