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古代陶瓷专题:辽代陶瓷
辽代是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建立的政权,时间约在五代~北宋时期,与中原汉地及西域各国都有密切的关系。契丹人在文化上兼容并蓄,学习汉人设窑烧造陶瓷,开创出独树一格的陶瓷艺术。
辽代陶瓷取材于当地黏土,大部分的器物用陶土制胎,只有少数仿定窑的白瓷用瓷土制作,但是坊间还是统称「辽瓷」。此时的产品既有中原类型,也有游牧风格的形制,本文选取五件典型器物,介绍它们的特色。
1.黄釉长颈瓶

表面敷白色化妆土,刻划花纹,高温烧制定型,再施黄釉,低温烧成黄彩。(图一)
图片来源:《中国陶瓷全集9 辽 西夏 金》,页105,图65。
长颈瓶是辽代的典型器之一,器身高长,瓶口较大,口沿有喇叭形和圆盘形的变化,也可以做成鸟首状,表面以绿釉、黄釉、白釉或剔刻等装饰。
例如图一为辽代的黄釉划花牡丹纹长颈瓶,此器是辽宁省博物馆藏品,瓶口外敞如喇叭状,颈部长而收束,肩部平缓向下倾斜,腹部深长且上宽下窄,表面施以黄釉。
仔细观察瓶体胎色和釉下纹饰,可以还原当初的制作过程。陶工先用质地较粗的黏土制作胎体,敷上白色化妆土,然后在颈部环刻平行弦纹,在肩部和腹部浅刻牡丹花卉,高温烧制定型,再罩上黄釉,低温烧成黄褐色的釉彩。
由于阴刻线纹部分会露出胎体,积聚釉料,因此颜色较深,即使在比较深暗的黄釉或绿釉覆罩下,仍能具有突显纹饰的效果。
2.绿釉皮囊壶

壶身上扁下圆,顶部有管状壶流与鸡冠形孔鼻,孔鼻内部透穿小孔,俗称「鸡冠皮囊壶」。(图二)图片来源:《中国出土瓷器全集4内蒙古》,页87。
皮囊壶是契丹族的传统水壶,用皮革缝制而成,方便游牧民族随身携带。当他们转为定居生活后,盛行用黏土仿制皮囊容器,产生陶瓷皮囊壶之品类。
例如图二为辽代绿釉单孔鸡冠壶,此器由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浩尔吐乡桦杆子沟村出土,壶体轮廓近似椭长方形,器身上方较扁,其下逐渐圆阔,顶部竖立圆管状的短壶流与鸡冠形的孔鼻,孔鼻内部透穿一个小孔,提供穿绳挂带,俗称「鸡冠皮囊壶」,是辽代皮囊壶常见的形式之一。
此器的胎土较粗,表面先敷一层白色化妆土,高温烧制定型,再施绿釉,低温送烧。由于化妆土和釉料并未施满全器,腹底可见灰黄的胎质原色、白色化妆土及低温绿釉层层相叠的关系。
辽代皮囊壶的器身长短不一,鸡冠形的孔鼻处亦可做成弧形提梁,或者带有小孔的象生动物,造型富有变化。
3.三彩鸳鸯形水注

鸳鸯造型,鸟喙即是壶流,背上突起花形注水口,其后连接弧形把手,表面施加多色铅釉。(图三)图片来源:《中国陶瓷全集9 辽 西夏 金》,页144,图113。
水注是中国陶瓷的传统品类,形状随着时代和窑口而改变。辽代一方面吸收中原汉地的水注造型,另一方面根据自己的传统文化,制作富有特色的形制。
例如图三为辽代的三彩鸳鸯注壶,此器由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辽代墓葬出土,采模印法制作壶体正背两面,再组合成鸳鸯的器形,鸟喙内部透空为壶流,背上突起花形注水口,其后连接弧形把手,方便提取,表面敷有白色化妆土,高温烧后施以低温铅釉,呈色斑斓美丽。
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辽代水注有圆身、扁身或葫芦形之状,也有禽鸟、游鱼、人物等象生类型,表面施单色釉或多色釉,器形变化颇为丰富。
4.三彩印花海棠式长盘

此器的造型与纹饰用模印法一体成形,表面配合器形和纹饰施以褐、绿、白之低温釉彩。(图四)图片来源:《中国出土瓷器全集2 天津 辽宁 吉林 黑龙江》,页134。
盘子也是中国陶瓷的故有品类,形状多呈圆形,运用直口、敞口及花形口做变化。辽代瓷盘既有圆形和花形,还有独特的方形及海棠花形二类。
例如图四为辽代的三彩印花海棠式长盘,此器由辽宁省新民县巴图营子村辽代墓葬出土,盘口外翻成折沿状,弧形器壁往下收窄,腹部略浅,轮廓近似一枚海棠花朵,口沿环绕一圈卷草纹,底部压印折枝花卉,花卉两旁有蜂蝶飞舞。
盘体和纹饰采模印法一体成形,表面先敷化妆土,高温烧制定型后,配合器身的曲折变化与纹样分布,施加绿釉、褐釉及白釉,低温烧成三彩装饰。
此类海棠形瓷盘的造型源自于唐代金银器,盘内常有支钉痕迹,显示当时采支钉法叠烧的工艺。
5.其他品类

此器的受墨处不施釉,以利研磨发墨,其余器表配合图框与纹饰布局,施加多色彩釉。(图五)图片来源:《中国出土瓷器全集4内蒙古》,页78。
辽代陶瓷的品类众多,除了上述四种器皿之外,还有一些器物尚未见于其他地区,属于本地独有之品类,亦颇受世人瞩目。
例如上图为辽代的三彩印花纹砚,此器由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营子出土,器身呈圆体状,采分段模印法制作,再组合成完整的造型,砚池部分由器缘向内倾斜深入,周边保持一圈C形平台作为砚缘。
砚池前段露胎不施釉,以利研磨发墨,其余器表皆模印花卉,敷上白色化妆土,高温烧制定型,再依器形与纹饰需求施加绿釉、褐釉及透明釉,低温烧成多彩装饰。
其他的特殊器物还有套盒、扑满及鳜鱼壶等等,制作精美,釉彩斑斓,反映辽代进步的陶瓷工艺、宗教信仰及文化生活。
辽代本是游牧民族,与周边国家交流频繁,积极吸收汉族文化,创制出富有草原民族特色的陶瓷产品。
李东红:边疆考古的民族视角与范式思考
随着中原地区以外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日益深入,“边疆考古”成为中国考古学最具活力的学术领域之一。当面对广袤的空间及流动着的族群时,边疆考古研究的特殊性就凸显出来。考古学文化与“民族问题”的相关性,成为边疆考古的核心问题。本文将以中国边疆与民族政治、文化关联为基础,以边疆考古新发现与学术实践为背景,对边疆考古的民族视角与范式做一些思考。一、边疆考古与民族的相关性(一)历史视域中的边疆与民族0002十大考古终评项目 | 火与文明:万年文化的形塑——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
#2022十大考古#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项目负责人赵益超赵家徐姚遗址地处海岱腹地,位于山东临淄东部,南距淄河1.2公里,东距后李遗址4.2公里。属鲁中泰沂山地向鲁北冲积平原过渡地带。该遗址是在配合临淄区基本建设项目发掘战国-汉代墓地的过程中发现的,发掘者根据埋藏于现地表下4~6米的红烧土薄层展开了大面积揭露、发掘与研究,并最终确认了旧新石器过渡阶段人类遗址。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1:59:420004墓主留给盗墓者的3句“毒话”,中国一句最成功也最可怕
考古中发现的“毒话”本文作者倪方六人间四月,主题是“上坟”。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仍来聊聊与墓有关的话题——面对层出不穷、防不胜防的盗墓者,如何让他们收手?我在研究盗墓史,发现借助语言力量反盗墓很有趣。这一现象中国民间称之为“绝命咒语”,又叫“毒话”。使用绝命咒语,让盗墓者从心理上惧怕而收手,这在中外反盗墓设计中都有使用。如古埃及法老陵墓——金字塔中,便发现了绝命咒语。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0:33:340000笪浩波|从近年出土新材料看楚国早期中心区域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2019年中山大学“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专家简介笪浩波研究员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64年生,1986年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本科毕业,2009年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毕业。博士,研究员,考古领队,中国考古学会会员,湘鄂豫皖四省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长江流域先秦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尤其在楚文化研究方面有所专长。讲者文章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6:39:170000明州罗城遗址(望京门段)考古发掘与保护展示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9:14:540000